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地探訪全球規模最大露天鈾礦——「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

2020-12-04 澎湃新聞

▲湖山鈾礦2號礦坑開採作業

8月初的一個清晨,隨著中國駐納米比亞大使張益明扣動發令槍扳機,來自非洲各地的1400多名參賽者,衝出納米比亞B2國家公路,開啟了「第五屆納米比亞湖山馬拉松」的比賽徵程。

起跑點的人群中,湖山馬拉松主辦方——負責湖山鈾礦運營的中廣核斯科公司(以下簡稱「斯科公司」)總經理蔡於勝身穿紅黃白相間的運動服,頭戴的黑色鴨舌帽上,一面中國國旗格外醒目。三個多小時後,他與納米比亞埃龍戈省省長共同為獲獎者頒發了獎盃。

比賽前十幾天,蔡於勝在湖山鈾礦現場向記者講述了斯科公司舉辦湖山馬拉松的初衷:「融合、認同、紮根、共贏,是我們在湖山項目上最實際的行動,也是最好的收穫。唯有這樣,才能建好湖山鈾礦。」

湖山馬拉松,只是斯科公司紮根納米比亞,探索在地化運營、融入當地發展的一個縮影。

從2012年中廣核聯合中非基金收購湖山鈾礦至今,斯科公司依託佔比超過95%的納米比亞當地員工,建設運轉起這座全球規模最大的露天鈾礦,2019年達產後其產值預計將佔納米比亞當年GDP的4%。同時,這個「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在非洲最大的實業投資項目,也贏得了納米比亞政府的高度肯定。兩年前湖山鈾礦產出第一桶鈾時,納米比亞總統根哥布向中國外交部發來賀信:「湖山項目投資巨大,為我國就業、稅收、技能提升帶來的貢獻是顯而易見的,我們歡迎這樣的投資者。」

(文丨本報記者 朱學蕊)

一則招聘引來數千人求職

從礦建到生產運行,短短幾年間,斯科公司始終是當地人求職的大熱門。在記者入住的酒店,談及湖山鈾礦,酒店服務員豎起了大拇指:「在納米比亞,湖山鈾礦就是新聞,斯科公司是完美的僱主。」

▲湖山項目鳥瞰全景

「納米比亞採礦行業近年來整體蕭條,礦業人才出現了過剩,湖山鈾礦不僅創造了就業機會,更提振了當地礦產行業的信心。」斯科公司地質部副經理張懷峰告訴記者,「前幾天,我們發布了招聘廣告,幾個職位收到了數千份簡歷。」

斯科公司為何如此受歡迎?蔡於勝給的答案是:「湖山項目有特點、有亮點、有奔頭。」

據記者了解,湖山鈾礦是近十年來全球範圍內發現的最大鈾礦,資源總量為29.29萬噸八氧化三鈾(約合24.8萬噸金屬鈾),居全球第三;採場年剝採量超1億噸,水冶廠年處理礦石量1500萬噸,設施規模居全球第一;項目開工三年即產出首批天然鈾產品,全面達產後將推動納米比亞GDP增長約8%、出口額增長約20%,並有望讓納米比亞成為全球第三大天然鈾生產國和出口國。

值得一提的是,在礦建、運營階段,湖山鈾礦分別為納米比亞提供了約4500個臨時工作和2000個永久工作崗位。截至2018年底,斯科公司員工已達1700人,比2012年收購鈾礦時增長了40多倍,其中納米比亞員工佔比96%。薪資方面,斯科公司技術人員的年薪一般是30-40萬納幣(1納幣約合人民幣0.5元),明顯高於當地平均收入。在距離礦址60多公裡的斯瓦克普蒙德市,越來越多的斯科公司員工逐步具備了購置房產的能力,紛紛從偏遠之地遷移到城市安家。

納米比亞姑娘赫莎·魯本目前是湖山鈾礦一名「師父」級別的機修工,然而兩年前,她還在擔心自己無法進入斯科公司。自2017年畢業來到湖山項目實習以來,她努力學習發動機原理和結構,以及卡車和輔助設備總成件拆裝技術,僅用一年,便成為機修技術能手,最終於2018年如願加入斯科公司。

能夠進入納米比亞數一數二的礦業公司,在女性佔比不到5%的礦山機械行業獲得體面工作絕非易事,赫莎·魯本因此成為家人的驕傲。事實上,斯科公司吸引了很多像赫莎·魯本一樣的求職者,以至於身穿工作服的斯科公司員工外出時經常被人追問:「你們公司還招人嗎?」

在湖山鈾礦現場,55歲的車輛清洗承包商帕帕吉同記者分享了他的工作感受:「湖山鈾礦讓我們有了更好的工作機會,我的團隊負責清洗輕型和重型卡車,每天都很忙,但這份工作給我帶來了可觀的收入,讓我的生活充滿希望。」

從「水土不服」到「力往一處使」

但這其樂融融的和諧景象來之不易。

▲晨曦中的湖山鈾礦水冶廠

蔡於勝兩年前來到納米比亞時,湖山鈾礦剛剛進入試生產階段,擺在他面前的最大問題,不是生產爬坡的壓力,而是如何管理好上千名文化和工作習慣各異的員工。

不同於很多中國企業從國內派遣現成團隊的「走出去」模式,湖山鈾礦的運營高度屬地化——斯科公司1700名員工來自9個國家,其中96%是納米比亞當地員工,中方員工只有40多人。同樣的工作模式和管理制度,在國內執行沒問題,但到了湖山項目就開始「水土不服」。

「文化差異巨大,導致管理變量比國內更多更複雜。」蔡於勝坦言,「一味迴避只會讓問題越積越多,進而影響管理、拖生產的後腿,必須有效整合不同國籍的員工,發掘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的創造性潛力。」

蔡於勝和管理層意識到,給這樣一個新生的公司建章立制,必須尊重不同文化,形成斯科公司自己的企業文化。「作為管理層,必須走到員工中去。」

一系列積極的改變隨之而來。

2018年初,斯科公司設立總經理接待日。一年多來,蔡於勝的辦公室從門可羅雀到門庭若市,慢慢變成了大家聊天、吐槽、甚至「斷官司」的地方。員工之間發生了爭執糾紛,他就用「no fight,no friendship」(不打不相識)來勸和,並逐漸被大家認同;外籍員工牴觸工作輪崗,他便用「人挪窩活,樹挪窩死」的案例解釋崗位流動對人才培養的重要性;還有外籍員工不理解一崗多責,但當他們目睹中國同事成為「多面手」,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後,也開始主動承擔本職工作外的必要工作;與外籍同事產生分歧時,中方員工不下命令不指責,通過耐心溝通說服對方……

「人心齊,泰山移」。在日積月累的磨合中,當地員工逐漸接受了新的企業制度和工作方式,也慢慢喜歡上了集體活動,並主動參與斯科公司與周邊社區的互動,「力往一處使」,為項目的高效推進築牢了基礎。

▲ 湖山鈾礦開採中的礦坑

「我在礦山行業幹了19年,斯科公司是獨一無二的團隊。我們不僅學習到了中國企業在數據文檔和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經驗,更感受到了團隊協作實現目標的氛圍。」 斯科公司營運長Angula Kalili說,「現在,對標全球礦山行業,斯科公司的設備利用率能達到8000小時,而國際平均水平只有4500小時,我們1700多人的團隊已經具備了強大的生產力。」

互利共贏融合發展

天然鈾被稱為核電站的「糧食」,是核能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當前我國核電所需的鈾資源對外依存度較高,通過「走出去」增強鈾資源安全供應已成為核燃料產業的重要戰略選擇。

而在打造國際一流鈾礦的過程中,中廣核帶來的先進生產工藝設備、現代化管理手段、專業化人才,也為納米比亞的採礦業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湖山鈾礦水冶廠一角

湖山鈾礦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採礦場的雙驅動重型卡車、特大型鏟鑽和人工智慧軟體,水冶廠的淋萃工藝、離子交換塔、雙相不鏽鋼材料等工藝和設備都採用了國際先進技術。「這些高精尖的設備保證鈾礦實現了產量、效率和安全性的快速提升。」

除了硬體保障,斯科公司更建立起一整套規範的生產管理流程體系,培育出了一批「種子」型員工。

據了解,納米比亞採礦行業技術熟練工人較少,當地員工大多高中畢業即上崗,斯科公司新招聘的員工中也有半數以上是「新手」,很多員工電腦操作還未入門,人才培養的任務很重。「對此,我們特別為當地員工安排了安全、技能、企業文化等各項培訓,累計培訓成本超過2億納幣。尤其是在採礦和水冶廠,投入了數百萬美元,聘請國際知名培訓公司,建立培訓流程,構建常設且嚴格的內訓體系。」Angula Kalili說。

▲ 湖山鈾礦2號礦坑

湖山鈾礦水冶廠維修部班組長張陸昊曾在中廣核核電運營公司工作,2017年來到湖山鈾礦,班組目前有八名外籍員工。「起初,大家對班組、程序、質量控制的認知基礎差,認為工作只看結果,不需要按規操作。但在實際操作中,遵從程序規範操作的效果顯而易見,慢慢大家都能按程序處理工作,也能理解班組的作用。」

為當地帶來人員就業、技能培訓等實惠的同時,斯科公司還逐步建立起了一條依託本地的採購鏈,既降低了採購成本,又有效帶動了納米比亞小型加工產業發展。

斯科公司財務長崔斌告訴記者,目前湖山鈾礦40%-60%的採購在當地完成,採購額達到50-60億納幣。其中一些基本的材料和設備,都由當地加工企業生產製造。「比如封裝『黃餅』(重鈾酸銨產品)的容器,我們找當地企業生產,年產值可以達到1000萬納幣。」

評論:湖山鈾礦為中企「走出去」打了個好樣

結束了湖山鈾礦的採訪,筆者一行返回斯瓦克普蒙德時已近傍晚,距離酒店不遠處,一座兜售手工藝品的露天集市仍在營業。 見有中國顧客,攤主們紛紛用中文熱情地打起了招呼: 「你好,中國朋友」「你們怎麼知道我是中國人? 」筆者一臉詫異地反問。 「剛才你們一群人中,有人穿著斯科公司的工服,我猜你們肯定來自中國。 」一名攤主邊回答邊將一隻精緻的木雕塞到記者手裡,「中國朋友,打折,100元人民幣就可以帶走它。 」

一番對話,讓筆者想起了幾小時前在湖山鈾礦聽聞的細節——穿著工服外出時常被人追問,斯科公司是否還在招人。

回到酒店餐廳,當筆者聊及湖山鈾礦,服務員立馬打開了話匣子: 「湖山鈾礦和鯨灣港一樣有名,電視和報紙經常會有報導,我們的總統也常去那裡視察。 」

湖山鈾礦之所以在納米比亞享有超高的美譽度和知名度,原因不僅在於鈾礦自身的規模足夠大,更在於運營它的中國公司僅用短短三年時間就趟出了一條屬地化運營的共贏發展之路 ——在湖山鈾礦的採訪中,幾乎所有外籍員工都向筆者表達了這一觀點,而這也是筆者一路走訪下來的直觀感受。

從運營模式看,湖山鈾礦打破了外界對於中國企業「走出去」不善屬地化經營的刻板印象。 湖山項目是實業投資項目,這類海外項目的慣常操作是直接從國內派遣成建制的大型團隊開發建設。 但由於近年來國內人力成本持續攀升,大規模外派人力極不現實,加之納米比亞政府對當地用工比例有明確要求,因此項目建設伊始即開啟了國際化用工模式,根據實際需求高比例僱傭納米比亞當地及其他國家員工,實現了從礦建到生產運營的屬地化轉型。 在中國企業「出海」面臨複雜國際環境的背景下,湖山項目無疑是一次十分有益的探索,為屬地化經營打了個好樣,具有極高的借鑑意義。

國際化管理工作、屬地化用工勢必會面臨文化、語言和習慣的巨大差異,這也是長期制約我國企業海外經營取得實效的核心難題。 在這方面,蔡於勝有過深入思考,他曾留學日本數年,研究過日本企業「走出去」的歷史,特別是對不少日本企業一味重視技術輸出、忽略文化融合而致敗的案例印象深刻。 結合公司現況,蔡於勝堅信,唯有解決好文化融合問題,贏得當地人的尊重,才能真正紮根納米比亞。 於是,在日常工作中,他除了鑽研管理和技術,更將研究範圍拓展至心理學、文化傳播以及社區管理、公共關係等看似與企業經營「八竿子打不著」的領域。 受其影響,湖山鈾礦的中方員工無一例外都身兼數職,其中難度最大但收穫也最大的兼職當屬文化溝通員。 採訪結束時,蔡於勝甚至同筆者開起了玩笑: 「記者最適合做企業文化專員,你們可以考慮來斯科公司,做一份更有挑戰性的工作! 」

湖山鈾礦地處沙漠腹地,四圍難覓生機,很難讓人聯想到這裡會是一塊文化融合的熱土,但文化融合卻又實實在在地在這裡生了根、結了果,它無形地存在於一席談話、一次派對、一場比賽、一輪培訓、一項公益活動中,甚至一次簡簡單單的班前會。 可正是這些看似「不務正業」的探索和嘗試,讓湖山鈾礦變成了當地人耳熟能詳的好項目,乃至中非合作的樣板工程。

End

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國能源報(ID:cnenergy)

責編 | 盧奇秀

推薦閱讀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中民:能源「九龍治水」局面亟待改變

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保障機制:為何政策設計出現倒退?

相關焦點

  • 通訊:中廣核湖山鈾礦成為納米比亞國家名片
    2012年,中國廣東核電集團(中廣核)鈾業發展有限公司聯合中非發展基金收購納米比亞湖山鈾礦,這是中國在非洲最大的單體實業投資項目之一。據負責項目運營的中廣核斯科公司總經理蔡於勝介紹,湖山項目達產後,將使納米比亞國內生產總值每年淨增約5%。湖山鈾礦的建設從2013年4月正式動工,建設過程中高峰期提供了5000多個就業崗位。
  • 中國在非洲最大投資項目湖山鈾礦將達產,為全球第二大鈾礦
    中國在非洲最大投資項目湖山鈾礦將達產,為全球第二大鈾礦 劉晶、孫浩/中國環境報 2018-04-12 15:08
  • 中國在非最大鈾礦項目落實水電及勞工保障
    中國廣核集團(下稱「中廣核」)剛剛在納米比亞爆破一個鈾礦項目之後, 接著又與對方籤署了一項基礎措施協議,以保障該項目的繼續進行。《第一財經日報》9日從中廣核獲悉,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和納米比亞總理根格布的共同見證下,中廣核與納米比亞國家水務公司、納米比亞金屬業工人工會在海南三亞籤署了湖山鈾礦項目供水供電協議和勞工協議。
  • 中國建成世界第二鈾礦,有望擺脫對外依存度70%的現狀
    8月3日,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企業在納米比亞開發的鈾礦產出首桶鈾,將成為世界第二大在產鈾礦。這個項目的成功,將改變中國鈾礦70%對外依存度的現狀,打破長久以來制約我國核工業發展的鈾礦瓶頸!
  • 快、準、狠,中企一舉拿下世界級鈾礦,礦產資源爭奪再勝一籌!
    據《中國環境報》報導,我國在非洲最大實體投資項目湖山鈾礦今年將達產。 有關方面介紹,湖山鈾礦作為全球第二大鈾礦,首期產量可保證30臺百萬千瓦核電機組30年的天然鈾需求,這一投資對我國天然鈾保障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 中國核企海外尋鈾再下一城:中核正式控股世界第四大產能鈾礦
    中核集團7月25日宣布,當天與力拓集團在納米比亞舉辦羅辛鈾礦交接儀式。中核集團正式控股世界第四大產能鈾礦——納米比亞羅辛鈾礦山,擁有其68.62%股權,成為該礦新的控股股東。中核集團旗下中國鈾業於2018年11月26日與力拓集團正式籤署羅辛項目股權轉讓協議。
  • 1億美元,力拓將這座世界運營歷史最長的露天鈾礦賣給了中國鈾業
    全球礦業巨頭力拓集團與中國鈾業有限公司(下稱中國鈾業)籤署約束性協議,以1.06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39億元)對價,出售其所持有的羅辛鈾礦有限公司(Rssing Uranium Limited,下稱羅辛公司)全部68.62%的股權。
  • 我國在非洲最大實體投資項目湖山鈾礦今年將達產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24日訊(記者楊陽騰)「我國在非洲最大的實體投資項目——中廣核湖山鈾礦自2016年底產出第一桶鈾以來,產能穩步提升,2017年全年累計產量超過1000噸,2018年將達產。」
  • 全球鈾現貨市場低迷,中企為何「反周期」投資
    納米比亞鈾礦非常豐富,露天開採,它的金屬鈾儲量38.28萬噸,佔世界儲量的6.5%,位居世界第六。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鈾的價格飆升,各國礦業公司紛紛到納米比亞開礦,約有66家礦業公司。主要來自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南非、俄羅斯、日本等國。中國企業雖然參與比較晚,但是目前情況不錯(中核集團和中廣核都參與進來了)。
  • 【認識非洲】納米比亞駐華大使:攜手合作 規劃發展藍圖|中國投資
    2016年以來,中資企業為納米比亞政府累計貢獻稅收2.5億納元,直接、間接創造1.1萬個就業崗位。近年來備受矚目的投資項目包括中國對湖山鈾礦項目的47億美元投資,以及對鯨灣港(沃爾維斯灣)高時石材項目的2700萬美元投資,前者是中國對非投資規模最大的項目之一。截止到2018年末,中企對納外商直接投資存量為4.9億美元。
  • 「鈾都」往事:探訪中國最大鈾礦地質隊老基地
    「如果把中國兩彈一艇的成功和核電站的聳立比作一部雄渾的交響樂,那麼核地質就是其中最具光彩的第一樂章。而在譜寫這最具光彩的第一樂章中,核工業二六一大隊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央視專題片《金色地平線》這麼說。據了解,江西省核工業地質局二六一大隊於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在江西相山從事勘探鈾礦的工作,是中國曾經最大的鈾礦發現者、全國最大的地質隊。
  • 中國最大的鈾礦續寫核能開發新紀錄
    新華網北京11月6日電(記者王立彬)中國國土資源部下轄的中央地勘基金管理中心近日宣布,中國最大的鈾礦床規模進一步擴大。經過半年多努力,目前初步控制鈾資源量達到大型礦產地規模,鈾礦化帶向西又推進了整整20公裡。
  • 全球最新鈾礦儲量公布 人類可用2500年
    據俄羅斯新聞網6月7日報導,國際原子能機構在其新近公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全球鈾的總儲藏量約為3500萬噸,遠遠高於原先估計的470萬噸(足夠全球的核電站使用85年)。 據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專家們估計,如果各國的核電站都使用發電效率更高的「快反應堆」,那麼目前鈾的儲藏量足夠全球使用2500年。他們在報告中指出,到2025年,核電站的發電量將增長大約22-44%,這將導致對鈾的需求大幅上升。
  • 中國有世界級鈾礦了!
    內蒙古大營地區發現國內最大規模的鈾礦,中國也許不「貧鈾」    國土資源部日前發布消息:內蒙古中部大營地區發現目前國內最大規模的鈾礦床,控制鈾資源量躋身世界級大礦行列。
  • 內蒙古發現國內最大世界級鈾礦
    記者4日從獲悉,由中央地質勘查基金投資實施的內蒙古中部大營地區鈾礦勘查取得突破,發現國內最大規模的可地浸砂巖型鈾礦床。連同此前的勘查成果,該地區累計控制鈾資源量躋身於世界級大礦行列。11月4日,新華社援引國土資源部的消息稱,內蒙古中部大營地區鈾礦勘查「實現找礦重大突破」,主要得益於中央地質勘查基金「煤鈾兼探」的勘查思路創新。
  • 中核集團控股世界第四大產能鈾礦
    中核集團控股世界第四大產能鈾礦科技日報北京7月28日電 (記者陳瑜)記者28日獲悉,中核集團正式控股世界第四大產能鈾礦——納米比亞羅辛鈾礦山,擁有其68.62%股權,成為該礦新的控股股東。中核集團副總經理和自興在羅辛鈾礦交接儀式上表示:「中納兩國友誼源遠流長。此次合作是中納深化務實合作的標誌性事件,將為納米比亞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為中非『一帶一路』合作發揮示範作用。」納米比亞是中國重要的合作夥伴,中核集團正式控股羅辛鈾礦之後,將支持羅辛鈾礦持續運營,為納米比亞提供稅收和就業保障。
  • 中國在非洲最大實體投資項目湖山鈾礦今年將達產
    1月23日,中國廣核集團(簡稱中廣核)在北京和深圳同步召開2018年度新聞發布會,中廣核新聞發言人黃曉飛在發布會上,對外通報了我國在在非洲最大的實體投資項目的最新進展。   南方日報訊(駐京記者/王詩堃)「湖山鈾礦自2016年底產出第一桶鈾以來,產能穩步提升,2017年全年累計產量超過1000噸,2018年將達產。」
  • 內蒙古發現國內最大鈾礦
    據新華社11月4日從國土資源部獲悉,由中央地質勘查基金投資實施的內蒙古中部大營地區鈾礦勘查取得重大突破,發現國內最大規模的可地浸砂巖型鈾礦床。儲量達到3萬噸,可以供應3個100萬千瓦的核電站同時使用60年。報導稱,連同此前的勘查成果,該地區累計控制鈾資源量躋身於世界級大礦行列。「煤鈾兼探」找礦新思路實現了一礦變雙礦的創舉。
  • 大山深處那些鈾礦的前世今生
    在核工業第一批廠礦創建60周年之際,本報記者跟隨採訪團,實地探訪我國鈾礦的「前世今生」。  艱苦創業,為核事業發展提供珍貴原料  水溫55℃,氣溫40多度,井巷內熱氣灼人,他彎下腰想挽起褲腿,卻發現全身衣褲早已溼透……  真正偉大的人,一定有平凡的一面。但一項偉大的事業,從一開始就註定不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