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大營地區發現國內最大規模的鈾礦,中國也許不「貧鈾」
國土資源部日前發布消息:內蒙古中部大營地區發現目前國內最大規模的鈾礦床,控制鈾資源量躋身世界級大礦行列。
引起海內外高度關注的這一重大發現有何意義,如何改變中國「貧鈾」論,對我國礦業發展有何啟示?就相關問題,國土資源部中央地質勘查基金管理中心主任程利偉接受了新華社記者專訪。
世界級鈾礦的大發現
記者:大營鈾礦被認為是最近兩年打的一場漂亮仗。具體過程能否進一步介紹?
程利偉:大營鈾礦勘查是由中央地勘基金管理中心按「煤鈾兼探」思路實施的勘查項目。2011年8月31日,我們根據前期煤炭勘查過程中出現的重大找鈾線索,在京召開會戰啟動會。9月中旬,4支勘查隊、30臺鑽機、6臺套測井設備、500餘名勘查技術施工人員進入指定位置,開始跨部門、多工種聯合找礦行動。經過300天晝夜奮戰,一個世界級超大型鈾礦浮出水面。
經過評審驗收,大營鈾礦達到超大型規模,礦體連續性較好,為第Ⅰ勘探類型,填補了國內砂巖型鈾礦第Ⅰ勘查類型的空白。控制鈾資源總量達到世界級規模,結束了中國無世界級鈾礦歷史。
記者:鈾礦儲量能否滿足我國未來核電需求,一再引起業界擔憂。每百萬千瓦機組一年大約消耗160-180噸鈾。即使按照核電總裝機到2020年6000萬千瓦算,每年大約需耗鈾超過1萬噸。中國「貧鈾」嗎,能否立足本土滿足需求?
程利偉:大營砂巖型鈾礦的突破對我國鈾資源戰略意義十分重大。根據已出臺核電發展規劃,鈾資源保障至關重要。這一成果為中國政府實現立足國內保障資源供應承諾提供了支撐。
這是找礦突破戰略啟動以來第一個重大突破,對全國找礦突破有著重大示範意義。兩院院士常印佛說,在鈾礦找礦上,中國人打了一個翻身仗。
中國「貧鈾」論將有所改變
記者:這對找礦突破有什麼啟示?
程利偉:大營鈾礦突破是形成我國鈾資源供應新格局的裡程碑。理論和實踐意義超過找礦成果本身,對整個北方鈾礦勘查有示範意義,正在引發一場多礦種兼探的勘查革命,並正在帶動油鉀兼探、油鈾兼探、煤鋁兼探等其他多礦種綜合勘查。
記者:新一輪找鈾行動情況怎樣?
程利偉:煤鈾兼探的思維創新,節省數億元鈾礦前期找礦投資,又縮短4~5年鈾礦勘查周期,上下層位疊加煤礦和鈾礦同步發現,還為今後確定開發次序和優選開發模式提供了可能,排除了採煤的放射性汙染風險。對整個鄂爾多斯盆地找鈾工作意義重大,豐富了鈾礦成礦理論。
煤鈾兼探開啟了鈾礦勘查新格局,隨著形勢的發展、礦政管理的調整,中國「貧鈾」論將有所改變。
新華社記者王立彬(據新華社北京1月7日電)
■相關新聞
千億噸煤炭、百萬噸鎳、上百噸黃金……
新疆巨型「寶藏」紛紛現身
據新華社烏魯木齊1月7日電(記者 劉兵)千億噸煤炭、百萬噸鎳、上百噸黃金……在剛剛過去的2012年,新疆地質找礦「大發現」,埋藏在「三山兩盆」的寶藏紛紛現身,為國家能源戰略的實施和新疆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源保障。
記者從7日舉行的新疆地礦局工作會議上獲悉,2012年新疆地質找礦成果顯著,在煤、鐵、鎳、金、鉛鋅、鎢等礦種以及煤田供水水源地勘查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新發現礦產地15處,其中大型礦產地7處。
作為「西煤東運」「西電東送」的主戰場,去年新疆全力推進和什託洛蓋、東疆、準東等重點煤炭資源勘查工作,承攬實施煤炭資源調查和勘查項目 22個,探獲煤炭資源量1000億噸,比2011年增加三成多。其中,和什託洛蓋煤田白楊河礦區勘查提交煤炭資源量684億噸。此外,三塘湖煤田已發現3處可供開採的富水地段,白楊河煤礦圈定兩處大型水源地,為今後煤電煤化工產業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水資源保障。
各類金屬礦產勘查也捷報頻傳。新疆地礦局在西天山阿吾拉勒、西崑侖塔什庫爾幹兩大鐵礦勘查區新增鐵資源量2億噸,累計探獲量21億噸;在若羌縣的鎳礦探獲鎳金屬量138萬噸,成為目前新疆發現的最大鎳礦;在烏恰縣薩瓦亞爾頓金礦新增金儲量70噸,累計超過100噸,達到超大型規模;在哈密沙東探獲鎢礦資源量4.4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