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記者從福建戴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以下簡稱「戴雲山保護區管理局」)獲悉,工作人員近日在德化戴雲山保護區內發現一小叢奇特的紅色腐生植物,經鑑定為大柱黴草系,該植物是《福建植物志》裡面沒有記錄的科屬種,系泉州首次發現。
此次在戴雲山保護區發現的大柱黴草
據戴雲山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小黃介紹,此次發現大柱黴草純屬意外。近日,福建農林大學學生與戴雲山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在戴雲山保護區內聯合開展野生蘭科資源調查時,一名研究人員途經一片毛竹林時,發現滿是竹葉的山坡上有一小叢長著紅色「小果」的腐生植物,經過仔細辨認,確定這就是少見的腐生草本植物大柱黴草。
據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介紹,此次發現的大柱黴草有十幾株,正好是果期,高五至六釐米,莖纖細呈紅色,每一株的上半部分都長著幾顆紅色像迷你楊梅一樣的紅色小球。
大柱黴草植株非常小,
工作人員必須趴在地上才能拍到。
據福建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陳炳華副教授介紹,此前《福建植物志》裡面沒有關於黴草科、屬和種的記載,大柱黴草省內首次發現於仙遊縣,之後陸續在永泰縣、閩侯縣、永安市、屏南縣和周寧縣等地有發現,均有拍到圖片。其生長海拔區間在600米至1200米。因植株個體矮小,腐生,開花、結果時才會被發現。通常要花果期在相近的生境下特意去尋找才有可能見到。此次在戴雲山保護區發現的大柱黴草,屬於新記錄科新記錄種,豐富了物種多樣性。
據介紹,大柱黴草全體淡紅色,體內沒有葉綠體和葉綠素,不進行光合作用,僅靠菌根獲取營養,外觀像一種真菌,果實像迷你版的「楊梅」。它是腐生植物,是從其他生物體,如屍體、動物組織或是枯萎的植物身上獲得養分的生物。腐生生物不能自己進行光合作用,也不能自己製造有機養分,因此屬於異養生物的一類。記者上網查閱發現,國內關於大柱黴草的報導非常少,只有2018年、2019年先後在浙江溫州、台州有發現並報導。
【相關連結】
大柱黴草:腐生草本,淡紅色,無毛。根多,纖細而稍成束,左右曲折,稍具疏柔毛。莖頗堅挺,通常不分枝,少有分枝者,直立或不規則地左右曲折,連同花序高4-12釐米,直徑0.5-1.5毫米。葉少數,鱗片狀,卵狀披針形,長2-4毫米,向上漸小而狹,先端具尖頭或凹。花雌雄同株;總狀花序短而直立,疏鬆排列3-9花;花梗向上略彎,苞片長1-3毫米,花被大多6裂,裂片鑽形,長2-3毫米;雄花位於花序上部;雄蕊3,有時2枚,花絲近無;雌花具多數堆集成球的倒卵形子房,呈乳突狀,長約0.5毫米;花柱自子房近基部伸出,棒狀,超過子房很多,成熟心皮棒狀、倒卵形,長約1毫米,先端圓,向基部變狹,上部多疣。
來源:泉州通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