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職能部門在審核、監管、整治等環節上實現無縫化、常態化,幫助一些家長及時醒悟、止損,還校外培訓空間一片純淨。
開發松果體實現蒙眼辨色、訓練大腦專注力形成磁場、聽腦波音頻激活大腦共振、通過手紋檢測確定先天遺傳特徵……日前《新京報》記者暗訪揭穿北京、山東多家培訓機構「全腦開發」騙局。在常人看來缺乏科學依據的所謂「超能力」依附於「全腦開發」而生,培訓方號稱這些「超能力」擁有能讓孩子「從繁重的學業中解放出來」「顯著提高專注力、記憶力」等神奇效果,成功俘獲一眾意欲培養「學霸」「神童」的家長們。
儘管其中的宣傳話術似是而非,檢測和培訓儀器是廠家貼牌的,「記憶大師」的證書是花錢辦的,但從大師現場「炫技」到明星學員站臺,再到充滿神秘色彩的封閉培訓過程,以及孩子課後的打坐、冥想練習,讓一些家長看到了為孩子開發出特異功能的「希望」。可這一切最終被孩子日後一句「都是蒙的」打回現實。
時下,對一些養生保健產品所宣揚的「高科技」噱頭,公眾已經產生一定的免疫能力,但當違背基本原理的偽科學蔓延到教育領域,類似「全腦開發」的騙局卻有著不小的市場。實際上,在行業領頭羊「腦立方」於不久前被關停後,又有更多的培訓機構進入「全腦開發」行業。究竟是什麼力量遮蔽了不少高學歷家長的雙眼、對忽悠人的東西趨之若鶩呢?
首先,一些商家製造潛在需求,讓家長看到更多所謂的「可能性」,「培養耐心」「幫助提升學習成績」等,這些承諾精準擊中了家長的痛點,讓其「寧信其有」地想去試一試。
其次,家長的過分焦慮和不切實際的期待是商家行騙的籌碼,諸如「別人都學我不學,肯定會落下」「大不了多花點錢,學了總是沒壞處」等心理,可以說是不少校外培訓市場常年火爆的重要支撐。
此外,對類似培訓機構亂象的相關監管和整治相對滯後,也在客觀上縱容了一些商家不斷將局做大,一些培訓機構的規模化、集團化優勢往往是糊弄家長的「障眼法」。
當下,從學校到社會,再到每個家庭,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可謂前所未有。而孩子的學習和成長,並非一蹴而就之事,積極糾正、改善孩子在學習中的問題,是家長負責任的表現。但這種糾偏離不開科學的方法加上個體的努力。離開了這兩者,難免陷入走捷徑無果,甚至墮入騙局的悲劇。
尊重孩子認知和成長的規律,正確看待孩子的獨特性與差異性,接受他們暫時的不完美,也是一種難得的理性和智慧。無論如何,以孩子的寶貴時間和快樂成長為代價,換來一些家長的如夢初醒,這樣的情景是我們不願看到的。
不久前,一場針對校外教育培訓機構的專項治理行動,一定程度上淨化了該領域的市場環境,但一些問題培訓機構在培訓形式、內容上花樣翻新,為相關整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期待職能部門在審核、監管、整治等環節上實現無縫化、常態化,幫助一些家長及時醒悟、止損,還校外培訓空間一片純淨。
「我在石階上坐下來,看著這個五歲的小男孩,還在很努力地打那個蝴蝶結:繩子穿來穿去,剛好可以拉的一刻,又鬆了開來,於是重新再來;小小的手慎重地捏著細細的草繩……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一位臺灣作家的話值得我們反思。我們的家長、學校和社會,是否能多等孩子們一會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