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曾發生過這樣的怪事,有個縣令嚴格執法,清查人口,結果發現幾個地主家共私藏了上萬的逃稅農民,其中私藏人口最多的那個地主,按照法律應該判死刑。這個縣令就抓了這個地主,結果還沒殺,丞相先下命令了,竟然把縣令撤職查辦,犯法的地主安然無恙。原來,當地地主竟聯名給丞相寫信,幫被抓的地主說好話。就這樣,丞相下了撤職令。
縣令接到命令後,認為自己嚴格執法沒錯,很不甘心,就懇求頂頭上司,讓他留任三個月,等把案子查清了再離職。上司也覺得縣令冤枉,就幫縣令說了句好話,結果上司也被革職查辦了。
這個丞相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官,竟然如此昏庸?你還別說,這個人可是個名臣,他就是東晉開國元勳王導。
今天,咱們就來聊聊王導的故事。
王導出身於北方豪門大族琅邪王氏。王導的族兄王衍曾在西晉朝堂中權傾一時。王氏家族成員把持了西晉朝廷諸多關鍵崗位。至西晉開國皇帝晉武帝病逝時,王導剛剛十四歲。他年紀雖小,但頗有才幹和志向。此人政治嗅覺敏銳,很早就意識到白痴太子司馬衷即位後,天下將要大亂,於是慫恿好友兼皇室成員司馬睿遠離都城這個是非之地,去別處尋機而動。
十餘年後,「八王之亂」結束,司馬越掌權,成為最後勝利者。司馬睿在司馬越政變過程中立有功勞,又經王導精心謀劃,司馬睿終於出鎮建鄴(後改名建康),遠離了北方混亂之地。初到江南,司馬睿既無功績名望,又無顯赫身世,更無軍隊傍身,因而受到江南門閥輕視,情況兇險。多虧王導安排,讓司馬睿演了一出狐假虎威的戲後,司馬睿才在江南立穩腳跟。公元316年,長安被前趙匈奴大軍攻破,西晉末代皇帝司馬鄴被俘,次年遇害。司馬睿因而在王導和南北方豪族的擁戴下,在建康稱帝,是為晉元帝。
王導不僅在東晉的建立過程中起了決定性作用。東晉政權建立初期,王導為穩定統治,安撫大族人心也起了關鍵作用。尤其值得一說的是,王導主張「不存小察,宏以為綱」執政宗旨,意思是治理國家以清淨為宗旨,執行法律方面能鬆弛就鬆弛,能不管就不管,犯法的人,只要不嚴重,能放過就放過。正因為他的這套的執政方針,才出現了文章開頭的事件。餘姚縣令山遐要處死犯法的豪強虞喜,結果其他豪強找王導一說,虞喜立馬被放了,主持正義的山遐卻被革職,而幫山遐鳴不平的上司何充也被免官。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豪強沒人敢管,便越來越猖獗。有一次,建康的官倉裡的稻米被盜走了一百萬斛,竊賊都是豪強出身的將領,當局不敢徹查,卻把看守倉庫的主管官吏活活打死,以此交差了事。事隔不久,王導派遣八部從事巡視揚州境內各郡縣,從事們回京後都來見王導,紛紛匯報郡縣長官的得失,唯獨顧和一言不發。王導問:「你聽到什麼了?」顧和回答說:「明公輔政,寧使網漏吞舟,何必聽信傳聞苛察那些小事。」顧和的言外之意是:說得再多也沒用,反正王導也是放任不管。因顧及和把握了王導的執政方針的要義,所以受到大加讚賞。
從現代人的視角看,王導的執政方式奇葩且荒唐,但這確實符合當時社會環境的。因為當時的江南是門閥社會,門閥們自有一套行事邏輯,且與法律相衝突,想改變門閥政治環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門閥們又都擁兵自重,若強行發生扭轉社會風氣,只會使剛誕生的東晉朝廷失去立足根基,甚至覆滅。王導在位時贏得了世家大族的普遍好感,東晉統治也得以在江南逐漸穩固。後來庾亮掌權,一改昔日寬政,實行法治,打擊豪強,削弱地方勢力,加強集權,引起了社會上層的嚴重不滿,統治集國的內部矛盾又重新激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