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諾依曼架構和哈佛架構

2020-12-05 二進位君

1、馮諾依曼架構,也叫普林斯頓架構,其特點是程序空間和數據空間是一體的,數據和程序採用同一數據總線和地址總線。指令和數據地址指向同一個存儲器的不同物理位置,指令和數據的寬度相同。由於馮諾依曼架構的指令和數據儲存在同一存儲器,而且由同一總線進行讀寫,因而指令和數不能同時進行操作,只能順序執行。也是這個原因限制了計算機的性能和數據處理速度。

馮諾依曼架構

採用馮諾依曼架構的優點是硬體簡單,最典型的應用便是intel的x86微處理器。馮諾依曼架構晶片採用的是複雜指令集(CISC),複雜指令集可以用一個彙編指令來完成一個複雜的運算,如乘法、乘加、乘減等。這種設計雖然強大,但其內部硬體設計相對複雜,因而會導致功耗的增加。

2、哈佛架構,其特點則是數據和程序分別存放,存儲器分為數據存儲器和程序存儲器,同時,總線則分為程序存儲器的數據總線和地址總線以及數據存儲器的數據總線和地址總線。這種總線方式也為同時對數據和程序進行操作提供了可能,因而哈佛結構具有較高的執行效率。同時,由於指令和數據分開存放,因而指令和數據可以有不同的寬度。

哈佛架構

目前,採用哈佛架構的晶片以DSP和ARM為代表。哈佛架構晶片採用的是精簡指令集(RISC),精簡指令集相對於複雜指令集的彙編指令會少很多。但對於複雜的運算,複雜指令集可能一條指令便可實現,而精簡指令集則需要多條彙編指令才能實現。

精簡指令集和複雜指令集的比較

相關焦點

  • 馮諾依曼架構,現代電腦的開端,團隊的愛恨情仇
    馮諾依曼很清楚機電式計算機的局限,一直在注意是否有新的技術突破。因此 1940 年 9 月斯蒂比茲在達特茅斯學院展示複數計算機的功能時,他也在現場;1944 年初 IBM 打造的哈佛一號啟用後,他又立即奔赴哈佛大學試用。ENIAC 果然快!但設定程序要半天以上是怎麼一回事?
  • 打破馮諾依曼架構限制 國內研發存算一體AI晶片
    大家都知道我們現在的電腦——不論是PC還是超算,都是處理器、存儲晶片分離的,這就是馮諾依曼50多年前確立的計算架構。隨著技術的發展,存儲計算分離的架構瓶頸越來越多,日前國內研發出了存算一體的AI晶片,號稱自主智慧財產權,國內首創、國際領先。
  • 號稱捨棄馮諾依曼架構,突破內存牆瓶頸的AI晶片,面世了
    顯然,目前常見的解決AI晶片內存牆的方法都還未成功解決這一問題,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於,絕大部分的AI晶片,可以認為其為基於類CPU架構,專注於計算整合,通過提升並行度的方法進行龐大計算力的結構調整,對存儲資源的使用和調度,依然依賴於編譯器或傳統的緩存管理算法,無法解決內存牆問題。SFA架構如何突破內存牆瓶頸?
  • 之江實驗室啟動新型架構晶片項目,欲突破馮諾依曼內存牆難題
    集微網消息(文/小北)10月8日,之江實驗室正式啟動「新型架構晶片」項目,該項目旨在利用體系架構和關鍵器件的突破,解決經典馮諾依曼體系架構的「內存牆」等問題,實現人工智慧算力和能效的提升。目前,27位來自中國科學院和浙江大學的科學家匯聚之江實驗室,計劃通過兩年左右的時間,突破存算一體化晶片和類腦計算晶片的核心技術。下一步,研究團隊還將對類腦計算系統的體系架構、核心軟體等進行研究和開發。2017年9月6日,之江實驗室在中國(杭州)人工智慧小鎮正式成立,該實驗室由浙江省政府、浙江大學、阿里巴巴集團共同出資打造,以網絡信息、人工智慧為研究方向。
  • 為什麼AI晶片需要突破馮諾依曼架構?
    在這篇文章中,我的目標是總結計算架構需求AI工作量是這個行業的都已經熟悉了幾十年的傳統計算架構(如x86或ARM)的不同。我們將討論為什麼傳統的馮·諾伊曼計算架構人工智慧是不夠的。而從實證分析中,我們做了說明一種新的計算架構,如果我們不能夠人工智慧將無法實現。人工智慧的工作量有什麼獨特之處?
  • 張亞勤:新範式、新架構和新模態突破傳統算力,推動物理世界走向...
    隨著數據的海量爆發,如何突破目前的算力,成為了一代又一代科學家攻克的關鍵,香農定律、馮諾依曼架構和摩爾定律奠定了傳統計算與通訊範式,如何突破已經接近極限的三種理論?張亞勤表示,需要通過對信息的重新定義,制定新的計算範式、計算體系和通訊架構,而他們又給產業帶來了新的機會。為此,中國需要抓住機會,引領數位化的3.0時代和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
  • 架構師分析 架構的重要性
    企業裡面的邏輯架構可以看成企業管理分類的原理。  物理架構是指硬體之間的關係與分布情況。系統架構是軟體和硬體之間連結的架構,企業的物理架構可以看做是辦公室的地方,員工的數量和種類。  系統架構就是軟硬體搭配布局的情況,企業裡面的就是分工協作,系統流程。
  • 達文西架構和arm架構有什麼區別?
    現在回到正題:一直說華為獲得了ARMv8的永久授權,那麼為什麼又搞出了「達文西架構」?答案是:華為目前的主流晶片最底層都是基於ARM架構,達文西其實是在這個架構之上主攻AI加速。華為之所以投資搞達文西架構,是因為在華為看來,主流計算模式已經從過去基於規則的計算轉移到了基於統計的計算,計算進入了AI時代,所以有必要在傳統的ARM架構上進行AI的創新。
  • 張亞勤:深度學習更近一步,如何突破香農、馮諾依曼和摩爾瓶頸?
    隨著數據的海量爆發,如何突破目前的算力,成為了一代又一代科學家攻克的關鍵,香農定律、馮諾依曼架構和摩爾定律奠定了傳統計算與通訊範式,如何突破已經接近極限的三種理論?張亞勤表示,需要通過對信息的重新定義,制定新的計算範式、計算體系和通訊架構,而他們又給產業帶來了新的機會。為此,中國需要抓住機會,引領數位化的 3.0 時代和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
  • 計算機之父、博弈論之父,原子彈也有他一份,馮諾依曼何方神聖?
    但有一點是確定的,此份報告中所提出的計算機新架構,被稱為「馮諾依曼體系架構」,一直沿用至今!一句話來說,圖靈是從理論上闡述了計算機的可能性,他應該稱為計算機科學之父;而馮諾依曼確定了現代計算機的基本架構和技術路線,他應該被稱作現代計算機之父。
  • 一文看懂arm架構和x86架構有什麼區別
    本文主要介紹的是arm架構和x86架構的區別,首先介紹了ARM架構圖,其次介紹了x86架構圖,最後從性能、擴展能力、作業系統的兼容性、軟體開發的方便性及可使用工具的多樣性及功耗這五個方面詳細的對比了arm架構和x86架構的區別,具體的跟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
  • 架構師必須知道的架構設計原則
    這些原則沉澱在架構師的腦海中,最終內化成他的 mindset,以潛意識方式影響和指導他的架構和設計工作。 一晃我在軟體研發行業工作十多個年頭了,前面大部分時間做架構設計和開發,現在轉型做研發管理。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技戰術細節性的東西 (工具,框架,程式語言) 在我腦海中漸漸模糊,但是一些平時學習積累起來,並且在實踐中加深體會的軟體架構設計和組織原則,這些原則性的東西卻絲毫沒有被時間衝淡,反而愈加清新。現在即使我不在一線開發,但這些沉澱下來的原則仍然潛移默化地影響我的日常管理和部分架構設計指導工作。我想有必要總結一下那些業界知名,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軟體架構設計和組織原則,和大家一起分享。
  • NVIDIA或推Volta架構GPU 但GTX 2080仍是Pascal架構
    Volta架構GPU將會由臺積電代工,基於改良過的12nm FinFET工藝。GTX2060Ti、2060、2050在路上:  據稱GTX2060Ti和GTX2060將取代目前的GTX1060 6GB和GTX1060 3GB,而GTX2050則取代GTX1050Ti。
  • 架構設計:業務邏輯和技術分離
    軟體架構為軟體系統提供了一個結構、行為和屬性的高級抽象,由構件的描述、構件的相互作用、指導構件集成的模式以及這些模式的約束組成。軟體架構不僅顯示了軟體需求和軟體結構之間的對應關係,而且指定了整個軟體系統的組織和拓撲結構,提供了一些設計決策的基本原理。
  • 京東資深架構師:學架構從三高開始學就行了
    3年左右後端開發的晉升加薪必備素養我和不少資深面試官交流過他們的面經,總結下來無非兩點。基本素質:精通多種開發語言和框架,掌握分布式、多線程、緩存、資料庫等等。加分項:掌握不同業務形態下的底層技術套路,對後臺系統架構能一通百通,面試中顯示出極強的知識遷移能力。
  • 15 年架構設計經驗:我眼中的那些優秀架構師
    對於接下來的模塊分解、代碼重構、技術選型、性能優化等方面,雖然他有所了解和接觸,但實在太過皮毛,缺乏體系化的理解。 後來,在和他進一步溝通的過程中,我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一個工程師,如果不能從架構師的角度思考問題,帶領團隊,整體完成一個系統的架構設計與開發,就永遠也不會了解如何做一個架構師。
  • 分布式架構概述
    憑藉著大型機超強的計算和I/O處理能力、穩定性、安全性等,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大型機引領了計算機行業及商業計算領域的發展。而集中式的計算機系統架構也成為了主流。阿里巴巴過去一直採用的是Oracle資料庫,並利用小型機和高端存儲設備提供高性能的數據處理和存儲服務。隨著業務的不斷發展,數據量和業務量呈爆發性增長,傳統的集中式Oracle資料庫架構在擴展性方面遭遇瓶頸。
  • 架構大遷移:從Java Spring到ReactJS +API微服務架構
    清理:清理HTML和CSS。我們將擁有結構良好,語義和可維護的UI。面向微服務的架構可以輕鬆實現所有這些目標。但同時,我們又不能破壞日常業務運營,我們不能只是從頭開始重寫。我們需要一個現實的過程,這意味著假設當前代碼的很大一部分仍將驅動你的業務邏輯。我們必須一步一步,朝著一個明確的目標迭代。
  • 如何畫架構圖?
    不過我們可以進行拆分理解: 架構圖=架構+圖 這樣問題就轉化成,什麼是架構,以及什麼是圖? 關於架構,百度百科上是這樣定義的: 架構,又名軟體架構,是有關軟體整體結構與組件的抽象描述,於指導型軟體系統各個方面的設計。
  • 從企業架構到信息化規劃,從現狀調研到架構設計的核心邏輯
    即使對於TOGAF,我們也很少從官方材料裡面看到類似業務架構,數據架構,應用架構和技術架構之間的內在邏輯關聯在哪裡。整體規劃方法論IT規劃涉及到諮詢方法論、流程管理和分析、信息架構、應用系統分析和設計、技術架構、項目管理和實施等眾多方面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