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核電重啟已蓄勢待發;高速建設的核電,也加大了中國在核電技術和核燃料領域的對外依賴。
2012年年中,中國的核電步伐悄然重啟。
近日,《核安全與放射性汙染防治「十二五」規劃及2020年遠景目標》已經獲得國務院常務會議的原則通過。
最令人關注的中國核電裝機容量目標,雖然還有待國務院通過《核電安全規劃》和《核電中長期發展調整規劃》後才能確定;但業內基本一致的看法是,我國將在2015年實現核電總裝機約4000萬千瓦,2020年核電運行裝機達到6000萬-7000萬千瓦,新建約3000萬千瓦。
中國目前已運行的核電機組有15臺,總裝機容量為1256萬千瓦;在建機組26臺,約佔全球在建機組的40%,在建規模世界第一。
「大規模發展核電站,加大了中國在核電技術和核燃料領域的對外依賴。這將使得中國的核電工業在這兩個領域暴露出『軟肋』,從而可能使中國目前在石油、鐵礦石上面臨的困境在核電問題上重演,」安邦諮詢合伙人、高級研究員賀軍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
「貧鈾」的中國
世界核能協會與國際能源署的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鈾產量僅為885噸,而同年鈾的消耗量卻達到了4400噸。
由於缺乏鈾資源,中國的核電發展已經對鈾資源進口產生嚴重依賴,對外依存度已經超過石油、鐵礦石。
2030年,我國核電總裝機容量預計將達到1.3億千瓦左右;以此為標準,我國2010至2030年期間鈾礦累計需求量將高達28.4萬噸。
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數據,我國已查明鈾礦資源量為6.8萬噸,待查明鈾礦資源量為0.6萬噸,合計7.4萬噸。
2030年前,我國鈾礦累計需求量大約相當於我國資源量的3.9倍,缺口高達21萬噸。
若以一臺核電機組60年的全壽期計算,我國2030年前投入運營的核電機組全壽期對鈾礦累計需求量,將高達123萬噸,是我國資源量的16.7倍。
業內預計,面對急劇攀升的需求,中國將很快出現鈾礦供應嚴重短缺。
「鈾礦山建設一般需要10年以上的周期,」中核集團顧問李玉倫博士提醒《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即使幾年內我國國內鈾礦勘查有新的重大發現,也難以在短期內大規模供應市場。」
賀軍認為,「中國巨大的核電建設規劃,意味著中國未來將有極大的鈾礦資源需求,實際上向全世界明確發出了一個爭奪鈾礦資源的長期『要約』。」
數據顯示,我國對鈾資源的需求,將由2008年佔國際市場比例的3%,快速增長到2020年佔國際市場比例的20%以上。如此巨大的增長,足以影響當前全球鈾資源市場的格局。
亞太資源有限公司(01104.HK,下稱「亞太資源」)財務長黃煒強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未來5-10年裡,中國的實際購買力,將會是全球鈾礦市場上的絕對主力。」
巨頭壟斷下的鈾資源
近年來,伴隨著中國越來越大的「鈾胃口」,國內相關企業紛紛加快對核原料的開發和布局,其足跡早已踏遍納米比亞、尼日、蒙古、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加拿大、澳大利亞等世界主產鈾國和地區。
中國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鈾的進口量增加了兩倍以上;但這依然無法改變中國核燃料供應面臨的巨大短缺挑戰。
正像我們熟知的鐵礦石一樣,全球的鈾資源,也早已被全球礦業巨頭們壟斷。世界核能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全球85%的鈾礦產量來自排名前八的鈾礦公司;而這些公司,則完全壟斷了全球產量排名前十的鈾礦。
「當前,海外鈾礦資源的基本布局已經完成,跨國公司早已控制了全球較優質的鈾礦資源,」賀軍分析認為,「作為後來者的中國公司,要麼通過高溢價來獲取一部分資源,要麼必須從其它跨國公司那裡來購買。」
而在當前國際鈾礦市場上,中國企業,基本上只有中核和中廣核集團在孤軍奮戰。
而對於鈾資源巨頭而言,即使日本福島核事故後,它們也未放慢對全球鈾資源版圖的擴張。
法國阿海琺(AREVA),是全球知名的核電技術和設備提供商;但是,它也是一家鈾礦開採巨頭。在2011年世界核能協會公布的數據中,其鈾礦產量排名全球第二,佔到全球總產量的16%。其中,超過1/3的產量來自哈薩克斯坦。
據了解,2012年,阿海琺在哈薩克斯坦的鈾礦產量有望超過4000噸,同時它還擁有當地最重要的Muyunkum鈾礦的開發權——該礦被譽為「世界上最具開發價值的淺層鈾礦項目」,預計生產成本僅為每噸28美元,而國際市場售價則可達到每噸60美元。
謀求擴張的,不僅僅是阿海琺。據加拿大媒體報導,近幾個月來,鈾礦領域的兩大巨頭力拓和卡梅科,已在全球屢屢交手,試圖擴大在鈾礦領域的地盤。
但在賀軍看來,「沒有一家中國企業能像日本企業一樣,系統性、協作性地在全球同時控制核電技術和核資源。」
全球核電「掠食者」
近年來,日本財團通過大量的合資企業和交換持股的方式,不斷加強與鈾礦生產企業之間的聯繫,很多項目都由多家企業聯合開發,不僅擴大了影響面,降低了風險,更重要的是造成一種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局面,最終牢牢控制住鈾礦開發的主導權。
比如,日本三井物產、丸紅、伊藤忠等著名商社,近年紛紛在澳大利亞、加拿大、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蒙古國等國獲得鈾礦資源。
尤其是伊藤忠集團,在日本搜括全球鈾資源的行動中擔當「衝鋒隊」角色——該集團每年從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進口4000噸鈾礦石。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核電企業對於核電領域的滲透,不僅僅是在鈾資源市場,「它們對於核電技術的壟斷更為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