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骨坡遺址研究獲重大突破
15日,中法聯合科考隊結束了對巫山龍骨坡古人類遺址的第三次清理工作。昨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黃萬波教授接受記者採訪時,高興地表示,這次清理工作獲得重大突破:找到了更多古人類生活的重要證據,從遺址的地質文化分層中發現「巫山人」在龍骨坡生活長達20萬年,並首次對媒體描繪了200萬年前「巫山人」的生活圖景。
更確切的證據大量出現
1984年,黃萬波教授在龍骨坡古人類遺址發現了一截古人的下頜骨和一顆牙齒,經測定下頜骨和牙齒已有200萬年的歷史,因缺乏更多證據,「巫山人」曾一度受到質疑。
2003年11月,中法聯合科考隊在第一次對遺址進行清理時,又發現了一個約3平米的化石分布層,重疊堆積著大量的大型動物的前、後腿骨化石,化石主要是熊貓、象、鹿、牛、劍豬等大型草食動物。周圍並發現了大量打制石器。化石有明顯的石器砸削痕跡,證明有人類活動。而只有前後腿骨化石,說明古人思維意識的發展,在外打獵無法搬動大型動物時,就將肉最多的前後腿砍下搬回洞中。
在2005年11月的清理中,加上以前的發現,共發現了100多種動物化石。這次還發現了多種植物孢粉化石,從而推斷出200萬年前,龍骨坡遺址周圍有森林、草地以及河流,潮溼、溫暖,適合人居住。
「巫山人」生活時間長達20多萬年
龍骨坡遺址的地層關係怎樣,這是這次科考隊進行第三次清理工作中最想弄清楚的問題之一。經過清理,專家把龍骨坡遺址地層剖面分為上中下三層。由上到下第一層為角礫層,厚度約為8米;第二層為橘黃色細角礫層,厚度約為12米;第三層為粘土層。而古人類、動物化石及石器主要分布在第二層,含有近20個文化帶。經測定,第二層最上面的化石年代為180萬年,最下面的為200萬年,文化層跨度為20多萬年。這表示「巫山人」在龍骨坡山洞生活了近20萬年的時間。
重繪200萬年前的生活圖景
有了化石、石器作證據,黃萬波教授向記者描繪了200萬年前巫山猿人的生活圖景:200萬年前,巫山人的思維意識還處於朦朧時期,龍骨坡的山洞裡居住著一群人,他們主要靠採摘野果和狩獵為生。白天,強壯的人外出圍獵,用石頭和木棒將老年或幼齡的動物打死,帶回山洞。遇到大型動物無法搬動時,便將肉最多的前、後腿砍下運回。老人和小孩留在山洞裡,或在附近採摘野果。那時,他們還不懂得用火,他們聚集在洞口,依靠洞口的亮光共同進食,用打制的粗糙石器將肉從骨頭上割下來食用,然後用石器將骨頭砸碎,吸食骨髓。
黃萬波教授表示,明年中法聯合考古隊將最後一次對遺址進行野外清理,最終證明長江流域大三峽是東亞人演化的搖籃這一論點。12月初,他將出版一本《龍骨坡———200萬年前的山寨》的書,記錄「巫山人」發掘過程和「巫山人」的生活。(重慶日報 記者 夏 帆 通訊員 盧先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