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東南大學熊仁根團隊、遊雨蒙課題組在分子鐵電材料領域再次取得重要研究進展。相關研究結果以「Metal-Free Three-Dimensional Perovskite Ferroelectrics(無金屬三維鈣鈦礦鐵電體)」為題於美國東部時間2018年7月13日被世界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科學)」雜誌在線發表。
常見的鈣鈦礦材料主要有兩種,無機鈣鈦礦和有機-無機雜化型鈣鈦礦。這兩類鈣鈦礦材料均帶有金屬元素,雖然金屬元素的出現賦予了鈣鈦礦材料某些功能性優勢,但也加大了其加工、製備的困難。除此以外,某些金屬元素(比如鉛)更是會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
因此,人們一直在尋找鈣鈦礦家族中的第三類——全有機鈣鈦礦材料,因為當材料中所有的金屬陽離子都被分子所代替後,材料不但會展現出某些「神奇」的性質,同時其製備加工難度也會大大降低,更加適應新時期對材料的薄膜、柔性、生物兼容等方面的要求。
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曾在2002年預言過無金屬鈣鈦礦材料的種種新奇特性。其中,明確提出了利用手性分子組裝具有手性對映體的無金屬鈣鈦礦材料。所謂的手性,是指一個物體不能與其鏡像相重合。比如我們的雙手,左手與互成鏡像的右手不重合。手性是宇宙間的普遍特徵,不光體現在生命的產生和演變過程中,甚至在基本粒子中也存在著「手性」。楊振寧先生和李政道先生1957年獲得諾貝爾獎的成果,就與手性相關。但是,十餘年過去,無金屬鈣鈦礦材料的發展一直止步不前。
東南大學的分子鐵電團隊,經過刻苦攻關,利用帶電分子集團取代無機離子,成功地製備出了一大類共計23種全有機新型鈣鈦礦材料。其中,共有17種材料顯示出了良好的鐵電性,尤其是本次發現的MDABCO-NH4I3,不但具有接近無機陶瓷鐵電體鈦酸鋇(BTO)的極化強度(Ps),其相變溫度甚至超過BTO約50攝氏度,具有極高的應用前景。同時,與無機鈣鈦礦鐵電體類似,這類新型無金屬鈣鈦礦鐵電體也具有多重極化軸,以MDABCO-NH4I3為代表,高達四重極軸帶來了多達八個可選擇的極化方向,和巨大的薄膜應用潛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團隊合成了4種材料的左手對映體、右手對映體及外消旋化合物,並分別證明了它們的鐵電性。在歷史上,像這樣左手性、右手性和無手性的化合物同時具有鐵電性的例子從未有過報導。結合全有機鈣鈦礦材料多變的結構和組分、獨特的鐵電性質以及手性對映體對於光的不同,這類材料也將在數據存儲、邏輯運算、光量子通信、光學雷達、能源轉換等應用中嶄露頭角。
這一研究成果被《科學》發表,不但將十餘年前的預言變成了現實,為鈣鈦礦這一重要的材料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員,同時也為鐵電材料的研究帶來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更是標誌著我國在分子材料領域又一次走在了世界前列。
這一論文同時也是江蘇省「分子鐵電科學與應用」重點實驗室(前身為東南大學有序物質科學研究中心)的一項重要成果。本文的第一作者葉恆雲(現單位為江西理工大學,共同第一作者)、湯淵源博士(共同第一作者)、李鵬飛博士(共同第一作者)以及合作者高繼興博士、花秀妮博士、石萍萍老師、遊雨蒙教授(共同通訊作者)、熊仁根教授(共同通訊作者)等均來自該實驗室。重點實驗室的前身為熊仁根教授2006年組建的東南大學有序物質科學研究中心,該重點實驗室也是東南大學「生物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組成部分。在熊仁根教授的帶領下,團隊以分子基鐵電材料作為主要研究方向,大量研究成果被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發表,並獲得了包括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在內的多個獎項。重點實驗室也成為了一支 「領跑」分子鐵電研究的優秀團隊。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的研究結果也是自2013年、2017年以來該團隊在國際頂尖期刊《科學》上以東南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發表的第三篇論文。
(來源:江蘇教育頻道/黃迪 仇煜 編輯/韓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