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鈾都」往事:探訪中國最大鈾礦地質隊老基地

2020-11-23 觀察者網

「如果把中國兩彈一艇的成功和核電站的聳立比作一部雄渾的交響樂,那麼核地質就是其中最具光彩的第一樂章。而在譜寫這最具光彩的第一樂章中,核工業二六一大隊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央視專題片《金色地平線》這麼說。據了解,江西省核工業地質局二六一大隊於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在江西相山從事勘探鈾礦的工作,是中國曾經最大的鈾礦發現者、全國最大的地質隊。2002年,大隊遷往鷹潭,老基地被廢棄。今年11月11日,澎湃新聞報導了老基地的現狀,從廢棄中依稀可見當年的繁榮。

老基地的「地質勘察功勳隊」紀念碑由相山上的一整塊巖石鑲嵌而成,原二機部(主管核工業)部長劉傑親筆題名

1954年秋,一塊產自廣西的鈾礦石被帶進中南海向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匯報,時任地質部常務副部長劉傑手持蓋革計數器進行探測表演,放射性物質使儀器發出響聲——證明我國地下埋藏有鈾礦。這塊鈾礦石至今被陳列在中國核地質標本陳列館,被稱為找鈾「開業之石」。

鈾是實現核裂變反應的主要元素,是製造原子彈的核心材料。有沒有鈾資源,是能不能自力更生發展核工業的重要物質前提。但新中國成立之前,我國沒有鈾礦地質事業,只有個別地質人員對鈾礦進行了零星的極其初步的探索。

1955年,我國組建了兩支鈾礦專業地質勘探隊伍——新疆519隊和中南309隊,意在用地質科學研究和勘探技術手段摸清我國鈾礦的基本情況。

航測普查飛機開始飛在各地上空。1957年,在飛抵江西相山地區一個山頭時,發現了很高的伽馬異常,那居然是一個裸露出地表長達15米的礦脈,附近還富集著許多次生鈾礦物,預示著這裡有希望成為一個鈾礦床。當年航測發現異常點後,飛機上扔石灰包,地上的人在山林中翻找石灰包,在落下的地點開始找礦。

對江西相山鈾礦田的勘查開發被譽為我國鈾礦地質勘查史上的創舉,實現了從一個航測異常點發展成為由幾十個大、中、小型鈾礦組成的巨型鈾礦田,成就了相山「中國鈾都」的美譽,使相山成為了全國三大鈾資源基地之一,也是中國南方唯一的鈾資源大基地。

而當時負責開發相山鈾礦田工作的,正是二六一大隊。二六一大隊組建於1958年2月,隸屬於江西省核工業地質局,是全國最大的地質隊、全國地質勘查功勳單位、江西省文明單位。

老隊部九十年代的光景

不過,1993年,二六一大隊老基地停產了。2002年左右,二六一大隊做出整體遷往鷹潭的進城決定。鷹潭樓房分批建好,整體開始分批搬過去。因此,老基地漸漸成為空城。「自從1993年停產以後,很多隊伍都轉產改行了,地質院校紛紛改名、不再開設地質系,大隊也就沒有再充實過力量,今年重新找礦,就出現了嚴重的人才斷層現象。」2006年,二六一大隊地調院副院長吳海水在採訪中這麼說。

今年11月11日,澎湃新聞報導了被廢棄的二六一大隊老基地現狀,如今儼然成了「廢都」。

修於八十年代的人工湖已因放水捕魚而乾涸,裸露出拱橋和亭臺的支架,一個流浪漢坐在湖邊發呆

根據翻拍的影像,人工湖在上世紀曾是上圖的光景

地質實物館是堆放鈾礦巖芯標本的地方

乾涸的中心花壇噴水池

老隊部的中心區域,而流浪漢身後的排球場已長草,排球網僅剩布條

相關焦點

  • 土法煉鈾 廣東鈾礦成就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圖)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鮮為人知的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所使用的鈾材料,絕大部分都來自廣東。日前,曾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作出巨大貢獻的廣東地質勘查局迎來了她的50華誕。  記者採訪了當年找鈾地礦隊的技術負責人、原廣東省地質勘查局副局長覃慕陶老人,他講述了一代地質人為中國原子彈上天而艱苦找鈾的故事。
  • 中國最大的鈾礦續寫核能開發新紀錄
    新華網北京11月6日電(記者王立彬)中國國土資源部下轄的中央地勘基金管理中心近日宣布,中國最大的鈾礦床規模進一步擴大。經過半年多努力,目前初步控制鈾資源量達到大型礦產地規模,鈾礦化帶向西又推進了整整20公裡。
  • 中國在非最大鈾礦項目落實水電及勞工保障
    知情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一個最大問題是,不熟悉當地的習俗和法律而引起諸多不必要的勞工糾紛。而這次中廣核與納米比亞籤署勞工協議則可以避免勞工糾紛。中廣核方面向本報表示,湖山鈾礦項目是全球第三大鈾礦,資源總量達28.6萬噸八氧化三鈾。該項目是中國在非洲最大的實業投資項目,是中國與非洲經貿合作的標誌性工程。
  • 實地探訪全球規模最大露天鈾礦——「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
    從2012年中廣核聯合中非基金收購湖山鈾礦至今,斯科公司依託佔比超過95%的納米比亞當地員工,建設運轉起這座全球規模最大的露天鈾礦,2019年達產後其產值預計將佔納米比亞當年GDP的4%。同時,這個「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在非洲最大的實業投資項目,也贏得了納米比亞政府的高度肯定。
  • 內蒙古發現國內最大世界級鈾礦
    記者4日從獲悉,由中央地質勘查基金投資實施的內蒙古中部大營地區鈾礦勘查取得突破,發現國內最大規模的可地浸砂巖型鈾礦床。連同此前的勘查成果,該地區累計控制鈾資源量躋身於世界級大礦行列。11月4日,新華社援引國土資源部的消息稱,內蒙古中部大營地區鈾礦勘查「實現找礦重大突破」,主要得益於中央地質勘查基金「煤鈾兼探」的勘查思路創新。
  • 中國有世界級鈾礦了!
    內蒙古大營地區發現國內最大規模的鈾礦,中國也許不「貧鈾」    國土資源部日前發布消息:內蒙古中部大營地區發現目前國內最大規模的鈾礦床,控制鈾資源量躋身世界級大礦行列。
  • 中國核企海外尋鈾再下一城:中核正式控股世界第四大產能鈾礦
    中核集團7月25日宣布,當天與力拓集團在納米比亞舉辦羅辛鈾礦交接儀式。中核集團正式控股世界第四大產能鈾礦——納米比亞羅辛鈾礦山,擁有其68.62%股權,成為該礦新的控股股東。中核集團旗下中國鈾業於2018年11月26日與力拓集團正式籤署羅辛項目股權轉讓協議。
  • 美國準備禁止從中國、俄羅斯進口鈾礦,並敦促政府從美礦商採購鈾庫存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川普政府官員,近日建議向美國能源監管機構授予,禁止從俄羅斯和中國進口 核燃料,並敦促政府從國內礦商採購鈾庫存。這些建議旨在解決華盛頓日益關注的問題,即近幾十年來美國已放棄了其在核技術領域的全球領導地位,希望重新刺激國內缺乏投資的核電生產商和鈾礦開採商。能源部長丹·布羅伊萊特(Dan Brouillette)在電話中對記者說,核燃料工作組的報告主旨是「我們需要立即採取行動路線,不僅要振興而且要重新確立美國在整個核能行業的領導地位」。
  • 大山深處那些鈾礦的前世今生
    ◆中國環境報記者 孫浩  編者按  1956年,核地質系統的一架搭載著精密探測儀器的飛機掠過金銀寨上空時發現有異常,機上人員扔下石灰包,用於標識山峰潛在的寶貝——鈾礦。  在核工業第一批廠礦創建60周年之際,本報記者跟隨採訪團,實地探訪我國鈾礦的「前世今生」。  艱苦創業,為核事業發展提供珍貴原料  水溫55℃,氣溫40多度,井巷內熱氣灼人,他彎下腰想挽起褲腿,卻發現全身衣褲早已溼透……  真正偉大的人,一定有平凡的一面。但一項偉大的事業,從一開始就註定不尋常。
  • 內蒙古發現國內最大鈾礦
    據新華社11月4日從國土資源部獲悉,由中央地質勘查基金投資實施的內蒙古中部大營地區鈾礦勘查取得重大突破,發現國內最大規模的可地浸砂巖型鈾礦床。儲量達到3萬噸,可以供應3個100萬千瓦的核電站同時使用60年。報導稱,連同此前的勘查成果,該地區累計控制鈾資源量躋身於世界級大礦行列。「煤鈾兼探」找礦新思路實現了一礦變雙礦的創舉。
  • 中國在非洲最大投資項目湖山鈾礦將達產,為全球第二大鈾礦
    中國在非洲最大投資項目湖山鈾礦將達產,為全球第二大鈾礦 劉晶、孫浩/中國環境報 2018-04-12 15:08
  • 甩掉貧鈾國的帽子:中國發現世界級鈾礦
    近日,由中央地質勘查基金投資實施的內蒙古中部大營地區鈾礦勘查取得重大突破,發現國內最大規模的可地浸砂巖型鈾礦床。連同此前的勘查成果,該地區累計控制鈾資源量已經躋身於世界級大礦行列。這對我國立足國內提高鈾資源供應,提高核電發展資源保障能力有重大意義。
  • 中國遇鈾短缺困境 年消耗量將破萬噸產量僅千噸
    8月23日,中國廣東核電集團(下稱「中廣核」)下屬的大亞灣、臺山、陽江、紅沿河、寧德、防城港6個核電站,同時舉辦核電站公眾開放日,共有700多人進入核電站內探訪。7月,國務院公布《「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到2015年,掌握先進核電技術,提高成套裝備製造能力,實現核電發展自主化;核電運行裝機達到4000萬千瓦」。
  • 湖湘地理|「中國核工業第一功勳鈾礦」,神秘與莊嚴褪去
    711礦,是中國建立的第一座鈾礦,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第一顆氫彈升空、第一艘核潛艇下水作出了巨大貢獻,被讚譽為「中國核工業第一功勳鈾礦」。核工業711功勳鈾礦舊址,作為軍工遺產,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 中國最大綠色鈾礦大基地一期工程通過國家驗收
    據中核集團25日消息,近日,我國最大綠色鈾礦示範大基地——中核集團蒙其古爾原地浸出採鈾工程通過由國防科工局組織的現場竣工驗收。這將有效提升我國天然鈾保障能力,為我國第一個綠色千噸級鈾礦大基地建設奠定堅實基礎,加快推動了建設世界一流的核工業強國進程。
  • 觀察者網一周軍事觀察:第一顆原子彈的鈾從哪裡來?
    考慮到核工業所需的鈾礦石數以萬噸計,從鈾礦石到濃度90%以上的鈾-235又需要經過漫長的精煉濃縮,這些工廠裡的礦石最終錯過了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中國鈾礦的大致分布地點蘇聯向中國提供的鈾原料十分有限,不能滿足一整顆原子彈的需要
  • 工作會丨中國鈾業:開創改革發展新局面 推動中國鈾業高質量發展
    積極推進中國鈾業股份化改革。中國鈾業改制上市思路方案獲集團公司第18次黨組會審議同意,上市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鈾礦找礦實現新進展重點盆地鈾礦床規模和礦石品級取得質的飛躍,巴音青格利鈾礦床由中型發展為大型,海力錦鈾礦床資源量增加50%以上,單孔最大平米鈾量刷新了松遼盆地找礦記錄。
  • 全球鈾現貨市場低迷,中企為何「反周期」投資
    中國企業雖然參與比較晚,但是目前情況不錯(中核集團和中廣核都參與進來了)。 而納米比亞的羅辛礦作為世界上運營時間最長的露天鈾礦,生產的鈾是所有單一鈾礦中最多的,羅辛礦向世界各地的核電公司生產出口氧化鈾。其實,在上個世界20年代,人們就在納米比亞的沙漠中發現了鈾,但到50年代,人們才對這一地區感興趣。
  • 中國建成世界第二鈾礦,有望擺脫對外依存度70%的現狀
    8月3日,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企業在納米比亞開發的鈾礦產出首桶鈾,將成為世界第二大在產鈾礦。這個項目的成功,將改變中國鈾礦70%對外依存度的現狀,打破長久以來制約我國核工業發展的鈾礦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