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屆亞太雷射會議(11th Asia-Pacific Laser Symposium,簡寫APLS2018)於2018年5月28日至31日在西安舉行,來中國、日本、韓國,以及美國、加拿大、法國、印度、新加坡等不同國家和地區的20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本屆會議。
APLS會議是由中國光學學會、韓國光學學會和日本雷射學會共同發起組織的亞洲-太平洋地區雷射領域最重要、最具影響力的國際學術會議之一,自1998年以來已連續舉辦了10屆, 每兩年一次的該系列會議一直吸引著國際上雷射科學技術及應用研究領域眾多人員的廣泛參與。本次會議設12個專題進行了分會報告和討論,包括固體雷射、光纖雷射、超高強度雷射、超快光子學、納米光子學、光化學、雷射測量、雷射生物醫學、太赫茲輻射、雷射材料加工,先進雷射材料、非線性光學和量子光學等專題。經各專題委員會的精心推薦,會議共安排了3篇大會報告、110篇邀請報告、20篇口頭報告及30多份張貼報告。
會議開場首先由本屆會議主席魏志義教授致開幕詞,隨後會議共同主席之一、韓國光州科學技術研究院(IBS/GIST)基礎科學研究所的所長Chang Hee Nam教授、韓國光學學會理事長Youngjoo Chung教授、日本電氣通訊大學雷射研究中心主任Hitoki Yoneda教授代表會議共同主席Yoshiaki Kato教授及日本雷射學會、北京大學李焱教授代表中國光學學會理事長龔旗煌院士發表致辭。簡短的開幕式之後,Hitoki Yoneda教授關於日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的大會報告拉開了會議的序幕,ChangHee Nam教授介紹了韓國GIST的4.2PW(拍瓦)雷射裝置建設及在強場物理上研究中取得的新結果。中國科技大學陳宇翱教授代替潘建偉院士介紹了量子光學、量子通信及量子計算技術的相關研究進展。三場大會報告由於精彩的內容及最新的重要進展,引起大家的廣泛興趣,在有限的討論時間裡,聽眾不僅提出了多個深入的問題,並對報告人取得的結果給予了高度好評。
從28日下午開始,會議分四個分會場同時進行,涵蓋了12個專題的所有內容。3天的會議中有126位專家學者就會議專題的內容做了精彩的報告,介紹了最新的研究進展。由於增加的報告數量與及高質量的報告內容,會議每天的時間都非常緊湊,基本上從早上8點半持續到晚上6點。無論是茶歇,還是張貼報告時間,都成了與會人員自由交流討論的重要時機。如來自中科院物理研究所L07組的常國慶研究員介紹了高功率光纖雷射器的進展及其在生物醫學上的應用,上海光機所研究員梁曉燕等人介紹了10PW超強雷射裝置的最新進展,美國密西根大學超快光科學中心的AlmantasGalvanauskas教授介紹了新型相干脈衝雷射合成放大技術,日本文部省高級科技顧問、電氣通信大學Ken-ichiUeda教授介紹了全固態雷射器的最新研究成果等等。同期參展的20多家中外公司展出的雷射及相關產品引起參會學者的極大興趣,中國物理學會及中國雷射雜誌社所出版的相關期刊也受到國內外與會專家的廣泛關注。
本次會議恰逢院士大會的召開,與會的中國學者也在第一時間學習交流了習近平總書記在院士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並深受鼓舞。會議國際委員會成員龔旗煌院士、李儒新院士雖然由於參加院士大會未能來到會議現場,但一直關心並指導了會議的組織及進展。會議組織委員會共主席劉旭教授、程序委員會共主席楊中民教授也對會議的籌備組織作出了積極有效的工作。
會議進行期間不幸的得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林尊琪院士病逝的消息。林院士是本系列會議的發起人之一,並連續多屆擔任本會議的國際組委會成員,對會議的發展壯大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會議主席的建議下,會上也介紹了林尊琪院士的生平與科技成就。
本屆會議由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主辦,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協辦。會議期間經與會的國際委員會成員討論決定,下屆APLS會議將於2020年在日本北海道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