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大亞灣的核反應堆
鈾礦產量難以滿足發電需求,鈾礦勘探步伐慢
記者 崔烜 發自北京
2012年年中,中國的核電步伐悄然重啟。
8月23日,中國廣東核電集團(下稱「中廣核」)下屬的大亞灣、臺山、陽江、紅沿河、寧德、防城港6個核電站,同時舉辦核電站公眾開放日,共有700多人進入核電站內探訪。
7月,國務院公布《「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到2015年,掌握先進核電技術,提高成套裝備製造能力,實現核電發展自主化;核電運行裝機達到4000萬千瓦」。
與沿用數年的《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05-2020年)》相比,4000萬千瓦核電的目標從2020年提前到了2015年。
不過,對中國而言,核燃料的保障問題至今仍然沒有絲毫緩解。有學者預計,2020年中國將消耗當量天然鈾1.36萬噸,2010-2020年累計消耗當量天然鈾9.07萬噸。但國內開採成本低於130美元/千克的鈾礦儲量,目前僅為17.14萬噸,這意味著國內大部分的鈾礦需求將依賴進口。
「貧鈾」的中國
鈾礦儲量17.14萬噸。這一數據來源於經合組織核能機構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在2010年7月正式發布的2009年版鈾紅皮書《2009鈾:資源、產量和需求》。事實上,中國此前沒有任何機構正式公布過相關數據。
「紅皮書的準確性是得到大家公認的,但由於鈾礦的勘查需要很長的時間,所以最新發現的一些大礦,並不會那麼快就能準確掌握儲量數字,因此紅皮書的數據,肯定是比實際儲量要少。」中國核工業地質局科技處處長簡曉飛如此解釋。
多年以來,中國一直被定位為貧鈾國。2009年版的鈾紅皮書數據還顯示,澳大利亞、加拿大、哈薩克斯坦三國共佔有全球52%的可開採鈾礦資源,而中國僅佔有其中的3%,排在第十位。
顯然,與廣大的地域面積相比,3%的儲量並不相稱。「儲量數據一直在變化,幾年前很多人都接受的數據是,中國僅有7萬噸左右的鈾礦儲量。」簡曉飛說,「但現在這一數據擴大了一倍不止,儲量突飛猛進的原因不是特大礦床的發現,而是技術的進步。」
簡曉飛介紹,開採費用低於130美元/千克是國際上沿用多年的標準,高於這一成本的鈾礦並非無法開採,只是因為開採難度較高,缺乏商業價值,因而暫不作統計。
「隨著中國在鈾礦開採技術的提高,很多鈾礦的開採成本就會降低到130美元以下,也有了開採的價值,所以也被列入了統計。」簡曉飛說,「比如現在逐漸被採用的地浸採礦技術,使鈾礦的邊界品位由0.03%降到0.01%,原來選擇放棄的礦化圍巖,變成了可以利用的礦石,我們的鈾資源量自然就擴大了很多。」
儘管如此,中國的天然鈾生產幾年來鮮有增長。2004年,中國生產天然鈾當量為750噸,直到2010年才增加到產量827噸,產能為1350噸,但當年的鈾礦需求就達到了2875噸,缺口在2000噸以上。
鈾礦需求缺口巨大
中國現有鈾礦的情況並不理想,在全國200餘座鈾礦中,大部分為中小型礦床,而全球已知的、儲量規模在500噸以上的582個礦床中我國僅佔10餘個,並且礦石品位以中低品位居多。目前,僅有江西撫州、新疆伊寧兩地的鈾礦能達到300噸的產能。
今年6月,中核集團地礦事業部總工程師張金帶在一個論壇上曾測算,按照我國2020年投運7000萬千瓦、在建3000萬千瓦的規模測算,2020年當年將消耗當量天然鈾1.36萬噸,2010-2020年累計消耗當量天然鈾9.07萬噸。如果按天然鈾產品提前3年供貨考慮,2020年當年需要提供天然鈾1.67萬噸,2010-2020年累計需要提供天然鈾12.65萬噸。
張金帶一直主張,中國的鈾礦資源足夠支撐未來的核電發展,全國潛在鈾礦總量應在170萬噸以上,但他也不得不承認,中期內中國對鈾礦的需求缺口巨大。
一般情況下,地質勘探從普查到詳查再到正式提交儲量,需10年左右時間,而此後的礦山建設還需要4年左右時間。
「即使在幾年之內國內鈾礦勘查有新的重大發現,也難以在2020年前大規模供應市場,而2016-2018年期間鈾礦累計需求量就將超過我國現有資源量,面對急劇攀升的需求,鈾礦供應嚴重短缺很快就會出現,並且鈾礦對外依存度將迅速上升,導致我國能源供需格局的重大變化。」中國地質科學院全球礦產資源戰略研究中心博士閆強分析道。
閆強認為,參股或者購入鈾礦出口國的鈾礦山是無法避免的選擇,但這將面臨不少競爭者,而同樣是貧鈾國並且渴望大規模發展核電的印度則將會是主要對手。
「鈾礦價格上漲肯定是不可避免的,但適度的價格上漲也有好處,鈾礦價格多年來一直低迷,也導致很多鈾礦企業動力不足,從世界範圍來看,鈾礦供需也有很大缺口。」閆強說。
2010年,全球鈾礦產量5.3萬噸,僅能滿足總需求的78%左右,剩下的只能通過庫存以及俄羅斯濃縮鈾稀釋產品來解決,未來必須尋找新的天然鈾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