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6歲開始學習小提琴。
2011年6月跟隨瀋陽音樂學院李正根教授學習。2013年獲得第三屆(2013)香港國際小提琴大賽業餘少年組第四名。2015年跟隨中央音樂學院梁大南教授學習。2016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跟隨麗達老師學習。2017年參加加林耀基誕辰80周年音樂會 2018—2019年多次參加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優秀學生音樂會 2019年加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少年交響樂團 2020年參加珠海弦樂大師班 2020年獲新菁英英國國際少年音樂大賽銅獎 2020年獲得全國青少年協奏曲小提琴比賽優秀獎 2020年獲得普羅科菲耶夫國際音樂節專業少年組銀獎(金獎空缺)。
【選手訪談】
為什麼選擇學習小提琴這門樂器?
答:我最初接觸小提琴源於小時候聽到了呂思清老師所演奏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優美的旋律和細膩的聲音讓我一下就喜歡上了小提琴,在演奏小提琴時,手裡的琴弓仿佛畫筆,一點一提將自己心中的世界勾勒出來。
在你學琴之路上,對你影響最深的老師是誰?這位老師給你的音樂學習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答:是中央音樂學院的麗達老師,這次比賽是由麗達老師推薦參加的。因為在疫情期間練琴感覺像是在閉門造車,所以就抱著想多多與同齡的選手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的想法參加了比賽。麗達老師在要求演奏技術的同時,還在演奏樂曲中為我分析講解了曲子所處時代室內樂,歌劇的演奏法、創作與風格。帶我與曲子所處時期具有鮮明特點的樂器共同演奏,使我的演奏不僅僅局限於某首曲子,還融入了當時時代風格的元素,既能讓音樂錦上添花,還能與其他聲部或伴奏做到更多的交流,更好的配合。
你是如何確定參賽曲目的?選擇標準是什麼?
答: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是勃拉姆斯嘗試創作的第一首小提琴協奏曲,也是我演奏的第一首勃拉姆斯的作品。恰逢疫情,在遠程視頻比賽這種全新的比賽形式中演奏我覺得是比較合適的。在新的形式中,將新的嘗試作為新的起點。
這次參賽過程有沒有遇到困難?又是如何解決的?
答:在參賽過程中的整體感受和現場比賽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各有優缺點,現場只有一遍機會,而錄視頻可以重新錄很多遍。但當機會多了但卻會讓人感覺到懈怠,錄的視頻多了以後又會產生選擇困難的問題。在遇到這些困難時我一般會自己模擬現場比賽的氛圍,時刻告訴自己只有一遍機會,將每一遍的錄像都當成現場比賽的那遍,效果就會好很多。
經過這次的比賽,你都有哪些收穫?
答:在這次比賽中,嘗試錄視頻的比賽方式讓我在學琴的路上也找到了新的練琴方法,比較每一遍的優缺點也讓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了自己問題在哪裡。觀看其他選手的演奏也讓我看到了自己在很多地方的不足,而其他選手的演奏錄像也方便讓我更好地向他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