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中國兩彈一艇的成功和核電站的聳立比作一部雄渾的交響樂,那麼核地質就是其中最具光彩的第一樂章。而在譜寫這最具光彩的第一樂章中,核工業二六一大隊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央視專題片《金色地平線》這麼說。據了解,江西省核工業地質局二六一大隊於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在江西相山從事勘探鈾礦的工作,是中國曾經最大的鈾礦發現者、全國最大的地質隊。2002年,大隊遷往鷹潭,老基地被廢棄。今年11月11日,澎湃新聞報導了老基地的現狀,從廢棄中依稀可見當年的繁榮。
老基地的「地質勘察功勳隊」紀念碑由相山上的一整塊巖石鑲嵌而成,原二機部(主管核工業)部長劉傑親筆題名
1954年秋,一塊產自廣西的鈾礦石被帶進中南海向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匯報,時任地質部常務副部長劉傑手持蓋革計數器進行探測表演,放射性物質使儀器發出響聲——證明我國地下埋藏有鈾礦。這塊鈾礦石至今被陳列在中國核地質標本陳列館,被稱為找鈾「開業之石」。
鈾是實現核裂變反應的主要元素,是製造原子彈的核心材料。有沒有鈾資源,是能不能自力更生發展核工業的重要物質前提。但新中國成立之前,我國沒有鈾礦地質事業,只有個別地質人員對鈾礦進行了零星的極其初步的探索。
1955年,我國組建了兩支鈾礦專業地質勘探隊伍——新疆519隊和中南309隊,意在用地質科學研究和勘探技術手段摸清我國鈾礦的基本情況。
航測普查飛機開始飛在各地上空。1957年,在飛抵江西相山地區一個山頭時,發現了很高的伽馬異常,那居然是一個裸露出地表長達15米的礦脈,附近還富集著許多次生鈾礦物,預示著這裡有希望成為一個鈾礦床。當年航測發現異常點後,飛機上扔石灰包,地上的人在山林中翻找石灰包,在落下的地點開始找礦。
對江西相山鈾礦田的勘查開發被譽為我國鈾礦地質勘查史上的創舉,實現了從一個航測異常點發展成為由幾十個大、中、小型鈾礦組成的巨型鈾礦田,成就了相山「中國鈾都」的美譽,使相山成為了全國三大鈾資源基地之一,也是中國南方唯一的鈾資源大基地。
而當時負責開發相山鈾礦田工作的,正是二六一大隊。二六一大隊組建於1958年2月,隸屬於江西省核工業地質局,是全國最大的地質隊、全國地質勘查功勳單位、江西省文明單位。
老隊部九十年代的光景
不過,1993年,二六一大隊老基地停產了。2002年左右,二六一大隊做出整體遷往鷹潭的進城決定。鷹潭樓房分批建好,整體開始分批搬過去。因此,老基地漸漸成為空城。「自從1993年停產以後,很多隊伍都轉產改行了,地質院校紛紛改名、不再開設地質系,大隊也就沒有再充實過力量,今年重新找礦,就出現了嚴重的人才斷層現象。」2006年,二六一大隊地調院副院長吳海水在採訪中這麼說。
今年11月11日,澎湃新聞報導了被廢棄的二六一大隊老基地現狀,如今儼然成了「廢都」。
修於八十年代的人工湖已因放水捕魚而乾涸,裸露出拱橋和亭臺的支架,一個流浪漢坐在湖邊發呆
根據翻拍的影像,人工湖在上世紀曾是上圖的光景
地質實物館是堆放鈾礦巖芯標本的地方
乾涸的中心花壇噴水池
老隊部的中心區域,而流浪漢身後的排球場已長草,排球網僅剩布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