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成語叫做「扮豬吃老虎」,這也是三十六計中的一計 ,說的是故意裝成愚弱者讓對手疏忽,再趁機贏得最後勝利。
在大家的潛意識裡,總是認為豬是弱勢的一方,這種被馴化後的哺乳動物,已經成為了餐桌上的美味。但其實,豬的祖先可不是好惹的,不但不可愛,反而是一種遠古巨獸,可謂是陸地霸主之一。
要說豬的歷史,這可就遙遠了。可以追溯到四千萬年前,有跡象證明家豬可能來自歐洲和亞洲。在被人們發現的化石中,已經證明有像野豬一樣的動物穿梭於森林和沼澤中等。
現在常見的豬分為兩種,家豬和野豬。家豬體態豐腴,行動緩慢,給人一種懶散的印象。其實這只是一種假象,從出生到生命結束,它們都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內活動,所以是後天環境限制了家豬的爆發力。
而野豬就完全不一樣了,因為生活在野外,沒有飯來張口的優厚待遇,只能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面對複雜的生存環境,野豬不但反應靈敏,而且攻擊力驚人。被視為一種危險的動物,要說戰鬥力,徒手的人類絕不是一頭成年野豬的對手。
家豬和野豬在長相上,差距也挺大。而家豬在中國被馴化,要說這養豬的歷史,是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早、中期去的。
據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記載,商、周時代已有豬的舍飼。而後隨著生產的發展,逐漸產生了對不同的豬加以區分的要求,商、周時代養豬技術上的一大創造是發明了閹豬技術。
對家豬進行了閹割,這不僅讓它們更加溫順,也讓它們更加平靜的長肉肉。說直白一點,如今吃的豬肉都是太監豬。
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養豬這項技術越來越成熟,不僅僅能夠滿足自己家庭食用,還能作為一種副業,賣了換錢。至今在農村,依然保留了這一傳統。
言歸正傳,豬的長相顯得憨憨的,而且被冠以好吃懶做的標籤。其實它們的祖先可是完全相反,不但長相兇猛,而且戰鬥力極強。
豬的祖先叫做完齒豬,還有一個名字叫弓頜豬。這是一屬完齒獸科動物,它們生存於始新世晚期至漸新世晚期(約3000-2300萬年前)的歐亞大陸及北美洲。它們的體型很龐大,可達1米多高,重達500公斤,甚至可能達到800公斤。
這樣的遠古巨獸,可不僅僅是個花瓶,它們的上下顎極強,遠遠超出鱷魚的咬合力,如果你把胳膊放在它口中,瞬間可以折斷你的骨頭。這是不是瞬間就打破了你對豬的認知,不要覺得不可思議,在3000萬年前,豬就是這個樣子的。
完齒豬到底有多兇悍?可以這樣說,它們是繼恐龍之後在北美生活過的最龐大的野獸,那一對彎曲狀的犬齒和許多顆大個兒的堅硬牙齒,使得基本上沒有動物敢招惹它們,除非是同類相殘。
完齒豬與狒狒差不多,是雜食性動物,雖然平日裡以植物為主食,但要開葷的時候,那很多小型動物都成了它菜譜中的一道美食。
與劍齒虎相比,完齒豬更加可怕,它們不但體型龐大,「武器」精良,還會戰鬥策略。面對唯一可能存在的潛在對手巨齒豺獸,它們可以利用自身體重優勢,直接進行撞擊,能一擊把比自己更加龐大的巨齒豺獸直接撞暈。
完齒豬作為豬的祖先,無論從長相,體型,抑或是攻擊力,都有很大的差距。它們算是現代豬的遠親,因為它是豬形亞目早期演化出的一個旁支,而真正的豬類為豬形亞目演化的主幹。
完齒豬在漸新世時繁榮一時,隨即便在中新世滅絕了。在很短的時間內,完齒豬的體形發展到野牛那麼大,成為草原上最兇殘的惡霸。這一身份形象和地位,是現代豬無法比擬的。
「豬」的祖先是遠古巨獸,還是陸地霸主之一,專家不由得感嘆:真是深藏不露!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