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是水稻的插秧時節,在建德大同鎮助農農機專業合作社水稻育秧中心,一臺全自動智能化育秧流水線正緊張的工作著……
「撒底土、播種、澆水、覆土、自動疊盤……只要在智能顯示屏上按下按鈕,這些環節都將實現自動化。」育秧中心技術總監郎學淵介紹說,這套設備每小時能製作秧盤1200盤,每天產量相當於600畝水田的用秧量。
走近流水線,可以看到它是如何工作的。首先會自動蓋上第一層土,再均勻鋪上水溼潤後,到自動播種機;播種機把種子均勻地鋪在有機質上面,再蓋上第二層泥土,四盤為一疊,自動輸出到碼垛機器人這邊。
在整條流水線的最後有一個碼垛機器人,這個是流水線的關鍵,建德智能育秧流水線在全國率先使用這一技術。碼垛機器人有一個紅外線感應器,感應後會自動把四個疊盤夾起來,整齊地碼到樣盤上面。
「僅僅一個機械臂就能節省3到5個人,提高效率5倍以上。」郎學淵說,而且碼好育秧盤運到恆溫恆溼的育苗室內,2天就完成育苗,谷種發芽率高達95%,同等時間內比傳統育秧方式能多育秧1-2茬。
智能化育秧系統實現機器換人後,最大的受益者是種糧大戶們,不僅準時供上了秧苗,每年還能節約近20%的勞動工資。智能化育秧還大大提高了秧苗素質,優質秧苗比傳統育秧方式提高40%到50%,水稻的畝產也增加15%以上。
目前,育秧中心培育出的水稻機插秧秧盤苗,長勢良好,有望有效解決水稻機械化插秧秧苗培育複雜、不規範、質量難保障的問題。
【來源:都市快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