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天才這個字本來含意極其暖昧,它的定義,決不是所謂「生而知之,不學而能」的。天地間生而知之的人沒有,不學而能的人也沒有,天才多半是由勤奮而養成的。
1626年4月9日,培根在倫敦去世,當時的他正在潛心研究冷熱理論及其實際應用問題。路過一片雪地時,他突然想作一次實驗,便宰了一隻雞,把雪填進雞肚,以便觀察冷凍在防腐上的作用。但由於他身體孱弱,經受不住風寒的侵襲,支氣管炎復發,病情惡化,在一個寒冷的清晨永遠的離開了。
雖然培根已經走了幾百年,但「知識就是力量」這句只有六個字的話卻流傳至今,他忙碌一生似乎也印證了這句話,他將知識視為力量,將知識視為生命,就連離開這個世界的原因也是因為知識。
培根是偉大的,有人說他是天才,而這份天才並不是拜上帝所賜,是靠著他的勤奮得來的。培根曾經說過,「人生如同道路,最近的捷徑通常是最壞的路」。他的一生飽嘗艱辛,卻也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完了一生,他在順境中節制,在逆境中堅忍,從不怠惰,他胸懷「復興科學」抱負,並為之奮鬥了一生。
培根用馬不停蹄的人生詮釋著勤奮的真滴,然而說到勤奮,不得不提的便是郭沫若。
郭沫若接受史達林和平獎金
1952年4月9日,郭沫若獲得了「加強國際和平」史達林國際獎金。他在授獎儀式上說,我在此接受獎金,不僅是我個人的無上光榮,也是中國人民的無上光榮。郭沫若的一生在學術界創造了極大的成績。他為那個時代的人民釋放了被壓抑的心緒,滿足了時代的精神需求。
在世人眼裡,郭沫若是毋庸置疑的天才。但他卻說:「什麼是天才!我想,天才就是勤奮的結果。」這一看法竟與幾百年前的培根不謀而合。而郭沫若的成功也的確離不開他超乎於常人的毅力與勤奮,離不開點點滴滴的積累。
他從小背誦詩文,不怕辛苦的將詰屈聱牙古怪難懂的經書背誦下來。他熱愛史書,便在深夜的菜油燈下苦讀,時間一久,他的眼睛開始近視,父親怕他傷了身體,不是親自去房中叮囑,便叫人去催他就寢,他才很不情願地躺下。
對於郭沫若來說,學習是不分時間的,即使在假期,他也手不釋卷,天天苦讀,郭沫若視書本為珍貴的財寶,不惜時間和精力整篇整段地用毛筆抄錄下來,放在案頭隨時翻閱學習。
讀經為他的舊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讀的詩為他作詩做了準備,他讀的書為他成為一代文化巨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很多時候,我們眼中的天才,其實是他們努力了一生才發出的光。明白了這一點,便是我們進步的開始。我們不要把成功寄託於上帝的恩賜,或是所謂的運氣,倒不如把它建立在我們可以駕馭的東西上,比如勤奮,比如努力。
那年今日 | 跳脫平凡的怪異天才
那年今日 |養得深根,才能枝葉茂盛
那年今日 | 真正的「幸運」,或許戴著「苦難」的面紗
本期編輯:石玲雯
實習編輯:董業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