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兩年前開始有資格指導博士生,去年開始招生,但是對於如何做好博士論文,還是處於一個不斷摸索的過程。這段時間我在密集參加公共管理學科博士論文的開題、預答辯和答辯,對於博士論文長啥樣、博士論文有什麼通病和如何寫好一篇博士論文等問題,又有了新的認識。
在一次博士論文的預答辯會上,上海交通大學的朱德米教授反覆「兜售」他的「五有」理論,強調博士論文要具備五個要素,分別是有問題、有理論、有研究設計、有研究方法和有數據。對於他的這些觀點,我深以為然,並認為可以作為衡量任何一篇博士論文是否合格的重要標準。
從參加答辯的博士論文來看,在論文選題、謀篇布局、理論創新、研究設計、研究方法、行文等方面都存在較為明顯的問題,致使論文的開題或預答辯無法通過。即便是勉強通過的一些博士論文,也需要傷筋動骨地徹底大修,才有可能在後評估、盲審和抽查等環節倖免於難。當然,也有一些博士論文寫得精彩,但是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
1論文選題
研究問題的選取要有強烈的現實關懷,並緊扣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要對最新的政策動向了如指掌,不能一問三不知。博士論文固然強調理論導向,但是切記不能從文獻中來,到文獻中去,否則就可能陷入自說自話的尷尬。
公共管理學是一門開放而包容的學科,本身就是跨學科和多學科交叉的,因此她對其他學科的「闖入者」可以說是來者不拒。但是,獲得公共管理學科的博士論文,不能完全無視這個學科的問題、理論和文獻,仿佛進入「無人區」一般。
當然,如果完全是其他學科的話語體系,那麼就失去了學科意識,自然得不到學科專家的認可。因此,研究要同公共管理學的大問題相對話,同其經典的理論相對話,同其核心的文獻相對話,反客為主地融入公共管理學科。
2 文獻綜述和理論創新
蘭州大學的吳建祖教授指出,博士論文的參考文獻要具備三個特徵,分別是權威性、相關性和前沿性。對此,我深以為然,因為參考文獻的水平決定論文的水平,也反映作者的品位。參考文獻要和高手過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關注最有代表性的學者所完成的研究,而不是和阿貓阿狗過家家。此外,參考文獻還要有中心和邊緣,最核心的對話文獻要明確和不遺漏。參考文獻要緊盯前沿,至少要有近兩年的研究,最好有新鮮出爐的已錄用論文(forthcoming)、工作論文(working paper)和會議論文。
研究綜述要像武俠小說中行走江湖的大俠一樣,知道武術分為哪些門派(華山派、峨眉派……),每個門派有哪些掌門人和代表性人物,他們的關係和特點是什麼,以及如何才可以打敗他們。研究綜述的大忌是包羅萬象和一一羅列,缺乏總結和批判,成為毫無判斷和識別能力的「傳聲筒」,對任何文獻都來者不拒,既抓不住重點,又無法明確研究貢獻。CiteSpace等文獻計量和可視化軟體的應用日益流行,但是它們不能替代定性文獻綜述,也不應作為文獻綜述的主要內容。
理論基礎不能是像狗皮膏藥一樣羅列,要考慮直接相關性,否則就可能導致和後文「兩張皮」,為了達到合法性而缺乏可用性。比如,政治話語不應作為理論基礎,但是可以在論文開篇加以鋪墊。再如,泛泛而談的治理、協同治理、國家治理等概念儘量慎用,即便使用也要和權威文獻對話。對理論的介紹要到位,並且要結合研究問題來探討它們同論文研究主題的關聯性,最好是據此發展理論命題和研究假設。
理論創新要開宗明義,要旗幟鮮明,不能遮遮掩掩,更不能避而不談。論文創新點的凝練要到位,不能胡亂搪塞。比如,研究對象、研究單位等的獨特性,一般不能作為創新點。創新點的數量一般是三個,超過就略多而不切實際,太少則工作量不夠。
3 研究設計
在論文開題時,研究設計的問題最突出。如果寫論文是蓋房子,那麼研究設計就是「施工圖」,要明確什麼節點幹什麼,以及達到什麼結果。研究設計不能還停留在「設計圖」,只是說明「效果圖」長什麼樣,而沒有明確具體做什麼。
如果可以,單列一章研究設計,講清楚研究設計背後的方法論爭議。有清醒的方法論意識,對於博士論文而言具有重要意義。這是因為博士論文要對研究設計有一定的自覺性,特別是方法論層面的反思,而不是完全的拿來主義、不求甚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4 研究方法的選擇與應用
時下研究方法存在的突出問題,不在於像十年前那樣沒方法和無規範,而在於同學們醉心於奇技淫巧,被淫巧的研究技術牽著鼻子走,反而喪失了判斷力,對研究方法駕馭不住。研究方法是工具,為了方法而方法,就相當於本末倒置。比如,拘泥於政策文本分析,就錯過了豐富鮮活的政策實踐,對政策的研究因而懸浮和空洞。
一些博士論文在一篇文章中使用了不下六七種研究方法,對研究方法的排布完全不考慮邏輯關係。比如,規範研究方法與實證研究方法相結合,把系統分析、比較分析這樣的方法論同訪談法、觀察法等數據收集方法並列起來。
混合研究設計的使用越來越多,這是可喜的一個趨勢。但是,在不同研究方法的輕重、先後順序和相互關係的處理方面,卻存在明顯的硬傷。似乎只要使用了兩種以上的研究方法就是混合研究設計,但是這些研究之間的邏輯關係卻搞不清楚,簡單拼湊的痕跡明顯。
除非是做歷史研究或有檔案資料使用,否則不應寫「文獻研究法」,因為任何研究都要接觸文獻。如果是政府文件等資料,可以說使用的是二手數據分析法。
在質性研究中,大量博士論文清一色地使用紮根理論,畢竟這可以反映工作量。但是,紮根理論卻猶如一盤散沙,散下去而聚不起來,真正收放自如的少見。一些論文在編碼過程中的提煉和抽象不夠,對提取的主題進行命名缺乏想像力,無法得到專家首肯。
定量研究一定不能存在明顯的硬傷,否則就可能要推倒重來,乃至導致顛覆性後果。比如,測量變量的指標或問卷,一定要三思而後行,真正做到有理有據和自圓其說。再如,數據分析方法一定要用對技術,不能張冠李戴地錯用和濫用,否則就會貽笑大方。
5 謀篇布局
博士論文一般分為緒論、理論、研究設計、結果、討論、結論等6章,也可以在此基礎上增減章節,如研究結果可以分幾章,或者把討論和結論合併,如此等等。每個章節的標題應該儘可能有概括性和表意性,不能詞不達意。
一些博士論文把本應放在單獨各章的內容混為一談,看似融為一體,實則邏輯紊亂,亂了陣腳而沒有章法。當然,也可以參考北美博士論文的一種通行做法,論文由三項獨立而相關的研究構成。不過即便如此,也需要頭尾相連而自成一體。
一些博士論文存在明顯的虎頭蛇尾,對策建議專設一章,但是只有兩三頁,和前文研究「兩張皮」,似乎不經過苦心孤詣的研究,也可以拍腦袋得出這些對策建議。結論部分往往是專設一章,但也是兩三頁,寥寥幾筆,簡短羅列觀點,往往語焉不詳。
6 行文
博士論文是「八股文」,講究規範和洗鍊的寫作,但是並不排斥文採斐然。一些論文的文字缺乏精雕細琢,長篇大論比比皆是,往往一段話跨兩頁,一句話四五行,從句套從句,就像毛澤東批評的「臭婆娘的裹腳布」,又臭又長。
論文要有畫面感,通過圖和表來呈現、凸顯和總結。特別是做實地調研的,可以通過圖片和表格來做到圖文並茂。換言之,作者去調研時發的朋友圈,其中的一些圖片是可以放在論文中呈現的。
論文要詳略得當,取捨有度,能夠捨得「割肉」,分清楚哪些是應該放在正文,哪些是應該放附錄的。對於過程性的推導、研究技術的介紹等「細枝末節」,可以在不影響研究嚴謹性的前提下在附錄呈現。
不是所有博士論文都存在這些問題,一篇博士論文也不會存在所有這些問題。但是,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無論同學們將來做什麼工作,博士論文都是你不應輕視的最重要作品,因此要有一定的敬畏之心,用心投入方能有所回報。希望同學們在準備和完成博士論文時可以對照一下,看看是否存在這些問題,避免留下硬傷而難以收場。#木木西裡#
內容來源:公共管理研究
除了讓人不能拒絕親吻,這種「植物」還有你不知道的特別之處……
2020「青年諾貝爾獎」羅德獎學金公布,中國大陸獲獎者均為女性!
發文量下降,影響因子下降,接收速度快,還能投嗎?明年繼續3分+
特別聲明:本文發布僅僅出於傳播信息需要,並不代表本公共號觀點;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公眾號轉載使用,請向原作者申請,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