今年以來,山東省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東城街道牢牢把握新時期社會組織發展方向,於6月建成社會組織黨群服務中心,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在創新基層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有力推動了社區發展治理。
多點發力創新載體
強化社會組織建設
一是開展「公益項目大賽」。經過充分調研論證後,東城街道社會組織黨群服務中心開展了首屆「公益項目大賽」,首批籤約落地18個「社創+」項目和13個「鄰裡+」項目,招引北京裡仁、上海浦非等一批全國領軍社會組織入駐,提供場地使用、資源對接、管理諮詢、能力建設等全周期成長陪伴支持。
二是建設「社會治理創新學院」。東城街道實施「社區領袖人才培養計劃」,搭建孵化成長階梯,鼓勵社區黨員擔任社會組織帶頭人。社區黨組織成員積極引導群眾開展居民自治,健全居民議事協商制度,動員社區能人、志願者、熱心居民等參與社區治理,打造社會力量參與基層治理的實踐基地。
東城街道社會治理創新學院開班。
三是打造「社區基金」。成立全省第一支街道級社區基金——東城街道社區基金,募集啟始資金15萬元;參與全國幸福社區公益共建聯盟,實現轄區31個社區全覆蓋。面對社區治理資金過度依賴政府、來源渠道單一、難以滿足群眾需要的困境,東城街道加大資源整合力度,在社區黨組織引領下,組織起包括捐贈人代表和社區居民代表的基金管理委員會,拓寬社會資源嵌入社區的有效渠道。
多措並舉匯聚資源
激發社會組織活力
一是社會組織管理從「單打獨鬥」到「集群發展」,基層治理資源充分匯聚。東城街道高標準建立社會組織黨群服務中心,採用「1+2+3+N」模式,堅持黨建引領,以社區社會組織為重要抓手,特設服務、賦能、研發三大平臺,目前已入駐組織機構36家。通過社區黨委發動、社會組織帶動、平臺培養孵化,社區運用社會力量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逐漸增強,「社區治理共同體」觀念深入人心,黨建引領多元共治局面逐步形成。
東城街道舉辦首屆公益項目大賽啟動儀式暨申報研討會。
二是社會組織培育從「零散弱小」到「規範專業」,服務群眾更加精準有效。通過建立項目臺帳、項目活動實地監測探訪等,東城街道實時掌握項目進展及組織成長情況,確保項目穩步推進及資金安全;開辦「書記論壇」等一系列主題培訓,邀請專業領軍人才定期授課,新培育社區社會組織300餘個,吸納骨幹力量9500餘人,拓展鄉村振興、扶貧發展等新合作領域7處,轄區社會組織實現從弱到強、從粗到精、由散成形的轉變。
三是基層治理路徑從「社會管理」到「居民做主」,居民自治活力充分釋放。東城街道推行「居民議事會」「居民開放日」制度,深度挖掘居民帶頭人、社區自治組織,貢獻了綠地認養、樓道美化、車庫經營整治等一批優秀治理案例,群眾滿意度大幅提升。
多維視角關注民生
展露社會治理成效
一是基層治理資源充分匯聚。東城街道積極探索專兼結合的方式,即綜合運用微型消防站、安監站、「金水大媽」「藍臂章」等志願巡邏隊伍,對經營場所進行高頻率巡查,築牢了安全生產底線。
二是服務群眾更加精準有效。在培育和孵化社會組織的時候,東城街道有意識地補齊了行政管理短板,彌補了社會治理的空白。通過社會組織動員、社區議事協商平臺搭建等專業方法,街道把居民、物業等力量有效發動起來,過去居民認同度不高、滿意度較低等困境得以改善。
東城街道對垃圾分類宣導員進行培訓。
三是居民自治活力充分釋放。東城街道通過挖掘、培養居民當中的帶頭人、熱心人和居民自組織,讓越來越多的人具有了「主人翁」意識,成為基層治理的智囊團。金湖社區通過深挖積極分子,搭建自治平臺,自發成立了「手拉手愛心驛站」,創新「愛心照相館」等服務內容,居民自我管理服務的熱情空前高漲。
稿件素材由山東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人力資源部提供
■記者:郭文治 馮雅君
【來源:中國城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