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沿海地帶大部分是沙漠,南北超過2500公裡,含括了秘魯的主要城市和公路。從安第斯山脈西側縱流的河川衝刷成數十個肥沃的綠洲,也是今日的農業中心。至於文明探索的景點則有西潘王之墓、蘭巴葉克城的布魯寧博物館及帕拉卡斯國家保護區等。
Huascaran(6768公尺)是秘魯的最高峰,秘魯境內的安第斯山脈平均約3000~4000公尺。雖然公路狀況極差,但美景仍使得觀光客絡繹不絕。庫斯科是印加王國的首都,也是通往馬丘比丘城堡的門戶。沿著古徑追尋消失的印加遺蹟需耗時數日以徒步方式行進。的的喀喀湖、勾卡峽谷的壯麗詭譎同樣考驗著旅人們向大自然挑戰的耐力。亞馬遜盆地起於安第斯山脈東側。世界第一大河亞馬遜河亦發源於此,綿延三千多裡,貫穿盆地流向大西洋。由於雨量豐沛,氣候高溫潮溼,這裡也是世界知名的雨林區。當地公路交通不甚發達,建議想一探亞馬遜盆地的旅客搭船或飛機前往。沿河旅行或是造訪曼努國家公園皆可將飽覽獨特的雨林景觀。 秘魯的氣候整體上可分為乾濕兩季,但仍因區域而有所不同,據統計氣候類型共有28種之多。 海岸地區和安第斯山脈西側長年屬乾燥氣候。夏季(12月底至4月初)為萬裡無雲的高溫炎熱天氣,秘魯人多在此時前往海灘避暑。中部及南部海岸在其餘時間因為濃霧籠罩,幾乎難得見著日光。 安第斯山脈區的乾季是5~9月,白天豔陽高照,夜間則氣溫偏低,有些地方甚至可到零度以下。溼季為10~5月,水汽最豐的時間約在一月。
安第斯山脈東側的乾季和高地差不多,但溼季較為明顯。最溼的季節為1~4月,連路面都泥濘不堪。亞馬遜低地的氣候也是如此,高溫、多雨,夜間涼爽。如欲前往高地區旅遊,最好自行攜帶睡袋或保暖大衣,因為夜晚氣溫會降到冰點以下(便宜的飯店或過夜巴士通常沒有暖氣)。蚊蟲藥和防曬用品更是絕對必備之物。6~9月是高地的乾季,也是秘魯最熱門的觀光季節。1~3月是沿岸地區的夏季,當地人多會前往海灘度假。景點導覽馬丘比丘歷史聖地 位於秘魯庫斯科省烏魯班巴河左岸,是印加帝國鼎盛時期建造的一座令人讚嘆的城市。它在奇美無比的群山環抱之中,四周是山地雨林,海拔高度為2430米。這裡有古城牆、平臺和巖石上鑿出的巨大斜梯,一切都宛如大自然的延續。1983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這裡的建築與其所處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在這樣一塊陡峭得幾乎無法攀登的地方,印加人建起了一道石塊圍牆,宛如一道屏障。在一塊塊平整過的山地上,用加工過的石塊砌成房屋,還修建了作為宗教典禮中心的平臺。 馬丘比丘總共包括近200座建築和109個連接山坡和城市的總共3000級臺階,其中有些臺階在巖石上鑿成。在所有建築中,軍用塔樓、御苑、公主宮、要塞群、神聖廣場、宏大寺、三窗寺及印地華塔納寺最為精美。
印加古城遺址
六百年前,當歐洲處於中世紀黑暗時代,東方則是中國明朝年間,在現今南美洲秘魯的阿典裡山巔峰上,屹立著一座馬丘比丘古城。當時世界文明依然停留在低水平,歐洲的航海家仍未及至美洲大陸,東方文化則隨元朝版圖的擴張而傳至中亞地區,美洲文化仍然像謎一樣,獨立存在於某一角落。在這樣落後和封閉的文明裡,印加民族儼如南美最高文化的部族之一。現代發現的南美古城遺蹟,大部分都是從這個文明古國遺留下來。耶魯大學考古學家希拉姆在1911年發現馬丘比丘古城,從石塊的結構和質料估計,應是15世紀初的產物。但值得探究的是,如果建築物是民住的話,在九千尺海拔之巔,這的確存在著甚多不便。如果屬非居住用性質的話,這所古城又到底為何而建呢?在那個落後的年代,要在高山興建如此龐大的城市,已經存在著技術問題。印加部族花上這樣人力物力,又所為何事?
古城碩大瑰麗在九千尺的高峰築城,於現今的建築技術都有一定難度,莫論技術問題,建築時間相信亦相當費時。像馬丘比丘古城,城市的面積廣達5平方英裡,估計建築城牆所用的石塊,起碼亦要50噸以上。這個數目只是印加民族後期改良的規模,相信古城原先的面積遠比現存的遺址大。祭壇用以觀天 由於古城位於九千尺之上,即使西班牙人在16世紀侵佔秘魯,使之成為殖民地後,都沒法知道它的存在。可想而知,這個印加古城是如何與世隔絕。191年考古學家希拉姆發現這座古城時,便產生以下疑問:到底印加人排除一切險阻,在這種高度築城的原因是什麼呢?當他發現了位於城中心一個巨型祭壇中央的方形石躉後,始解開心中謎團。不少科學家相信,這個方形石躉是一個祭壇的曆法儀,用來測量太陽的運行。現時仍有部分以部落形式僅存的印加少數民族,仍保留狩獵與族居的生活形式,但在600年前能在九千尺高峰建城,的確令人匪夷所思。
遺失的文明在15世紀殖民主義侵襲南美以前,南美洲的文明一直與世隔絕,不少文化可能隨著殖民侵略而淹沒。印加文明曾經擁有過高度文明,但在現存文獻中,卻從無有關記載。雖然像祭壇這種在古代有著崇高政治文化地位的神聖地方,印加平民不能踏足是可以理解的,不過所有關於印加古代文化的文獻,全部缺有關記錄,這一點卻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印加文明的無故消失,仍有待科學家進一步探究。
詭異傳說:阿特蘭提斯遺民
在人類歷史上,阿特蘭提斯人是一個極為神秘的種族,他們擁有高度文明,卻在轉眼之間化為灰燼,這樣一個超文明種族為何在上古時代灰飛煙滅呢?若阿特蘭提斯人仍然有部分生存在地球上,最有可能是其後代的,就是被西班牙人消滅的瑪雅人。古埃及傳說指出,阿特蘭提斯沉沒後,仍然有部分殘留在海面上,即今日的加拿利群島、馬德拉群島和亞速爾群島三處。
在瑪雅人的傳說中,亦自稱是來自這三個群島。考古學家認為,古埃及的文字體系,是由一種類似瑪雅文字體系發展而來。按照柏拉圖的記載,一個古埃及老祭師曾向他親口承認,部分埃及文字源於阿特蘭提斯文。西班牙人最初登陸美洲時,瑪雅人亦稱作鸛契族,據族中長老口傳,鸛契族是「阿特蘭提斯第一位國王鳥南努斯的後裔」,由於族人不願接受其他人類的統治,所以集體自殺,事前更聲稱瑪雅人是留在地球上最後的一群阿特蘭提斯人,其他族人則早在阿特蘭提斯陸沉時,己淹沒在水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