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自從1943年在紐約問世以來,被譯成42種文字,多次再版,經久不衰。《小王子》曾被多次改編成話劇和電影,盛演不斷。《小王子》已被選入許多西方國家的教科書,成為青少年的必讀書籍。人們不禁要問,產生《小王子》現象的原因何在?
我想,法國作家安德烈·莫洛瓦對聖·埃克蘇佩裡評論中的一段話或許是對上述問題中肯的回答:「《小王子》在其富有詩意的淡淡哀愁中也蘊含著一整套哲學思想。」「這本給成人看的兒童書處處包含著象徵意義,這些象徵看上去既明確又隱晦,因此也就格外的美。」
這是法國當代一部有名的童話——法國作家聖·埃克蘇佩裡「為大人們寫的童話故事」。但也受到小讀者的喜愛。作者在獻辭裡寫道:「獻給萊昂·韋爾特 請孩子們原諒,我把這本書獻給了一個大人。我這樣做有三個重要的理由,其一是:這個大人是我在人世間最要好的朋友;其二是:這個大人什麼都能明白,就連那些給孩子們寫的書都能看懂;其三是:這個大人居住在法國,在那裡他饑寒交迫,急需得到安慰。
1943年,在他的強烈要求下,他回到法國在北非的抗戰基地阿爾及爾。他的上級考慮到他的身體和年齡狀況,只同意他執行五次飛行任務,他卻要求到八次,1944年7月31日上午,他出航執行第八次任務,從此再也沒有回來,犧牲時,年僅44歲。作者在1993年的一份參考消息上看到一則簡訊,在歐洲某地的一個湖中,發現了聖·埃克蘇佩裡的飛機殘骸。這次搜索是經過對他最後一次出航的線路和德軍當時的空軍記錄研究以後進行的,經過認證確認是那架失蹤了半個世紀的偵察機。
聖·埃克蘇佩裡在這部童話小說裡,通過一顆小星球上的一個小王子旅行宇宙的經歷,表達了對人類「童年」消逝的無限感嘆。小王子在旅途中到過六個星球,碰到過一個目空一切的國王,一個愛慕虛榮的人,一個消磨光陰的酒鬼,一個唯利是圖的商人,一個循規蹈矩的點燈人和一個學究式的地理學家,最後才到達地球,在浩瀚的撒哈拉大沙漠上遇到了「我」。作者以小王子的孩子式的眼光,透視出這些大人們的空虛、盲目和愚妄,用淺顯天真的語言寫出了人類的孤獨寂寞、沒用根基隨風流浪的命運。同時,也表達出作者對金錢關係的批判,對真善美的謳歌。
《小王子》這部童話情節別致而曲折,行文富於詩情和哲理,它採用倒敘的手法,語言明白曉暢,可讀性很強。由於作者以情愛貫穿全篇,所以法國評論界認為它是一部充滿詩意的童話,是作者對友情的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