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體吸附分離技術與大氣汙染防治

2020-11-26 OFweek

  隨著人類工業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人類向自己賴以生成的環境中排放的有害物質在不斷地增多,「保衛地球、保護我們生成的環境」不再僅僅是一句危言聳聽的口號,而是關係到我們子孫後代能否生存的刻不容緩的大事。人類需要發展但更需要保護環境,如何保護好我們的環境是我們廣大科技工作者共同關心的問題。目前,工業生產給環境帶來的主要汙染物為工業廢氣、工業廢水、廢渣(即工業「三廢」),其中工廠每天向大氣中排放大量的各種各樣的工業廢氣對人類的健康威脅極大,儘可能將汙染物排放量降低到最低限度是非常必要的。

  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大和人類健康威脅較大且絕對排放量較大的廢氣主要包括:

  (1)含NOx、SO2、P、As、PH3、CO、HF、C2HCl3、C2H3Cl3等汙染物的有毒氣體;

  (2)其它氣體,開展關於減少這類有害廢氣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結合著者在這一領域已經開展的研究,討論了用現代吸附分離技術淨化這類氣體的意義及工業開發的可行性。

  2 吸附分離技術治理廢氣技術基礎及過程

  (1)氣體吸附分離技術基礎

  氣體吸附分離技術是近年發展較快的一項新技術, 按照再生方式的差異常分為變壓吸附法和變溫吸附法兩類:(1)變壓吸附(英文名稱Pressure Swing Adsorption,簡稱為PSA)法提純或分離單元是根據恆定溫度下混合氣體中不同組份在吸附劑上吸附容量或吸附速率的差異以及不同壓力下組分在吸附劑上的吸附容量的差異而實現的,由於採用了壓力漲落的循環操作,強吸附組份在低分壓下脫附,吸附劑得以再生;吸附劑的使用壽命一般為十年以上,所以PSA過程基本是無原料消耗過程;(2)變溫吸附法(英文名稱 Temperature Swing Adsorption,簡稱為TSA)或變溫變壓吸附法(簡稱為PTSA)是根據待分離組份在不同溫度下的吸附容量差異實現分離,由於採用溫度漲落的循環操作,低溫下的被吸附的強吸附組份在高溫下得以脫附,吸附劑得以再生,冷卻後可再次於低溫下吸附強吸附組份。確定是否採用吸附法分離的主要依據為待分離組分之間的吸附等溫線,圖1為待分離組分A(汙染物)、B(非汙染物)的在溫度為t1或t2的吸附等溫線所示:

  對於汙染排放物A如果與非汙染組份B吸附容量差別較大,則可考慮PSA技術(當然,有時動態吸附容量也是確定分離的一個依據,但在汙染治理中很少涉及);對於常溫(t1)下強吸附組份A不能良好解吸的分離,可考慮採用TSA或PTSA技術。

  吸附分離技術採用的吸附劑通常為活性炭、矽膠、氧化鋁等常規吸附劑或在吸附劑上附載不同貴金屬的專用吸附劑,或者是開發不同孔徑、不同微孔容積的專用吸附劑。

  (2)吸附工藝過程循環的實現

  PSA、TSA或PTSA 過程的連續運行通常是通過多個吸附器依靠閥門切換實現的,當某些塔在吸附時,其它的吸附器則處於再生等步驟;吸附飽和後的吸附劑需要再生時,其它已再生好的吸附器開始進入吸附步驟,如此實現循環操作。下圖為西南化工研究院實驗開發成功的TSA淨化並回收硝酸尾氣中NOx的流程示意圖。

  3 工業廢氣來源及治理研究

  隨著工業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人為產生的空氣汙染物所佔空氣總汙染物的比例在不斷增加、對人類自身健康的危害在不斷增大。目前,排放空氣汙染物最多的工業部門有:石油與化學工業、冶金工業、電力工業、建築材料工業等等,下面就工業排放的主要有害氣體汙染物NOx、SO2、P、CO、滷代烴、揮發性有機物(簡稱為VOC)等的吸附分離治理前景和可行性簡要分析如下:

  (1)硝酸生產尾氣、煙道氣、石灰窯氣等各種工業廢氣中的NOx

  硝酸生產過程中要排放大量的硝酸尾氣,其中含有NOx。NOx不僅對人類、生物有劇毒,而且導致光化學煙霧的生成,其危害極大。我國現有硝酸生產工廠50多家,硝酸尾氣中NOx的濃度一般為500~5000 ppm,每年排入大氣的NOx(以NO2計)約為6萬噸。如果能回收這些NOx,不僅控制了對環境的汙染,同時可以增產硝酸,降低生產成本。

  目前西南化工研究院已開展了硝酸尾氣的吸附法回收治理工業性試驗研究工作,實驗證明了這種方法有相當的優越性。研究表明,淨化氣中NOx濃度可控制在低於0.02%,對應尾氣中NOx濃度從0.04%到0.8%,回收氣中NOx濃度變化範圍可從0.8%至5%,可以返回系統生產硝酸。

  對石灰窯氣等廢氣中氮氧化物的脫除技術,西南化工研究設計院已開發成功,並申報國家專利。對煙道氣中氮氧化物的脫除,根據煙道氣組成採用TSA法與其他化學技術處理法可有效控制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2)黃磷尾氣淨化和從黃磷尾氣中提純一氧化碳

  我國每年生產黃磷40萬噸,生產過程中每生產一噸黃磷會產生2500Nm3尾氣,每年產生的尾氣量達10億Nm3,其主要成份為一氧化碳(約85%~90%),CO是一種易燃易爆有毒的氣體,尾氣中含有的P、S、As、F等及其化合物的有毒組分未經處理排放到大氣中也將嚴重汙染環境;同時CO又是一種重要的碳一化工原料,尾氣中含有的P、S、As等易使催化劑中毒,所以有效處理黃磷尾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近年來,國內外在淨化黃磷尾氣和開發黃磷尾氣領域已開展了較多工作,其中西南化工研究院開展了尾氣處理的動態吸附研究實驗,取得了可循環操作的TSA淨化流程,並結合自己的CO提純專有技術,已轉讓一套採用吸附法從黃磷尾氣淨化並提純CO的工業裝置。

  (3)二氧化硫的控制

  硫氧化物主要是二氧化硫,它是大氣中數量最大、分布最廣、影響最嚴重的環境汙染物之一,目前控制的主要方法有:高煙囪稀釋法、採用低硫燃料、排放廢氣脫硫等,近年在採用幹法(吸附劑吸附法)、溼法脫硫技術領域開展了較多研究,工業化應用已很成熟。 吸附法脫除廢氣中的SO2又分為物理吸附法和化學吸附法,物理吸附時被選擇性吸收的SO2可通過升溫或降壓解吸出來,化學吸附時吸附劑同時起催化作用,被吸附的SO2被廢氣中的氧氧化成SO3,後者在與水生成硫酸。目前,國內關於採用吸附法淨化SO2的報導多為實驗研究報告。

  (4)含三氯乙烯、三氯乙烷等滷代烴的排放廢氣淨化

  含滷代烴的廢氣淨化目前較為成熟的技術是溶劑吸收或吸附法處理,如:(1)彩色顯象管生產線清洗陰罩時揮發的三氯乙烷氣體刺激人體黏膜,長期接觸能使運動神經系統受損,無論從環境保護還是降低生產成本來看都必須回收利用。航天總公司四院四十二所成功開發了應用活性炭纖維回收三氯乙烷,避免了環境汙染,使用效果良好。(2)在工業上應用很廣的三氯乙烯,是對人體和環境都有較大危害的有毒汙染物,含三氯乙烯工業廢氣排放前必須脫除其中超標含量的TCE,應用吸附法可有效控制排放尾氣中三氯乙烯含量並回收其中的三氯乙烯,西南化工研究院在這方面開展了較多實驗研究,並取得了良好的實驗效果。

  (5)含高沸點有機物的尾氣淨化

  目前,採用吸附法淨化、回收排放尾氣中的有機組份的工業應用是比較成功的,採用的通常流程為TSA或PTSA流程,既可有效脫除有機汙染物又可回收有用組份。根據大量實驗研究,西南化工研究院在已開發的多套PSA裝置的預處理裝置中,成功地採用TSA、PTSA技術很好地解決含高沸點有機物的尾氣淨化,如苯、萘等的脫除。

  (6)排放氣中一氧化碳的脫除

  CO是一種易燃易爆有毒的氣體,未經處理排放到大氣中將嚴重汙染環境,所以嚴格控制排放氣中CO含量是非常有意義。目前,國內北京大學開發的13X分子篩載體的Cu(I)吸附劑、南京化工大學開發的稀土複合銅(I)吸附劑都是很好的CO吸附劑。實驗表明,採用PSA或TSA技術脫除CO是一種有效的手段, 排放氣中的CO可控制在1ppm以內。

  (7)含氟排放廢氣的淨化

  含氟(主要為HF和SiF4)廢氣數量雖然不如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大,但其毒性較大,對人體的危害比SO2大20倍,因此工業生產排放氣必須控制含氟化合物的排放量。目前,HF回收通常生產冰晶石,儘管從理論上可採用吸附法結合其他化學法處理含氟廢氣,但目前國內應用PTSA回收含氟排放廢氣的工業裝置尚未見報導。

  (8)從富含甲烷氣源中濃縮、回收甲烷

  礦井瓦斯是在採煤過程中產生的,瓦斯氣中含有25~45%的甲烷及其它一些組份,其熱值僅2500kcal/m3左右,難以利用,通常排入大氣,以致汙染環境。我國每年約有30億m3瓦斯放空。因此有效利用礦井瓦斯已成為一個熱門課題。西南化工研究設計院開始採用PSA技術從礦井瓦斯中濃縮甲烷的實驗研究,可以把甲烷濃度從20%提高到50~95%,濃縮後的富甲烷氣熱值明顯提高,可以作為優質燃料和化工原料。

  (9)工業二氧化碳排放的控制

  近年來,由於CO2排放量增加(每年以二氧化碳形式放入大氣中的碳約為50億噸),大氣中二氧化碳已從工業汙染時代的270ppm上升到近500ppm,大量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積聚引發全球的溫室效應已經引起了人類的重視。從含CO2濃度較高的排放廢氣中回收CO2既解決了環境問題,又回收了有用組份,減少了資源浪費。從富含二氧化碳的工業廢氣中回收二氧化碳這些工業廢氣主要有:石灰窯氣(含二氧化碳28%~38%)、制氨和制氫裝置副產氣(含二氧化碳28%~99%)、煙道廢氣(含二氧化碳10%~18%)及脫碳再生氣等。通過提純,產品二氧化碳的純度可達99.5~99.99%,指標均可達到或超過二氧化碳食品添加劑國家標準(GB1917-80)。

  (10)PSA富氧處理城市垃圾廢氣

  隨著城市化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城市每天產生的垃圾量激劇增加,目前主要採用空氣燃燒的方式人類的生活垃圾,每天通過燃燒垃圾產生的大量含VOC有毒廢氣給環境造成極大的汙染;如採用PSA技術從空氣富集氧氣(氧純度可達到93%)替代空氣處理城市垃圾,則大大降低了有毒廢氣的排放量。

  結束語

  隨著對吸附分離研究機理的不斷深入,結合其他化工處理技術,吸附分離技術必將在環境保護領域發揮越來越重要作用。

相關焦點

  • ...分享」有機汙染場地修復工程中的大氣環境二次汙染防治及案例分析
    圖1 汙染場地修復工程二次汙染來源不同汙染類型場地大氣環境二次汙染來源差異很大,如重金屬汙染場地主要考慮揚塵汙染的防治,而有機汙染場地除揚塵汙染外,還存在VOCs和SVOCs類揮發性氣體汙染,該類汙染不僅伴隨著異味問題,還對人員健康和周邊環境產生極高風險。
  •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汙染防治法
    第二條 防治大氣汙染,應當以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為目標,堅持源頭治理,規劃先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能源結構。防治大氣汙染,應當加強對燃煤、工業、機動車船、揚塵、農業等大氣汙染的綜合防治,推行區域大氣汙染聯合防治,對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氨等大氣汙染物和溫室氣體實施協同控制。
  • 揮發性有機物(VOCs)吸附回收技術進展
    北極星VOCs在線訊:摘要:揮發性有機物(VOCs)不僅本身具有較強毒性,而且是影響我國區域複合大氣汙染的重要前體物和參與物,因此VOCs的控制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吸附法是目前應用最廣泛、技術最成熟的回收VOCs的方法。
  • 大氣汙染防治戰|濟寧連續7天嚴查這些異味氣體汙染行業
    濟寧新聞網訊  為繼續深化大氣汙染治理,規範生產(養殖)生產行為,減少惡臭等異味氣體的排放,還群眾清新空氣,濟寧市生態環境局特開展2021年全市大氣汙染防治暨異味氣體汙染治理專項執法檢查。行動時間:2021年1月7日—1月13日,共7天。
  • 甘肅省大氣汙染防治條例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大氣汙染防治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大財政投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調整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用地結構;制定並實施有利於大氣汙染防治的經濟、科技政策和技術措施,嚴格控制和有計劃削減大氣汙染物的排放總量,使大氣環境質量達到國家和本省規定的標準並逐步改善。
  •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汙染防治法釋義-第二部分 釋義 第五章 防治...
    可燃性氣體回收利用裝置不能正常作業的,應當及時修復或者更新。在回收利用裝置不能正常作業期間確需排放可燃性氣體的,應當將排放的可燃性氣體充分燃燒或者採取其他減輕大氣汙染的措施。        【釋義】  本條是對防治可燃性氣體等汙染大氣的規定。        一、本條的第一款,規定了對在工業生產中產生的可燃性氣體應當回收利用與汙染防治的要求。
  • 李克強治理大氣汙染 大氣汙染對健康的危害有哪些
    李克強治理大氣汙染:中央財政3年將投263億  環保部20日透露,近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大氣汙染防治工作重要批示。為此,環保部對近年大氣汙染治理情況進行盤點。  就263億中央資金下撥情況,環保部說,2013年,中央財政劃撥50億元專項資金,重點支持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防治,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內蒙古、山西獲益;2014年,中央財政劃撥98億元專項資金,重點支持三大區域10省份,除了上述6省份,江蘇、浙江、安徽、上海大氣汙染防治得到支持;2015年,中央財政擬劃撥115億元專項資金,目前已分兩批撥付106億元,河南省與上述10省份一起
  • 造成灰霾的重要元兇 VOCs成各地大氣汙染治理重點
    造成灰霾的重要元兇 VOCs成各地大氣汙染治理重點    隨著近兩年法律法規及標準的完善,VOCs(揮發性有機物)逐漸進入環保行業和公眾視野,這個在PM2.5形成之前的重要的前體物———VOCs的萬千變化,讓細粒子汙染漸趨嚴重,對於VOCs的治理已經成為各地大氣汙染治理的一大重點。
  • 膜分離或變壓吸附?氮氣發生器的原理對比
    因為,我們二十年如一日,專注於實驗室裡氣體發生器的研發和生產,專心於給您提供穩定可靠的實驗室氣源。另外一個廣為人知的事實就是:我們所採用的氣體分離技術成熟可靠。在我們的氮氣發生器上,我們用膜分離技術和變壓吸附技術來生產氮氣,如果我們的顧客對某一種技術青睞有加,我們可以根據客戶的喜好來推薦合適的型號。但是,對於某些特定的應用設備,使用其中的一種分離技術比另一種更有優勢。
  • 揮發性有機物(VOCs)汙染治理中吸附技術的相關應用
    揮發性有機物(VOCs)汙染治理中吸附技術的相關應用北極星VOCs在線訊:摘要:介紹了目前VOCs汙染問題的機理和整體情況,對VOCs汙染治理技術做了分類和總結。分析了吸附技術的原理和優勢以及在VOCs汙染治理中的應用。
  • 中國首個「先進吸附分離技術」聯合實驗室成立
    「先進吸附分離技術」聯合實驗室成立「先進吸附分離技術」聯合實驗室,由省部級高層次人才、西交大青年拔尖人才馬和平教授、楊慶遠教授主導成立,以建立吸附分離領域國際領先水平的實驗室為目標。馬教授課題組對國內外吸附分離相關儀器廠商進行評估,了解到貝士德儀器在吸附表徵領域具有全手段分析方法,其現有儀器產品功能囊括氣體吸附、蒸汽吸附,可燃氣體吸附、腐蝕性氣體吸附,真空吸附、高壓吸附、超高壓吸附,容量法吸附、重量法吸附,靜態法吸附、動態法吸附,純組分吸附、多組分競爭吸附、化學吸附等等,可對吸附分離科學技術研究給出全套解決方案,遂選擇與貝士德儀器進行合作,發揮雙方各自優勢,共同推動吸附表徵技術的研究
  • 【大氣汙染防治】大氣汙染有啥表現?
    【大氣汙染防治】大氣汙染有啥表現?20世紀以來,人類文明經歷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城鎮化與工業化發展,但大氣汙染也隨之而來。在各國發展的不同時期,出現的大氣汙染及表現也有所不同。
  • 株洲市大氣汙染防治攻堅戰見成效
    株洲市委市政府將大氣汙染防治擺在工作優先級,市委書記毛騰飛、市長陽衛國多次對大氣汙染防治工作進行批示;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建立大氣汙染防治協同督辦機制,通過召開督辦會、開展督辦巡查、實行督辦約談等方式深入督查,對發現的問題嚴格交辦整改;督促各級各部門嚴格實行黨政「一把手」負責制,並根據各單位遞交的考評材料及實際工作開展情況予以考核排名與通報;藍天保衛戰考核佔到了株洲市汙染防治攻堅戰中權重分的
  • 大氣揮發性有機物自動監測技術現狀
    北極星VOCs在線訊:摘要: 揮發性有機物(VOCs)是當前重要的大氣汙染物,我國對於它的自動監測尚屬於發展階段.對現有的VOCs自動監測技術按方法原理進行了整理分類和介紹,探討了各技術的優缺點,方便讀者針對性選擇合適的監測技術,並且對不同原理的技術提出了建議.
  •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汙染防治法(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二條 防治大氣汙染,應當以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為目標,堅持源頭治理,規劃先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能源結構。 防治大氣汙染,應當加強對燃煤、工業、機動車船、揚塵、農業等大氣汙染的綜合防治,推行區域大氣汙染聯合防治,對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氨等大氣汙染物和溫室氣體實施協同控制。
  • 委員提案答覆丨關於加強吉林市區大氣汙染防治的建議,大氣汙染防治...
    委員提案:   2013年9月10日,國務院印發《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我國正式打響「藍天保衛戰」。2016年1月1日,新《大氣汙染防治法》正式實施,為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提供最有力的「法律武器」。2017年3月31日,環保部組織開展為期一年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防治強化督查」。2017年10月11日至去年,環保部東北督查中心組織開展了「東北三省秋冬季大氣汙染防治專項督查」。以上這些都體現出國家對大氣汙染防治工作的重視程度顯著提高。現在的老百姓已從過去「盼溫飽」變成「盼環保」,從過去「求生存」到現在「求生態」。
  • 唐山市召開大氣汙染 防治工作周調度會
    1月11日,唐山市召開大氣汙染防治工作周調度會議,要求各級各單位必須以最強大的工作力度和最有效的工作措施,為今年唐山市完成「退後十」目標奠定堅實基礎。副市長李貴富出席會議並講話。李貴富要求,要深入抓好今年環保治理工程建設,有效促進工業氣體減排。要深入抓好揚塵管控措施落實,立即對在建工地進行拉網式檢查,加大城市道路和國省幹道清掃保潔力度,進一步減少揚塵汙染。要深入一線加大督導檢查力度,對發現問題第一時間移交屬地、限期整改到位。要深入抓好「雙代一清」工作,全力做好能源保障,確保群眾家中的一氧化碳報警器質量合格、正常使用,保障群眾安全清潔溫暖過冬。
  • 溫室氣體與大氣汙染如何協同減排成環境部新任務
    事實上,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此前曾多次表示,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將在汙染物治理領域實現若干打通,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打通就是汙染物一氧化碳和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協同減排。而機構改革之前,大氣汙染物與溫室氣體的減排分別由不同的部門負責,而這輪機構方案將溫室氣體的減排職責從國家發展改革委劃至生態環境部。
  • 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考核辦法下發 掘金概念股
    大氣汙染防治重點任務完成情況包括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清潔生產、煤炭管理與油品供應、燃煤小鍋爐整治、工業大氣汙染治理、城市揚塵汙染控制、機動車汙染防治、建築節能與供熱計量、大氣汙染防治資金投入、大氣環境管理等10項指標。進入2014年,國家及各級地方政府在大氣汙染防治領域可謂「煞費苦心」。
  • 快來,聊一聊大氣汙染防治
    大氣是由混合氣體、水汽和雜質組成的。幹潔大氣主要由78%的氮氣、21%的氧氣、0.93%的稀有氣體、0.04%的二氧化碳以及0.03%的其他物質組成。 回望2013年,國務院出臺《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提出了到2017年可吸入顆粒物濃度的控制目標,北京、上海等多個城市隨即出臺《清潔空氣行動計劃》(2013-2017)。 一場聲勢浩大的對PM2.5的圍剿隨之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