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北電腦展上,NVIDIA Max-Q移動GPU技術大放異彩,吸引了與會大部分業內人士和遊戲愛好者的目光。Max-Q 技術可以讓遊戲本將超薄、長續航、高性能有機融為一體,放棄板磚造型,迎接時尚未來。在一眾Max-Q GPU搭載遊戲本中,華碩 玩家國度 Zephyrus (冰刃) GX501VIK 成為群星中的皇后,以18毫米的厚度閃耀全場。
Max-Q版GTX1080!評ROG GX501輕薄遊戲本
ROG Zephyrus (冰刃) GX501VIK
今天這款萬眾矚目的明星產品來到ZOL評測中心,我們將為您解讀其具體性能表現。這款遊戲本既體現了Max-Q 旗艦遊戲顯卡的高能耗比技術實力,也體現出華碩玩家國度充分利用黑科技,整潔、美觀、酷炫、輕薄遊戲本的設計功底,我們將從模具本身和GPU性能兩方面為您解讀他的具體情況。
閃耀光芒 精緻細膩的旗艦超薄遊戲本 魅力強大
閃耀光芒 精緻細膩的旗艦超薄遊戲本 魅力強大
最大厚度18毫米 相當於兩部索尼手機疊加
下方是傳統造型的GTX1080 板磚筆記本 對比強烈
由於產品名稱過長,本文一概簡稱這款產品為GX501V。GX 501V 是15.6英寸遊戲本,淨重約為2.25千克,加電源的攜行重量不到2.8千克,在GTX1080 旗艦遊戲卡筆記本中無人可比。超薄是這款產品的最大賣點,他的三維幾何尺寸是17.9 x 379 x 262(單位毫米),厚度不足18毫米,可謂是發燒遊戲本的空前突破。
2.25千克空機重量十分驚人
GX501V 造型驚豔 成為同類型楷模
這款產品的外觀設計也一改傳統遊戲本線條飽滿、外觀猙獰的所謂「個性化」風格,其整機都是整潔乾淨的金屬拉絲表面,配合細膩塗層,觀感清爽雅致,頗有高段位商務本的清新風範,但同時具備很多斜切面,邊角接近直角,鋒銳無匹,爽朗大氣。
旗艦本 該有的要素 都有
ROG宣傳海報
這款產品擁有GTX1070和GTX1080 Max-Q兩個子型號,價格分別是兩萬兩千元和兩萬八千元左右。考慮到品牌和技術溢價,以及概念先鋒產品的定位,這兩個數值不算誇張。
鋒芒畢露的外觀設計
GX501V 整機做工精緻,猶如藝術品——一道左上到右下的對角線將金屬拉絲A面斜切為不同方向紋理的兩部分,其鎂鋁合金材質在燈光下熠熠生輝。這道切線本身並不製造任何突起,A面本來水平的拉絲紋理被其分割後恍如黑曜石的寶劍劍脊,呈現出獨到的美學風格,靈動非常。
GX501V 猶如藝術品
巨大的「百家之眼Logo」
GX510V整個機身都是深灰配色,轉軸部分有一段刻意布置的的向上鏤空段,頂蓋部分在此設計了向上反光的斜面,配以機身型號的銘文,十分帶感。
翻開C面,我們可以看到GX501V 的布局非常另類。他將觸控板向右移動取代了小鍵盤,主鍵盤下置放棄掌託,上方空出了超過百分之六十的面積呈現附有密集進氣孔的平面,有些遊戲本愛好者可能一瞬間就會想起當年被戲稱為「鐵板燒」的微星GT80,這兩款產品布局相似也有不同。
帶有華碩「敗家國度Logo」的進氣孔平面
GX501V 這番布置是在18毫米超強輕薄的前提下,讓GPU\CPU散熱核心區獲得更大的獨立熱傳導面積,同時為機械鍵盤提供更大的內部容積,也讓玩家的輸入設備避開主熱源的一種精巧布局。雖然看著有點怪,其他遊戲本型號拿來複製的難度也比較高,但這種布局無疑是最能發揮Max-Q旗艦遊戲卡性能的一種方案,也是保障鍵盤輸入體驗的合理需求使然。
這款產品的C面擁有磨砂質感,上方平面正中布置了ROG的金屬Logo,右側是菱形的開機鍵,轉軸的斜面上擁有三個狀態指示燈,簡潔大方,很容易識別。C面的側面稜邊全部採用CNC高級金屬切割工藝斜切成了暗金色高反射鏡面結構,在暗光環境下猶如傳世寶刀的鋒刃,頗有神韻。
GX501V 底面布局
乍看起來,GX501V的底面一改傳統遊戲本大面積散熱格柵凹凸不平的風格,除了腳墊幾無凸起,整個蓋板非常容易拆卸,乍看起來頗有ThinkPad 的商務簡潔風範,同樣是遊戲本中非常少見的開創性特色。
大吃一驚的設計 不僅僅是燈光
底蓋通過轉軸機械抬起機身出風 設計驚為天人
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GX501V的底蓋是由機械機構與轉軸勾連互動的!當頂蓋被開啟時,轉軸兩側下方的齒輪將會帶動底蓋支撐的一小段滑軌將其頂到機身下方,獨立於外。GX501V的機身也因此得以被底蓋託起,中間留出接近一釐米高度的空隙,增強出風空氣流量。據稱,這種設計是GX501V 獨有的AAS 主動空氣散熱系統特色之一。作為旗艦遊戲本,GX501V的燈效下細緻入微,在齒輪附近還布置了兩個LED燈,向兩側打出扇形紅光,非常得漂亮。
細膩的屏幕鍵盤體驗
GX501V 採用了鍵程比較短的RGB分區薄膜鍵盤,觸感非常柔和,噪音比較小,受制於總體機身厚度其鍵帽高度也不大,更像是商務本而非遊戲本。這款鍵盤略微不足之處是方向鍵鍵帽實在太小了。
GX501V 鍵盤
這款機械鍵盤擁有RGB背光,支持AURA軟體對全鍵盤/WASD/QWER三區調整,支持靜態、動態多種顏色改變模式,堅守了ROG系列旗艦遊戲本的酷炫燈效傳統,具有30鍵無衝突和防鬼鍵功能。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字幕A上有Auto字符,顯示可以開啟多級背光強度自動調節。
GX501V 鍵盤單色背光模式
GX50V1 觸控板上方的ROG和觸控板/小鍵盤切換鍵
當然,他不是典型的全尺寸鍵盤——右側的數字小鍵盤被觸控板佔據了,成為了小鍵盤(觸控鍵盤)和觸控板的二合一功能區。這種二合一設計由一個功能鍵直接切換,我們之前在雷蛇靈刃Pro上見到過,對於喜歡小鍵盤的用戶來說其壓力按鍵手感未必適應,對大部分用戶來說,側面的觸控板也有些違背習慣。
GX501V 鍵盤特寫
GX501V多種背光模式
GX501V 二合一小鍵盤並不是首創 這種布置很有爭議
這款觸控板的精準性和自身觸摸感都是很不錯的,塗層細膩光滑,沒有滯澀,也支持常見的手勢操作,不過因為他是縱向的布局,對移動光標來說距離過長,效率不高。
GX501V的屏幕面板素質相當不錯,使用了來自友達的15.6英寸IPS 霧面屏,對比度為1225:1,亮度310你特,我們使用Spyder 5 對其進行了實際測試,其NTSC 色域覆蓋為 70% ,aRGB色域覆蓋比例為 75%,sRGB色域覆蓋比例為 96% 。
aRGB 色域
NTSC 色域
sRGB色域
支持120Hz 高刷新率和Gsyn-c自適應垂直同步
這款屏幕是120Hz高刷新率的G-Sync支持類型,不但色彩飽滿,超高刷新率和自適應垂直同步技術也為電競遊戲做足了支援。120Hz和G-Sync的組合是目前發揮旗艦顯卡高幀率低延遲卡頓的最優組合之一,讓GX501V成為名副其實的高端遊戲發燒平臺。當然,由於這是一款IPS 屏幕,在擁有廣視角的同時,響應時間還是要略差於TN版的高刷新率屏幕的。
簡單拆機與內外擴展
GX501V接口布置在機身兩側,相互之間間隔比較大,接口配備情況如下:
4個USB 3.0 / 3.1 Gen1接口(左右各2個),1個Thunderbolt/DisplayPort/USB 3.1 Gen2 三合一接口,1個HDMI接口,1個防盜鎖扣,音頻接口,耳機和麥克風3.5 mm立體聲插孔。
機身兩側接口
機身兩側接口
230W電源與附贈的RJ45轉接口
在不考慮機身底部撐起的出風通道前提下,GX501V主要的水平方向散熱格柵布置在機身後側和左側,適合常規的「魔之右手」遊戲玩家。總體上來說,由於3.1和雷電的加入,華碩GX501V還是非常有誠意的,其常規3.0接口數量也非常充裕,可以滿足多數玩家的需求。由於機身超薄,沒能放下RJ45接口,GX501還隨機附贈了RJ45轉接線,非常貼心。
C面是簡單拆解的核心
GX501V的AAS散熱系統我們在前面已經提到了,由於這種結構的制約,這款筆記本的主要內部接口、擴展都布置在C面而非D面,其D面是一塊整體面板。因此,我們對其簡單拆解的部件就是C面面板。
內部整體布局
通過一系列螺絲的分解,拿下C面蓋板後我們可以看到GX501V的超薄型雙風扇五熱管散熱結構霸佔了轉軸一側上方空間。五條熱管長度不一,都有黑色塗層覆蓋,布置相當科學。
雙風扇五熱管
散熱模塊下方的機身中部從左至右依次是Intel Dual Band AC 8265無線網卡、主板PCH晶片、內存插槽。值得注意的是,GX501V確實是兩根雙通道DDR4 內存,不過插槽只有上方這一個,另一條應該在背面板載。
熱管與風扇細節
三星SM961 1TB 高速固態
插槽內的DDR4 2400 內存 三星顆粒
揚聲器與電池
機身下方邊角左右對稱布置了2W級別的音頻單元,左下角是容量高達1TB的三星NVME協議M.2接口PCI-E通道高速固態硬碟,右邊大部分容積則被50Wh電池佔據。
被壓住的無線模塊 天線導線有膠布輔助固定
從整體結構來看,GX501V 空間利用率接近百分之百,做工嚴整細緻,可以給予好評。不過這款產品屬於遊戲本中的典雅輕薄典範類型,內部並未留下多少擴展餘地,50Wh的電池容量也僅僅是聊勝於無,指望Max-Q 技術可以帶來長續航的朋友可以放棄幻想了。需要注意的是,該機的無線網卡被壓在了一條熱管之下,設計略微值得詬病。
整機配置與綜合性能
ROG GX501V 搭載了英特爾第七代酷睿i7-7700HQ處理器,16GB 雙通道 DDR4 2400內存。硬碟方面該機配備了容量高達1TB的PCI-E通道三星 SM961 固態硬碟。在顯卡方面,GTX1080 with Max-Q是她的靈魂。
整機參數
i7 7700HQ,四核心八線程,8MB三級緩存,最大睿頻頻率3.8Ghz,滿載四核睿頻3.4GHz。這款CPU是目前移動平臺和一體機平臺上性能較為強勁的中端處理器。
Cinebench R15 多核739CB 單核155CB
這款CPU的基礎頻率比前輩第六代酷睿i7-6700HQ高了不少,是以雖然架構變化有限,同頻沒有提升,但絕對性能上漲幅度仍然較為可觀。在Cinebench R15 和CoronaBenchmark 1.3渲染測試中,華碩GX501V 都獲得了同配置上中遊的表現水平。
Corona Benchmark 4分36秒
Corona Benchmark 對比成績
SM961 讀寫速度超神
在固態硬碟方面,三星SM961 對應桌面零售的960系列M.2 PCI-E 通道固態硬碟,華碩GX501V 搭載的1TB 大容量版本的持續讀寫、4K隨機讀寫都已經突破天際,甚至強於許多前代NVME協議低容量固態Raid 0的成績,可謂給予這款明星遊戲本以強大的性能保障。
PCMark 10和整機性能強勢
我們還採用了PCMark 10 對產品的整體性能進行了評估,測試項目為拓展模式,其主要包括Web瀏覽、文字處理、圖片處理、視頻處理、遊戲等幾個方面,貼近用戶的實際應用模式,從最終6689分的成績來看,GX501V 是一款綜合性能達到發燒級的遊戲PC。
極限拷機散熱和續航
在室溫約26攝氏度的室內,我們對GX501V 進行了極限散熱壓力測試,項目是AIDA 64 穩定性工具和Furmark 雙拷。
極限壓力測試
極限壓力測試
極限壓力測試
經過20分鐘的炙烤,我們可以對其內核溫度進行如下總結:
一:GTX1080 With Max Q GPU的溫度閾值被設定為85攝氏度附近,所以極限散熱測試中GX501V 的GPU溫度不會超過86攝氏度。
二:為了實現上面的溫度壓制,GX501V 的噪音不算太大,但是GPU頻率被限制的非常低——通常不足900MHz,是帕斯卡 移動GPU中最低的(惠普部分發揮失常的機型出現過400MHz情況)。
三:GX501V 的I7 7700HQ CPU在默認未解鎖TDP狀態下滿載無法堅持四核睿頻,會以一定頻次下探到2.7GHz附近後返回。無論頻率如何波動,GX501V的CPU溫度都不會明顯低於95攝氏度。
由於這是一款超輕薄遊戲本,我們同樣利用溫槍為您帶來他的表面溫度觀察。
在雙拷同時,溫槍顯示GX501V 的鍵盤溫度控制得非常理想,左右兩側都在35度以內,中央部分也只有37度附近,可以為用戶帶來較好地體驗。
GX501V 上方的鐵板部分整體都在50攝氏度附近,這是整機超薄方案和Max-Q顯卡一同決定的戰略性折中方案,也基本對日常使用沒有太大幹擾,無可指摘。當然,這款產品的機身厚度有限,底面還是比較熱的,指望把她放在膝蓋上遊戲是不現實的。
PCMark 8續航 1小時48分鐘
由於Max-Q傳說中擁有提高遊戲本續航的功效,我們特意為這款產品進行了PCMark 8 Work模式續航測試,測試亮度為百分之75,系統電源管理方案為平衡。最終,PCMark 8為這款產品給出的續航時間是1小時48分鐘——50Wh的電池不大,結果在情理之中,而有關Max-Q的省電特性是否有實際價值我們不予置評。
Max-Q 理論規格解析
Computex2017臺北電腦展上,NVIDIA發布了全新Max-Q設計方案,其宣傳概念非常驚人——讓遊戲筆記本更輕薄、更安靜、速度更快的革命性黑科技。本文評測的GX501就是集成Max-Q產品中最早露出、最受矚目、綜合設計最吸引人眼球的一款機型。
輕薄是題中之義
Max-Q是工程學名詞,概念借鑑了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設計載人宇宙飛船的工程方法論。MAX-Q代表宇宙飛船在大氣飛行時所承受的最大動態壓力,而宇宙飛船將根據Max-Q值進行精確設計。NVIDIA在遊戲筆記本的設計中應用了Max-Q -- 這一精益設計方法,使各大OEM合作夥伴可以製造出厚度和性能均優於前代筆記本電腦的新品成為可能。
NVIDIA 表示頻率、能耗曲線的閾值附近屬於GPU關鍵節點
從根本上來說,Max-Q實施的先決條件在於GPU頻率的精細化控制——在筆記本GPU核心頻率和功耗平衡點上做文章,在GPU單位頻率拉升需要的電壓和功耗支撐上漲拐點附近(未必是拐點本身)做優化,讓GPU一直運行在能效比最高的負載和頻率範圍內。
最後,這種系統也依仗筆記本模具本身散熱解決方案的保障:為了從系統中獲得更高性能,採用Max-Q設計方案的筆記本電腦有著絕佳的散熱與電路設計。先進的新型散熱方案和前所未有的調節效率使這些輕薄遊戲筆記本電腦擁有比目前任何筆記本電腦更高的性能和更安靜的運行狀態。
GTX1080 With Max-Q 參數信息
華碩GX501 採用GTX1080 with Max-Q 版顯卡,擁有完整的2560流處理器 GM204核心,160個紋理單元和64個光柵單元也分毫不少,在GPU 核心上與桌面顯卡和標準版移動GTX1080完全一致。GX501V的 Max-Q GTX1080 最顯著的區別在於基準頻率和動態頻率、電壓的只能調節,其基準頻率1227MHz ,Boost 頻率為1366MHz。這款GPU的GDDR5X 顯存帶寬為320Gb/s,與桌面保持一致 。相比於筆記本標準版,Max-Q 版GTX1080 頻率相差約200到300MHz,與桌面版的頻率差進一步放大到300到500MHz(桌面公版最高可衝擊1.9GHz,非公版接近2GHz)。根據公開資料,華碩的Max-Q 版頻率可能會略高於技嘉等其他品牌的產品。
3DMark理論圖形測試
我們下面通過3DMark 、VRMark 系列工具檢驗華碩GX501V GTX1080 with Max-Q的理論性能。本文從此處開始進入GPU性能環節,為了便於讀者理解Max-Q產品的性能定位,我們找來華碩玩家國度迷你PC G20進行對比。
華碩ROG迷你臺式機G20
G20 公版頻率GTX1080桌面版
G20 的公版GTX1080 採用桌面版標準頻率。由於Boost 3.0技術讓帕斯卡架構對溫度的敏感性進一步上升,而迷你機箱的散熱又有所局限,這款臺式機的GPU性能弱於開放環境下的標準GTX1080,與筆記本標準版的GTX1080相差無幾(筆記本標準版與桌面版相差百分之三到十左右)。由於第七代酷睿桌面i7 7700頻率過高,為了減少CPU幹擾,我們特意找來第六代i7 6700的G20子型號以減弱CPU性能的幹擾(Skylake 同頻性能同Kabylake 完全一致)。
GX501V 3DMark 成績
GX501V 3DMark 成績
GX501V 3DMark 成績
GX501V VRMark 成績
GX501V VRMark 成績
圖形理論對比 GX501是G20的萬分之八千五
由於G20的固態內存系統並不弱(同為三星961系列固態,雙通道大容量DDR4),我們把突出GPU性能的PCMark 10 Extend模式加入進來一併比較。
跑分對比
由上圖可知,3DMark 系列軟體中,GX501V 搭載的Max-Q版 GTX1080 與輕微殘血的GTX1080 迷你機箱桌面版相差幅度較大,約為百分之十六左右。VRmark 和PCmark 中,兩者的差距有所縮小,所有理論測試項目平均下來相差百分之十四點五左右,這大概也符合Max-Q版1080與筆記本標準版之間的理論性能比例。
實際遊戲頻率與溫度
如前所述,Max-Q技術的核心在於能耗與頻率的管理,我們下面詳細Max Q顯卡的遊戲運行具體情況。我們在測試過程中為華碩GX501V 安裝了最新版的385.28公版驅動,以最近火熱的《狙擊精英4》射擊遊戲進行實際演示。
開啟異步計算
《狙擊精英4》是Rebellion工作室於2017年2月14日發布的第三人稱射擊類遊戲作品。遊戲的戰鬥地點設定在1943年的義大利,玩家要扮演秘密特工卡爾·費爾伯恩(Karl Fairburne),從法西斯主義的枷鎖中解放義大利,避免盟軍反攻歐洲的計劃泡湯。
左上角的紫色字體為具體信息
我們開啟這款遊戲的DX12 模式最高畫質,開啟其異步計算功能,利用AIDA 64 和MSI AfterBurner的監控、記錄工具記錄華碩GX501V 的遊戲運行實際狀態。
左上角的紫色字體為具體信息 點擊可看大圖
顯卡81度 核心1455MHz
CPU溫度81度 主頻3491MHz
DX12 遊戲 CPU頻率與溫度情況(藍線為CPU實際頻率和四核應有睿頻之差)
DX12 遊戲 GPU頻率與溫度情況(藍線為GPU實際頻率和Boost標稱頻率差)
通過總結可知在DX12 高畫質遊戲大作中,GX501V 擁有以下的表現:
一:CPU溫度在80攝氏度出頭,主頻在3.4GHz四核滿載睿頻和3.6GHz單核睿頻之間飄蕩, 有200MHz的振幅,幅度小,穩定度高,絕對頻率高,表現優異。
二:Max-Q版 GTX1080的實際運行頻率在1300MHz到1550MHz之間,典型頻率約為1455MHz, 略低於Max-Q版GTX1060,震動幅度也大於後者。
三:Max-Q版 GTX1080 滿載遊戲溫度同樣是略超過80攝氏度的水平,溫控水平並不理想,只是略好於筆記本標準版GTX1080的平均風冷水平,遠不及水冷版的GTX1080筆記本版。
遊戲大作:《GTA V》
下面我們開始十款3A大作遊戲比拼環節。
《俠盜獵車手》(Grand Theft Auto)是一款基於開放真實世界架構的動作冒險類遊戲。該系列遊戲因其極高的自由度以及互動性而享譽遊戲界,玩家可以在開放世界環境中以第三人稱或者第一人稱視角進行遊戲,並在其中與幾乎所有的環境要素,包括物品和NPC進行基於真實自然及社會規則的互動。遊戲背景洛聖都基於現實地區中的美國洛杉磯和加州南部製作,遊戲擁有幾乎與現實世界相同的世界觀。玩家可扮演三位主角並在任意時刻進行切換,每位主角都有自己獨特的人格與故事背景,以及交織的劇情。
GTA V 構築繽紛複雜的世界
GTA V 還原度極高
作為PC遊戲史上的傳奇力作,GTA系列作品風靡世界十七年,新推出的PC在材質特效放面更趨完美,對現實世界的模擬更加逼真火爆,對主機版構成了很大的優勢,獲得了萬千玩家的熱烈追捧。
GTA V 測試畫質設置
GTA V 測試畫質設置
我們決定本次測試的GTAV 詳細畫質設置為:關閉建議的限制、Directx 11、1080P解析度、開啟FXAA後端抗鋸齒、8倍MSAA抗鋸齒、關閉垂直同步,並開啟包括進階影響設置在內的全部最高畫質(視野 陰影距離為默認設置範圍)。 運行遊戲內置Benchmark,利用Fraps 記錄最後110秒場景幀率。
測試成績對比
由於GTA V 我們使用Benchmark進行測試,所有GX501 Max-Q版GTX1080 和G20的GTX1080 遊戲曲線高度重合。整體上看,筆記本的1080「節能版」幀率更加平滑穩定一些,擁有臺式機百分之八十的性能表現。
遊戲大作:《巫師 3》
《巫師3》是系列的第三部,也是系列最終作品,該作將展示主角Geralt最為波瀾壯闊的歷險,同時也將給他的故事畫上句號。《巫師》系列一直以超卓的畫質和極高的特效技術聞名於世,當年的《巫師2》開啟超採樣曾讓彼時的單芯卡皇GTX580卡的生活不能自理。不過波蘭人還是很有良心的,《巫師》系列的可玩門檻並不高,在保證優秀畫面的同時優化水平也是極好的。
巫師3 遊戲截圖
巫師3 遊戲截圖
巫師3 遊戲截圖
《巫師3:狂獵》並沒有Demo測試環節,因此該遊戲我們來實際體驗,測試設置是畫質最高且關閉Hairworks、開啟HDAO+,解析度為1920×1080。幀數測試場景為遊戲第一章節林蔭小道,一路上風光美、畫面美,智鬥食屍鬼、下海斬河妖。
測試成績
巫師3 對於兩款旗艦GPU產品來說已經不再是不可徵服的對象,成績都有七八十幀,相當流暢。GX501 的Max-Q版GTX1080 大約擁有G20桌面版GTX1080的 百分之八十七幅度幀數性能表現。
遊戲大作:《輻射 4》
顧名思義,《輻射》系列遊戲,就是一款以核冬天為背景的廢土生存遊戲。2015年11月,《輻射4》發布, 根據B社公布的最新數據,這款RPG遊戲在2015年11月10日發售之後幾天時間內出貨量已經超過1200萬份,直接為B社帶來了超過7.5億美元的恐怖銷售額。 這款大作不但熱度極高,銷量稱王,其內涵深度以及構建的深沉世界也給玩家們帶來了新的悸動。
輻射4畫面截圖
輻射4畫面截圖
輻射4畫面截圖
《輻射4》並未更換引擎,因此指望其與Cryengine、寒霜、虛幻等新銳引擎的畫質大作對抗並不現實。這款遊戲本身的賣點,並不在畫面水平上。不過《輻射4》的畫質也達到了本世代的主流水平,其光照、色彩搭配很有電影大片的質感。
測試成績
由於輻射4的環境比較開放,所以測試幀率曲線重合度不高。總的來說這款遊戲壓力中等,GX501 的Max-Q版GTX1080 大約擁有G20桌面版GTX1080的 百分之八十五幅度幀數性能表現。
遊戲大作:《守望先鋒》
遊戲玩家群體中,無論是「暴白」(玻璃渣重度粉絲)還是廣大路人眾,都萬眾矚目的關注著同一款遊戲《守望先鋒》。
獵空身材 風靡全球
有人戲言《守望先鋒》將鑄就後電競時代,也有眾多用戶沉浸在快節奏的對戰中如痴如醉,還有很多欲望強烈的玩家追尋著特殊的情緣。總之,《守望先鋒》2016年5月24日正式發售後銷量爆炸,而無論發售前後,這款遊戲的影響力都是世界級、歷史性的。
我們下面就開啟最高畫質,百分之百渲染,測試1080P解析度下利用Fraps進行。
遊戲截圖
測試畫質設置
測試畫質設置
測試成績
守望先鋒遊戲對CPU敏感度不高,所以可以排除平臺差異。這款遊戲中,兩個平臺的GPU差距略大, GX501 的Max-Q版GTX1080 大約擁有G20桌面版GTX1080的 百分之八十三幅度的幀數性能表現。
遊戲大作:《全境封鎖》
《全境封鎖》已經發售一年多,其升級頻率非常高,最近已經加入了DX12補丁支持。這款遊戲被認為是目前的顯卡殺手級遊戲之一,而我們在測試時將所有特效調至最高,開啟DX12渲染,同時打開了極高質量的SMAA 1X抗鋸齒,接下來看看具體的測試情況。
開啟極高質量抗鋸齒
所有特效開至最高
實際截圖
全境封鎖 G20 臺式公版GTX1080測試成績 88.1幀
全境封鎖 GX501V Max-Q版 GTX1080測試成績 82.1幀
全境封鎖的配置要求和巫師3 大概差不多,臺式機的優勢相對減少了一些,此遊戲中GX501 的Max-Q版GTX1080 大約擁有G20桌面版GTX1080的 百分之九十二幅度的幀數性能表現。
遊戲大作:《生化危機7》
卡普空最近宣布,《生化危機7(Resident Evil 7)》的全球出貨量已經超過300萬。《生化危機7》是一款第一人稱的恐怖冒險遊戲,遊戲已於1月24日登陸PS4、Xbox One、PC平臺(北美、歐洲和亞洲),並於1月26日登陸了日本地區。
卡普空同樣宣布了最新的《生化危機》好萊塢系列電影《生化危機:終章》全球表現搶眼,助推《生化危機》系列電影全球總票房超過了十億美元。《生化危機》系列電影的總票房收入迄今為止一直都是高居基於遊戲改編的電影票房收入的榜首。沒錯,《生化危機》這個IP還是那麼的強勢。
生化危機7 截圖
生化危機7 截圖
生化危機7 畫質設置
生化危機7 畫質設置
測試成績
生化危機系列歷來算不上殺手級配置要求的類型,臺式機的優勢相對也沒那麼大,此遊戲中GX501 的Max-Q版GTX1080 大約擁有G20桌面版GTX1080的 百分之九十一幅度的幀數性能表現。
遊戲大作:《古墓麗影10》
自1996年以來,EIDOS先後為我們帶來了十四部《古墓麗影》作品。無論是在RPG\APRG還是在整個PC歷史中,《古墓麗影》所佔據的位置都是後來者難以企及的,而延續了二十年的老牌系列產品,其新作卻仍然能夠吸引眾多年輕玩家,成為影響力的焦點,自然也是一種傳奇。
2016年3月12日,《古墓麗影10》官方更新支持了DX12,並且內置Benchmark。為了增加區分度,我們採用自定義的最高畫質,開啟SMAA 和DX12模式的古墓麗影10,解析度採用1080P設定。
古墓麗影10 遊戲截圖
古墓麗影10畫質設置
古墓麗影10 G20 臺式GTX1080測試成績 121.52幀
古墓麗影10 GX501 Max-Q版 GTX1080測試成績 101.15幀
古墓麗影10的壓力主要在於SSAA,在SMAA抗鋸齒下問題不大。這款遊戲的DX12模式放大了兩個平臺的差距,此遊戲中GX501 的Max-Q版GTX1080 大約擁有G20桌面版GTX1080的 百分之八十三幅度的幀數性能表現。
遊戲大作:《使命召喚13》
2016年發售的COD13無限戰爭,是與COD4現代戰爭1捆綁發售的,也算是一種情懷的寄託吧。無限戰爭的開發工作從2014年便已開始。這是第一款由IW工作室在新的使命召喚系列三年製作周期下完成的作品。遊戲的單機模式是以對抗Settlement Defense Front (SDF)這一企圖控制太陽系的敵對勢力為核心而展開的。玩家可控制的角色為服役於Combat Air Recon (SCAR)的尼克·雷耶斯上尉(後成為懲戒號艦長中校)(LT. Nick Reyes)。而SCAR部隊擁有可以改裝的名為Jackal的可變形太空戰鬥飛船(transforming fighter)和名為懲罰者號(Retribution)的中央母艦。
「瓊恩雪諾」飾演反派司令官
本作的科技時代背景設定的很巧妙——人類剛好能夠進行星級殖民卻無力脫離太陽系的時代。有關空間移民的哲學和社會學探討一直是熱門話題之一,一直興旺的《HALO》系列遊戲世界觀背景就是人類政府與殖民地叛軍之間的衝突過程。COD 13中的情況比較類似,不過力量對比發生了轉變,「正義」一方的UNSA(聽著就很像光環系列的UNSC)主角團隊力圖對抗邪惡專制、高度軍事化、致力於屠殺地球居民的火星反派政府集團,設定頗為戲劇化。
遊戲截圖
遊戲畫質設置 超採樣4K解析
遊戲畫質設置 超採樣4K解析
遊戲畫質設置 超採樣4K解析
測試成績
由於自由度低,雖然是開放環境,但兩個平臺的測試曲線高度重合。此遊戲中GX501 的Max-Q版GTX1080 大約擁有G20桌面版GTX1080的 百分之八十八幅度的幀數性能表現。
遊戲大作:《戰錘 全面戰爭》
《戰錘:全面戰爭》是RTS輝煌品牌《全面戰爭》系列的最新作,由Creative Assembly工作室開發。這一作合作採用了中古戰錘世界觀,將劍與魔法的架空奇幻世界融入到場景宏大的全面戰爭模式中。本作是遊戲歷代第一次涉及到奇幻題材,玩家所能操控的軍隊不再簡單的由不同兵種和攻城器械組成,還將擁有巨龍、巫師以及其他神奇的生物,這將帶給全面戰爭系列玩家不同的遊戲體驗。
戰錘 全面戰爭
戰錘 全面戰爭
畫質設置與Benchmark
G20 臺式GTX1080 公版成績 78.4幀
GX501 Max-Q版 GTX1080 成績 72.5幀
我們測試過程中開啟了DX12模式,遊戲自帶Benchmark,擁有結果輸出曲線。此遊戲中GX501 的Max-Q版GTX1080 大約擁有G20桌面版GTX1080的 百分之九十二幅度的幀數性能表現。
遊戲大作:《質量效應 仙女座》
星際殖民一直是戰後太空歌劇科幻夢想的核心背景之一,從海因萊希的《星船傘兵》小說到最近名動天下的《星際爭霸》、《光環》,各種藝術介質對此描述頗多。在車載鬥量的科幻背景PC遊戲中,《質量效應》一直是頂級金字招牌之一。
質量效應 仙女座
最新一作《質量效應:仙女座》就是以殖民開拓為背景的展開內容的。同《星際迷航 暗黑無界》中的企業(進取)號一樣,《質量效應 仙女座》中人類船員將憑藉自身力量建立遠地殖民點,她們的航行時間就長達六百年之久(又讓人想起了最近的《太空旅客》)。
質量效應 仙女座
質量效應一直以來或許並非是以畫質而聞名的,但本作的圖形渲染實力也非常強,本次測試我們開啟了自定義模式下的最高畫質,考察GTX1080移動卡皇的表現。
遊戲截圖
遊戲截圖
遊戲截圖
測試成績
質量效應 仙女座 除了優化很差,其他方面也喜憂參半。此遊戲中GX501 的Max-Q版GTX1080 大約擁有G20桌面版GTX1080的 百分之九十二幅度的幀數性能表現。
Max-Q評價 軟體與產品總結
由於GX501V是一款因Max-Q而生的遊戲本,我們要拆成兩部分來評價。首先我們把Max-Q版GTX1080和臺式GTX1080的遊戲成績對比圖陳列如下:
遊戲成績對比
我們測試的十款遊戲中,Max-Q 版GTX1080與桌面公版相差幅度在百分之二十五(前者是後者的百分之八十,後者比前者強百分之二十五)到百分之八之間。
十款遊戲平均下來,Max-Q 版GTX1080 性能是G20搭載的迷你PC公版GTX1080遊戲性能的百分之八十七左右,幅度略小於兩者在3DMark 系列中的理論差距。
考慮到G20的GTX1080 受制於散熱和普通版的GTX1080 筆記本性能相差不大,我們可以認為Max-Q GTX1080 和筆記本標準版GTX1080的性能差距在百分之十五到二十之間,略強於GTX1070筆記本標準版。
我們手中其實目前確實握有十熱管最強風冷的GTX1080 遊戲本,但受制於一些附加因素,暫時無法為讀者在這篇文章中直接對比,我們將在條件成熟時撰文詳細剖析不同平臺的GTX1080 性能多大差異。
GX501V 明星遊戲本產品評價:
ROG 冰刃 GX501V (Zephyrus )
毫無疑問,ROG 冰刃 GX501V (Zephyrus ) 是萬眾矚目的明星產品,其輕薄、精緻、大氣、強勁的正面媒體形象將會維持相當長一段時間。
本文的評價分為情感和客觀兩大部分。
就個人而言,這是筆者從實際接觸筆記本評測工作以來見過的綜合外觀設計最合心意的產品。GX501讓一直是堅定臺式機用戶的筆者有了從未有過的震撼感受,其細膩工藝,大氣外觀、輕薄定位使其成為筆者自己眼裡最好的筆記本,沒有之一。
ROG 冰刃 GX501V (Zephyrus )
話說回來,GX501V 其實是一款特殊定位的產品,優點缺憾都可以客觀列舉:
其一:Max -Q 顯卡成就了GX501V 輕薄的特性,這是NVIDIA 能耗比技術進步的勝利,但是Max-Q技術帶來的筆記本單位體積性能收益目前還不能說特別大。與GX501V相似重量的部分筆記本模具本來就可以搭載標準版的GTX1070, 性能損失幅度不高不會明顯落後GX501V,只是厚度上略微大一點。Max-Q GTX1080 並不能真正意義上拓寬遊戲本的能力範圍,只是略微涼快一些、可以讓模具厚度繼續縮減幾毫米的GTX1070替代品而已。
其二:Max-Q GPU的實際遊戲運行溫度並不低,即使華碩使用了類似微星GT83、80一樣的結構讓渡,付出相當結構代價,其核心遊戲溫度仍然超過80攝氏度。拷機狀態下的GX501V CPU溫度失控,GPU嚴重降頻,拿來跑遊戲可能還好,如果有設計師、剪輯師、圖形渲染工作者想用這款輕薄本長時間「火力全開」重負荷幹活,結果估計不太樂觀。Max-Q對遊戲本的續航加持也可以幾近忽略不計。
其三:華碩為Max-Q GTX1080設計的鍵盤下置,觸控板橫移,產品厚度削減,核心部件通過大面積蓋板散熱的綜合布局是非常成功的。這種布局既為我們帶來了超輕薄的震撼尺寸,也讓用戶可以避開高溫區,真正獲得清爽遊戲的效果。當然,這種布局會讓很多人感到使用習慣的不適,這款筆記本的鍵盤手感也比較中庸,但這些爭議問題都在可接受範圍內。
其四:華碩ROG GX501V 的工業設計堪稱典範,不但在遊戲本領域中獨孤求敗,放到所有筆記本領域都是接近「人莫予毒」的極高境界。GX501V 的外觀既透露出肆意飛揚的青春鋒芒,時尚大氣的特質也能為中性用戶所欣賞,精緻細膩的工藝更是徵服了絕大多數關注者。
其五:華碩RGO GX501V 除了音頻單元功率略顯不足,在存儲、屏幕、接口配備上都比較均衡,為用戶著想,值得學習。
附文:軟體特性與細節補充
華碩GX501V同之前玩家國度的前輩一樣支持華碩開發的系列軟體,我們在此簡單介紹。
Command Centre
鍵盤背光分區設置
鍵盤背光分區設置
後臺清理加速
網絡監控
SonicStudio&Sonic Radar軟體
彈性的外置腕託條
當然,最後值得注意的是,考慮到GX501V 的結構布局沒有掌託,華碩玩家國度在包裝箱內隨機附贈了一款條形彈性的外置腕託條,充分考慮了用戶可能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