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儒風君 · 雲正
人人都渴望豐衣足食、健康長壽,於是紛紛探討發財之路和養生之法。但是很多人都在捨本逐末甚至南轅北轍。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努力,而是選擇。
誰能把握住一個「節」字,他的生命質量絕對與眾不同。
1 節奏
聽一位朋友說他的鄰居剛剛退休不到一個月,退休金還沒領到就突發心臟病去世了。據說那一段時間那老人很不適應,經常朝家人大發無明業火。
「退休症候群」,讓很多人談之色變。其焦慮、抑鬱、自卑和恐懼等表現與生活節奏突然變緩有很大關係。
動聽的音樂必須要有和諧的節奏,生活也一樣。
《黃帝內經》上說,「食飲有節,起居有常」,「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都是提醒人們要過有規律的生活,要根據身體和節氣的需要對應。
現代社會很多年輕人上班應付,下班挺屍,玩命式熬夜,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雖然也算有節奏,但是這節奏不利於養生。
有目標,有計劃,心態積極,掌控時間,過有規律有節奏的生活,是成就事業、健康長壽的必要條件。
2 節制
鄰居家的孩子剛滿周歲,偶爾哭鬧,父母就打開手機視頻轉移他的注意力。孩子緊盯屏幕,果然安靜下來。
這個被不少人稱為「哄娃神器」的東西,在孩子剛剛發育的時候就已經先入為主地開始傷害眼睛了。弱視、近視、斜視的孩子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物無美惡,過則為災。孔子也說,「過猶不及。」
每個人每天都在和欲望搏鬥,不懂得節制的人,往往做了欲望的奴隸。
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聖人的諄諄教導,意在提醒人們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必須懂得節制。
《朱子治家格言》中說,「凡事當留餘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七情六慾,倘若不注意節制,輕則五勞七傷、生病夭折,重則危害他人和社會。
古代皇帝的平均年齡才三十多歲,主要原因就是房事和操勞過度。
《增廣賢文》上說,「人見白頭嗔,我見白頭喜,多少少年郎,不到白頭死。」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福報,如果不加節制地消耗,結局就是福盡人亡。
3 節儉
嫁入豪門的郭晶晶平常生活簡單樸素,經常從打折的服裝店買衣服,扎頭髮用的是幾塊錢的東西。但是在今年國內疫情期間,她毫不猶豫地捐款700萬。
節儉不是吝嗇,而是惜福。
《朱子治家格言》有云:「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同時也說,「刻薄成家,理無久享,倫常乖舛,立見消亡。」
俗話說「吃飯穿衣量家當」。可是有些人,尤其是一些被超前消費蠱惑的年輕人,刷信用卡,網絡借貸,被稱為「精緻窮」,年紀輕輕居然能夠欠債幾十萬。
墨子說,「儉節則昌,淫佚則亡。」
唐代詩人李商隱則留下這樣的詩句——「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俗話說「小富由儉,大富由命」。廣開財源,節省著用,日子才會越來越好。
4 節操
清朝乾隆十七年的狀元叫秦大士,有一次他和袁枚等文人墨客一起遊西湖,看到嶽飛墓前跪著的秦檜夫婦後,寫下了「人從宋後少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的詩句。
古人大都非常重視節操,故有「生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說法。
為官從政之人一旦作奸犯科,輕則貶職流放,重則賜死砍頭,最可怕的是夷滅三族甚至株連九族。
所以《詩經》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即使窮困潦倒,也應該潔身自愛;就算位高權重,亦不可得意忘形。
《弟子規》有雲,「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孝經》有云:「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做正確的事,做正直的人。即使不能名垂千古,也絕不能遺臭萬年。
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謹記並努力踐行一個「節」字,淡定從容,寵辱不驚,必將擁有自在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