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地圖堪稱人類智慧的結晶。舉個例子,你要從美國西海岸的 San Francisco橫跨美洲大陸到東海岸的Boston,只需用Google地圖搜索一下即可。然而,在你開著車一路暢通無阻地享受Google地圖的優質服務的時候,你是否會想:「這幫傢伙是怎麼做出這樣的產品的」?近日,Google就向《The Atlantic》高級編輯Alexis C. Madrigal獨家披露了Google地圖的背後故事。
Google地圖的數據處理遠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實際上,每張Google地圖的背後都有一張你看不到的地圖,這張地圖包含著諸如「不許左轉」、「高速公路匝道」、「速度限制」以及實時路況等等。有了這些數據,Google才能為用戶提供一款令用戶滿意的導航產品。
Google地圖高級產品經理Michael Weiss-Malik稱,網絡往往無法涵蓋真實生活中的線下信息,而Google希望能填補這一鴻溝,地圖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環。Malik是前NASA工程師,來到Google後,他仍將自己的20%「自由時間」花在了「Google火星」這一項目上。
「如果你想做一個地圖」,Malik在一個巨大的顯示器前告訴記者,「這裡有幾個步驟。首先,你要通過合作夥伴獲得數據,接下來你要進行大量的工程處理,使得來自不同來源的數據格式統一;接下來還要經過複雜的人工處理,才能得到一張高質量的地圖,這樣的地圖,遠非簡單的數據拼湊可以相比。」
舉個例子,下圖是從美國審計局拿到的原始地圖數據,但如果你親臨現場,你會發現有幾個地方與真實世界有所差別,如紅圈所示:
除開與,Google不僅會將數據與衛星圖片、美國地質調查局等數據源的數據進行比較,此外Google還會藉助Google街景車的街景車,本著「數據越多越好」的原則,Google大量採用了街景車圖片數據,據說街景車每兩周發布的圖片數據比起2006年Google處理的所有數據還要多。街景車為Google地圖提供兩類數據,第一類是實際行駛的路線數據,第二類則是交通標識數據,Google通過圖像分析技術分析出沿途的交通標示,經過這兩類數據補充後,我們就可以看到類似下圖所示的舊金山城區地圖:
在這一過程中,讀者最感興趣的可能是究竟多少人參與其中以使得用戶得以獲得準確的Google地圖體驗。Madrigal得到的消息是,Google地圖每天會接到數千個用戶反饋,而Google地圖團隊一般都會在數分鐘內進行相應的處理。
Google地圖副總裁Brian McClendon進一步解釋道:
「其實,我們完全可以掃描所有的已出版的資料,提取接到名稱和地址,然後將這些東西整合成一張地圖,但這遠遠不夠...現在,我們已經有600萬家公司和2000萬個地址信息,我們甚至可以運用圖像標識匹配技術找到KFC,我們可以了解我們每一個像素代表什麼意思。這是我們的根本所在。」
想像一下,如果想要像Google一樣,在美國等30多個國家提供詳實而準確的地圖服務,包括在每個環形交叉口的行車方向、為用戶提供正確的交通指引、根據用戶反饋進行修正,包括每一個新的設施和每一條單行線,這是一個無法想像的規模和一個「不可完成的任務」。Google地圖能有今天,絕非幾個有天分的工程師就能做到的。
在我們的印象中Google是一家技術公司,他們相信自己的技術甚於相信人,而為人所詬病「不夠人性化」的一點是,在需要的時候你永遠找不到Google的支持人員的電話號碼,唯一的聯繫方式是一個冷冰冰的email,按指示發出郵件後,什麼時候收到回信往往得看運氣。但在Google地圖這一項目中,我們看到了Google「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嚴謹風格和人性化的一面,這種人類智慧和機器智慧的結合在Google的另一款偉大產品Google Translate上也有體現,僅靠機器算法單詞和短語進行替換也能得出一個翻譯結果,這當中算法並不複雜;但在Google Translate中最有價值的,當屬所包含的海量資料庫,藉助不同情境的語義的補充,才能得到更好的翻譯結果。
Google的使命是整合全世界的信息,這意味著Google不僅僅是為網絡信息設立檢索,而是將數字信息轉換成一個可用的信息系統。在Google地圖這一項目中,Google的野心昭然若揭:通過自上而下的方式,從網際網路和人類大腦中獲取數據。在《黑客帝國》做描繪的未來中,我們越來越難以分清線上和線下,而這種將線上和線下結合的方式,使得Google的地利數據將成為Google最寶貴的資產:不僅僅是擁有的數據本身,而是Google知道如何讓這些數據更有價值。如同Madrigal的朋友、科幻小說作家Robin Sloan所大膽預言:「在50年內,Google就會變成一家自動駕駛汽車公司,嗯,到那個時候,他們可能還會做搜索吧。」
Via The Altantic & 9to5Google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