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鈾礦"鐵礦石陷阱":2030年前缺口高達21萬噸

2020-11-26 對外經貿

  中國核電重啟已蓄勢待發;高速建設的核電,也加大了中國在核電技術和核燃料領域的對外依賴。

  2012年年中,中國的核電步伐悄然重啟。

  近日,《核安全與放射性汙染防治「十二五」規劃及2020年遠景目標》已經獲得國務院常務會議的原則通過。

  最令人關注的中國核電裝機容量目標,雖然還有待國務院通過《核電安全規劃》和《核電中長期發展調整規劃》後才能確定;但業內基本一致的看法是,我國將在2015年實現核電總裝機約4000萬千瓦,2020年核電運行裝機達到6000萬-7000萬千瓦,新建約3000萬千瓦。

  中國目前已運行的核電機組有15臺,總裝機容量為1256萬千瓦;在建機組26臺,約佔全球在建機組的40%,在建規模世界第一。

  「大規模發展核電站,加大了中國在核電技術和核燃料領域的對外依賴。這將使得中國的核電工業在這兩個領域暴露出『軟肋』,從而可能使中國目前在石油、鐵礦石上面臨的困境在核電問題上重演,」安邦諮詢合伙人、高級研究員賀軍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

  「貧鈾」的中國

  世界核能協會與國際能源署的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鈾產量僅為885噸,而同年鈾的消耗量卻達到了4400噸。

  由於缺乏鈾資源,中國的核電發展已經對鈾資源進口產生嚴重依賴,對外依存度已經超過石油、鐵礦石。

  2030年,我國核電總裝機容量預計將達到1.3億千瓦左右;以此為標準,我國2010至2030年期間鈾礦累計需求量將高達28.4萬噸。

  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數據,我國已查明鈾礦資源量為6.8萬噸,待查明鈾礦資源量為0.6萬噸,合計7.4萬噸。

  2030年前,我國鈾礦累計需求量大約相當於我國資源量的3.9倍,缺口高達21萬噸。

  若以一臺核電機組60年的全壽期計算,我國2030年前投入運營的核電機組全壽期對鈾礦累計需求量,將高達123萬噸,是我國資源量的16.7倍。

  業內預計,面對急劇攀升的需求,中國將很快出現鈾礦供應嚴重短缺。

  「鈾礦山建設一般需要10年以上的周期,」中核集團顧問李玉倫博士提醒《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即使幾年內我國國內鈾礦勘查有新的重大發現,也難以在短期內大規模供應市場。」

  賀軍認為,「中國巨大的核電建設規劃,意味著中國未來將有極大的鈾礦資源需求,實際上向全世界明確發出了一個爭奪鈾礦資源的長期『要約』。」

  數據顯示,我國對鈾資源的需求,將由2008年佔國際市場比例的3%,快速增長到2020年佔國際市場比例的20%以上。如此巨大的增長,足以影響當前全球鈾資源市場的格局。

  亞太資源有限公司(01104.HK,下稱「亞太資源」)財務長黃煒強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未來5-10年裡,中國的實際購買力,將會是全球鈾礦市場上的絕對主力。」

  巨頭壟斷下的鈾資源

  近年來,伴隨著中國越來越大的「鈾胃口」,國內相關企業紛紛加快對核原料的開發和布局,其足跡早已踏遍納米比亞、尼日、蒙古、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加拿大、澳大利亞等世界主產鈾國和地區。

  中國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鈾的進口量增加了兩倍以上;但這依然無法改變中國核燃料供應面臨的巨大短缺挑戰。

  正像我們熟知的鐵礦石一樣,全球的鈾資源,也早已被全球礦業巨頭們壟斷。世界核能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全球85%的鈾礦產量來自排名前八的鈾礦公司;而這些公司,則完全壟斷了全球產量排名前十的鈾礦。

  「當前,海外鈾礦資源的基本布局已經完成,跨國公司早已控制了全球較優質的鈾礦資源,」賀軍分析認為,「作為後來者的中國公司,要麼通過高溢價來獲取一部分資源,要麼必須從其它跨國公司那裡來購買。」

  而在當前國際鈾礦市場上,中國企業,基本上只有中核和中廣核集團在孤軍奮戰。

  而對於鈾資源巨頭而言,即使日本福島核事故後,它們也未放慢對全球鈾資源版圖的擴張。

  法國阿海琺(AREVA),是全球知名的核電技術和設備提供商;但是,它也是一家鈾礦開採巨頭。在2011年世界核能協會公布的數據中,其鈾礦產量排名全球第二,佔到全球總產量的16%。其中,超過1/3的產量來自哈薩克斯坦。

  據了解,2012年,阿海琺在哈薩克斯坦的鈾礦產量有望超過4000噸,同時它還擁有當地最重要的Muyunkum鈾礦的開發權——該礦被譽為「世界上最具開發價值的淺層鈾礦項目」,預計生產成本僅為每噸28美元,而國際市場售價則可達到每噸60美元。

  謀求擴張的,不僅僅是阿海琺。據加拿大媒體報導,近幾個月來,鈾礦領域的兩大巨頭力拓和卡梅科,已在全球屢屢交手,試圖擴大在鈾礦領域的地盤。

  但在賀軍看來,「沒有一家中國企業能像日本企業一樣,系統性、協作性地在全球同時控制核電技術和核資源。」

  全球核電「掠食者」

  近年來,日本財團通過大量的合資企業和交換持股的方式,不斷加強與鈾礦生產企業之間的聯繫,很多項目都由多家企業聯合開發,不僅擴大了影響面,降低了風險,更重要的是造成一種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局面,最終牢牢控制住鈾礦開發的主導權。

  比如,日本三井物產、丸紅、伊藤忠等著名商社,近年紛紛在澳大利亞、加拿大、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蒙古國等國獲得鈾礦資源。

  尤其是伊藤忠集團,在日本搜括全球鈾資源的行動中擔當「衝鋒隊」角色——該集團每年從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進口4000噸鈾礦石。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核電企業對於核電領域的滲透,不僅僅是在鈾資源市場,「它們對於核電技術的壟斷更為驚人」。

  

相關焦點

  • 嘗到甜頭,澳大利亞欲靠鐵礦石一年賺7948億!中國還會繼續買單嗎
    來源:金十數據2020年下半年,鐵礦石價格一路飛漲,引起人們的關注。普氏62%鐵礦石價格指數顯示,12月21日,鐵礦石價格一度達到176.9美元/噸這一歷史新高,與半年前的價格相比上漲了近72%,與1年前相比則上漲了近95%。
  • 玉米的上升之路:屢創紀錄,缺口或6000萬噸,何時「見頂」?
    不過市場對這個解釋並不買帳,很快,網上就有了2021年缺口高達6000萬噸的說法,並稱目前國際上的玉米供應也十分緊張。其實從官方數據來看,今年的玉米產量預計為2.65億噸,相比2019年多出了400萬噸,2021年的消耗量預計為2.93億噸,其缺口就是2800萬噸。
  • 中國有世界級鈾礦了!
    中國有世界級鈾礦了!    引起海內外高度關注的這一重大發現有何意義,如何改變中國「貧鈾」論,對我國礦業發展有何啟示?就相關問題,國土資源部中央地質勘查基金管理中心主任程利偉接受了新華社記者專訪。世界級鈾礦的大發現    記者:大營鈾礦被認為是最近兩年打的一場漂亮仗。具體過程能否進一步介紹?    程利偉:大營鈾礦勘查是由中央地勘基金管理中心按「煤鈾兼探」思路實施的勘查項目。
  • 重歸過剩格局 鐵礦石現貨重心下移
    2019年上半年礦難發生後巴西發往中國單月比例最低縮減至43.41%,但隨後迅速提升,9月最高達71.47%,成為了影響中國鐵礦邊際供給的最主要因素。2019年三季度比例大幅提升主要是由於全球其他國家生鐵產量的縮減以及淡水河谷在中國增加混礦點的部署,巴西發往日韓及歐美的貨量較去年大幅縮減。
  • 鐵礦石漲價超1倍!澳大利亞定下近8000億元目標,中國恐不再買單
    據外媒1月5日報導,澳大利亞最新公布的資源和能源季度報告顯示,20/21年度,澳洲鐵礦石收入料將增加至123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938億元);21/22年度,澳洲鐵礦石出口將增加至9.06億噸。澳洲3440萬噸鐵礦石來華,為何不能停止進口?具體來看,20/21年度,中國依舊是澳大利亞鐵礦石的「最大買家」。
  • 中國遇鈾短缺困境 年消耗量將破萬噸產量僅千噸
    不過,對中國而言,核燃料的保障問題至今仍然沒有絲毫緩解。有學者預計,2020年中國將消耗當量天然鈾1.36萬噸,2010-2020年累計消耗當量天然鈾9.07萬噸。但國內開採成本低於130美元/千克的鈾礦儲量,目前僅為17.14萬噸,這意味著國內大部分的鈾礦需求將依賴進口。「貧鈾」的中國鈾礦儲量17.14萬噸。
  • 2019年鐵礦石市場回顧與2020年展望:瘋狂的「石頭」能否再度上演
    從進入21世紀後,隨著中國鋼鐵工業的蓬勃發展,其需求開始對全球鐵礦的供需格局產生重要影響,鐵礦產量已開始無法滿足全球鋼鐵產能的快速擴張,國際鐵礦石價格由此開始出現大幅上漲,使得現貨價格遠高於長協價格,為後來長協年度定價機制的瓦解埋下了伏筆。
  • 鐵礦石進口將出更嚴格標準
    是否具備資金規模、優勢的礦石進口貨源和專業的服務意識成為考核重點,其中在進口規模方面,之前規定的年進口量需達到70萬噸的標準也將提高。此外還將嚴格執行鐵礦石進口代理制,防止生產企業和貿易企業囤礦倒礦進行牟利。記者多方了解到,該項補充部分將參照並配合國家產業政策進行實施,相關政府部門也將依照其中細則對企業進行嚴格監督和審查。一旦通報後沒有整改,將責令企業停止生產並取消其進口資質。
  • 中國這次「發」了!我國發現首個獨立鈾礦,一噸就值46億!
    其中鈾礦更是非常稀有的存在,能夠作為「核反應堆燃料」。然而在我國廣東就意外發現了全世界首個獨立鈾礦一噸價值46億元!廣東發現首個獨立鈾礦中國是世界上鈾礦儲存資源潛力最大的國家之一!是很珍稀的礦物,不過國內應該是不允許私人開採鈾礦的,屬於國家資源。這次我國也是首個發現獨立鈾礦的國家,然而廣東獨立鈾礦恐怖的存儲量高達17萬噸,價值7820000億元!讓國內興奮不已,這下國外肯定是羨慕死了。發現金屬鈾,在理論研究方面,中國的地質學還需要進一步的發掘。他表示,地球就像一個大燒杯,金屬鈾只是燒杯裡一個很小的化學反應,在燒杯內,還有許多事情需要去發掘和驗證。
  • 大越期貨:供需格局悄然轉變 鐵礦石將迎來小幅調整
    一、行情回顧回顧今年上半年鐵礦石指數整體的走勢,我們不難發現,今年鐵礦石行情與去年有幾分相似,尤其是上攻階段,都表現為強力的向上突破,但細分來看,兩者存在非常大的不同,今年全球金融市場動蕩,黑天鵝事件頻發,市場節奏難以把握,年前大部分的預期被迅速扭轉,2020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一年。
  • 甩掉貧鈾國的帽子:中國發現世界級鈾礦
    近日,由中央地質勘查基金投資實施的內蒙古中部大營地區鈾礦勘查取得重大突破,發現國內最大規模的可地浸砂巖型鈾礦床。連同此前的勘查成果,該地區累計控制鈾資源量已經躋身於世界級大礦行列。這對我國立足國內提高鈾資源供應,提高核電發展資源保障能力有重大意義。
  • 中國在非最大鈾礦項目落實水電及勞工保障
    知情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一個最大問題是,不熟悉當地的習俗和法律而引起諸多不必要的勞工糾紛。而這次中廣核與納米比亞籤署勞工協議則可以避免勞工糾紛。中廣核方面向本報表示,湖山鈾礦項目是全球第三大鈾礦,資源總量達28.6萬噸八氧化三鈾。該項目是中國在非洲最大的實業投資項目,是中國與非洲經貿合作的標誌性工程。
  • 我國鐵礦石價格暴漲不能簡單歸因於供需矛盾
    12月22日,北京建龍重工集團(以下簡稱「建龍集團」)副總裁、天津建龍鋼鐵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津建龍」)總經理趙忻在接受《中國冶金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趙忻認為,將近期進口鐵礦石價格暴漲「甩鍋」給供需失衡,這個說法是站不住腳的。鐵礦石價格暴漲不能簡單歸因於供需矛盾「176.9美元/噸!」12月21日傍晚,隨著當日鐵礦石指數的發布,市場一篇驚呼!
  • 發現全球首個獨立鈾礦,1噸價值46億!
    其中,鈾礦非常稀有,可以作為「核反應堆燃料」。然而,在中國廣東,卻意外發現了世界上第一個獨立鈾礦,價值46億元/噸!中國是世界上鈾儲量資源潛力最大的國家之一,這是一種非常稀有的礦物。然而,私人鈾礦開採在中國是不允許的,它屬於國家資源。這一次,中國也是第一個發現獨立鈾礦的國家。然而,廣東獨立鈾礦的儲量高達17萬噸,價值7820億元!
  • 我國及全球的鐵礦石供應和需求情況
    2011年,全球鐵礦石產量為20.4億噸。  世界鐵礦石生產較為集中  南美洲、亞洲、大洋洲是近年來全球鐵礦石增產的主要來源區域,這些地區的主要鐵礦石生產國分別是巴西、中國、印度、澳大利亞等。2002~2011年間,澳大利亞、中國(原礦產量)兩國的鐵礦石年增長量都超過了2000萬噸,巴西、印度超過1000萬噸左右,上述四國年增長量之和超過全球的90%。
  • 2019年9月河南省鐵礦石產量及增長情況分析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8月河南省鐵礦石產量為68.34萬噸,同比下降4.08%,2019年9月河南省鐵礦石產量為84.3萬噸,同比下降1.43%。2019年1-9月河南省鐵礦石產量為604.66萬噸,同比增長18.11%,2019年前9月河南省鐵礦石產量有小幅度增長。
  • 鐵礦石壓港凸顯產業難題
    自今年2月起,鐵礦石進口的數量開始顯示出與往常不同的異樣,「一個明顯的現象是,印度鐵礦石的進口數量增多。」胡凱說。來自海關的統計顯示,6月份中國鐵礦石進口量增長40%,至3779萬噸;上半年進口量為2.3004億噸,較上年同期增長22%,高於去年全年17%的進口增幅。
  • 鐵礦石上演「瘋狂的石頭」 業內苦尋良方欲「破局」
    據了解,曹妃甸港日均疏港量維持在34萬噸左右,庫存水平出現了明顯下降。截至目前,曹妃甸口岸鐵礦石庫存為2800萬噸,較庫存高位減少了30%左右,為近幾年來較低的庫存水平。曹妃甸港的情況只是全國鐵礦石港口的一個縮影。海關數據顯示,2020年前11月,我國進口的鐵礦石規模達107335.4萬噸,與2019年全年的進口水平(10.7億噸)相當,較2019年同期增加10.9%。
  • 中國建成世界第二鈾礦,有望擺脫對外依存度70%的現狀
    8月3日,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企業在納米比亞開發的鈾礦產出首桶鈾,將成為世界第二大在產鈾礦。這個項目的成功,將改變中國鈾礦70%對外依存度的現狀,打破長久以來制約我國核工業發展的鈾礦瓶頸!
  • ...招商香港:料鐵礦石價格快速提升影響負面 維持鋼鐵行業「中性...
    中國方面,截止11月份,中國粗鋼產量累計同比提升4.4%,全球鐵礦石增量基本全流入了中國市場;中國港口目前鐵礦石庫存為1.2億噸,同比僅下降3.8%,但由於2020年至今港口鐵礦石庫存同比平均下降8.9%,目前的庫存水平並不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