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大學團隊成功製備世界首例無金屬鈣鈦礦型鐵電體

2020-11-28 江蘇網絡廣播電視臺

  近日,東南大學熊仁根團隊、遊雨蒙課題組在分子鐵電材料領域再次取得重要研究進展。相關研究結果以「Metal-Free Three-Dimensional Perovskite Ferroelectrics(無金屬三維鈣鈦礦鐵電體)」為題於美國東部時間2018年7月13日被世界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科學)」雜誌在線發表。

  常見的鈣鈦礦材料主要有兩種,無機鈣鈦礦和有機-無機雜化型鈣鈦礦。這兩類鈣鈦礦材料均帶有金屬元素,雖然金屬元素的出現賦予了鈣鈦礦材料某些功能性優勢,但也加大了其加工、製備的困難。除此以外,某些金屬元素(比如鉛)更是會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

  因此,人們一直在尋找鈣鈦礦家族中的第三類——全有機鈣鈦礦材料,因為當材料中所有的金屬陽離子都被分子所代替後,材料不但會展現出某些「神奇」的性質,同時其製備加工難度也會大大降低,更加適應新時期對材料的薄膜、柔性、生物兼容等方面的要求。

  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曾在2002年預言過無金屬鈣鈦礦材料的種種新奇特性。其中,明確提出了利用手性分子組裝具有手性對映體的無金屬鈣鈦礦材料。所謂的手性,是指一個物體不能與其鏡像相重合。比如我們的雙手,左手與互成鏡像的右手不重合。手性是宇宙間的普遍特徵,不光體現在生命的產生和演變過程中,甚至在基本粒子中也存在著「手性」。楊振寧先生和李政道先生1957年獲得諾貝爾獎的成果,就與手性相關。但是,十餘年過去,無金屬鈣鈦礦材料的發展一直止步不前。

  東南大學的分子鐵電團隊,經過刻苦攻關,利用帶電分子集團取代無機離子,成功地製備出了一大類共計23種全有機新型鈣鈦礦材料。其中,共有17種材料顯示出了良好的鐵電性,尤其是本次發現的MDABCO-NH4I3,不但具有接近無機陶瓷鐵電體鈦酸鋇(BTO)的極化強度(Ps),其相變溫度甚至超過BTO約50攝氏度,具有極高的應用前景。同時,與無機鈣鈦礦鐵電體類似,這類新型無金屬鈣鈦礦鐵電體也具有多重極化軸,以MDABCO-NH4I3為代表,高達四重極軸帶來了多達八個可選擇的極化方向,和巨大的薄膜應用潛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團隊合成了4種材料的左手對映體、右手對映體及外消旋化合物,並分別證明了它們的鐵電性。在歷史上,像這樣左手性、右手性和無手性的化合物同時具有鐵電性的例子從未有過報導。結合全有機鈣鈦礦材料多變的結構和組分、獨特的鐵電性質以及手性對映體對於光的不同,這類材料也將在數據存儲、邏輯運算、光量子通信、光學雷達、能源轉換等應用中嶄露頭角。

  這一研究成果被《科學》發表,不但將十餘年前的預言變成了現實,為鈣鈦礦這一重要的材料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員,同時也為鐵電材料的研究帶來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更是標誌著我國在分子材料領域又一次走在了世界前列。

  這一論文同時也是江蘇省「分子鐵電科學與應用」重點實驗室(前身為東南大學有序物質科學研究中心)的一項重要成果。本文的第一作者葉恆雲(現單位為江西理工大學,共同第一作者)、湯淵源博士(共同第一作者)、李鵬飛博士(共同第一作者)以及合作者高繼興博士、花秀妮博士、石萍萍老師、遊雨蒙教授(共同通訊作者)、熊仁根教授(共同通訊作者)等均來自該實驗室。重點實驗室的前身為熊仁根教授2006年組建的東南大學有序物質科學研究中心,該重點實驗室也是東南大學「生物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組成部分。在熊仁根教授的帶領下,團隊以分子基鐵電材料作為主要研究方向,大量研究成果被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發表,並獲得了包括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在內的多個獎項。重點實驗室也成為了一支 「領跑」分子鐵電研究的優秀團隊。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的研究結果也是自2013年、2017年以來該團隊在國際頂尖期刊《科學》上以東南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發表的第三篇論文。

  (來源:江蘇教育頻道/黃迪 仇煜 編輯/韓瑜)

相關焦點

  • 東南大學科研團隊製備出無金屬鈣鈦礦型鐵電體
    ,該校熊仁根團隊、遊雨蒙課題組成功製備出無金屬鈣鈦礦型鐵電體。該項研究結果以「Metal-FreeThree-DimensionalPerovskiteFerroelectrics(無金屬三維鈣鈦礦鐵電體)」為題,於美國東部時間2018年7月13日被世界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科學)」雜誌在線發表,標誌著中國在分子材料領域又一次走在了世界前列。
  • 東南大學遊雨蒙教授團隊發現首例DABCO質子轉移型鐵電體
    近日,東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國際分子鐵電科學與應用研究院暨江蘇省「分子鐵電科學與應用」重點實驗室遊雨蒙教授團隊在分子鐵電體定向設計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團隊合成了首例質子轉移型DABCO基鐵電體。
  • 東南大學JACS:具有超大壓電電壓係數的二維層狀鈣鈦礦鐵電體
    近日,東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國際分子鐵電科學與應用研究院暨江蘇省「分子鐵電科學與應用」重點實驗室的博士生陳曉剛在化學領域頂級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國化學會志》上發表題為「Two-dimensional
  • 東南大學研究團隊首次在分子鈣鈦礦鐵電體中觀察到渦旋疇結構!
    東南大學研究團隊首次在分子鈣鈦礦鐵電體中觀察到渦旋疇結構!團隊首次在分子鐵電薄膜中發現了奇特的「渦旋-反渦旋」 (vortex-antivortex)疇結構。目前對渦旋疇結構的研究大多是基於無機鐵電材料,在分子鐵電體中還沒有報導。該文利用「氟代效應」 改性策略,成功合成了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分子鐵電體(4,4-difluoropiperidinium)2PbI4。受對稱性和邊界條件限制,該材料的薄膜中廣泛存在由8個次級疇合併而成的8重態拓撲疇結構。基於晶體結構及壓電力顯微鏡(PFM)成像分析,拓撲疇中一共存在4種極化狀態。
  • 「JACS」東南大學發現二茂鐵基鈣鈦礦壓電材料
    近日,在「東南大學十大科學與技術問題」啟動培育基金的資助下,江蘇省「分子鐵電科學與應用」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在分子壓電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首例二茂鐵基鈣鈦礦壓電材料。經過多年發展,二茂鐵基有機金屬化合物在鐵磁和鐵彈等領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然而,基於二茂鐵基陽離子的鈣鈦礦壓電材料此前仍是一片空白。
  • 東南大學科研團隊發現新型三維滷化鉛鈣鈦礦分子鐵電材料
    近日,東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國際分子鐵電科學與應用研究院暨江蘇省「分子鐵電科學與應用」重點實驗室在三維滷化鉛鈣鈦礦鐵電材料領域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A Three-Dimensional Lead Halide Perovskite-Related Ferroelectric」為題發表在化學領域頂級刊物
  • 【JACS】東南大學熊仁根教授團隊在分子鐵電科學領域獲新進展
    近日,東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熊仁根教授團隊首次提出並利用全氟取代策略成功設計合成了二維雜化鈣鈦礦鐵電體(全氟苄胺)2PbBr4。東南大學為唯一通訊單位和完成單位,化學化工學院博士生張含悅為論文第一作者。這是在「東南大學十大科學與技術問題」啟動培育基金的持續資助下,以及東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江蘇省「分子鐵電科學與應用」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所建立的「鐵電化學」學科基礎上,熊仁根教授團隊取得的又一重大階段性進展。
  • 東南大學解決分子壓電材料世紀難題
    中青在線訊(實習生 季天宇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李潤文)近日,東南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東南大學研究團隊合成首例達到無機材料壓電性能的分子材料,分子鐵電、壓電材料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研究進展,解決130年來制約分子材料壓電性的世紀難題。
  • 無機蒸氣反應沉積法原位製備鈣鈦礦型氧氮化物薄膜|南京大學李朝升教授、鄒志剛院士團隊進展
    然而,構建高效的鈣鈦礦型氧氮化物薄膜光電極難度較大,主要受制於其較為苛刻的製備條件以及合適導電襯底的缺乏。目前鈣鈦礦型氧氮化物光電極的製備主要基於電泳沉積法或顆粒轉移法將預先製得的氧氮化物顆粒轉移到導電襯底上形成顆粒組裝膜。上述方法所得的鈣鈦礦型氧氮化物光電極顆粒間及顆粒與導電襯底的電連接差,導電襯底暴露於電解液中,這些不利因素都制約了其光電化學性能的發揮。
  • 我國科學家發現目前具有最多鐵電極軸的鐵電體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21290172,91222101)等項目資助下,東南大學有序物質科學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從分子設計和晶體調控入手,發現了一例具有十二重鐵電極軸的新型分子鐵電體-高氯酸四乙基銨,並成功地在其多晶薄膜中驗證了宏觀鐵電性的存在。
  • 「智能」鈣鈦礦型催化劑開發成功
    然而在用電解水製備氫氣時,以往多使用成本高昂、儲量稀少的貴金屬催化劑。9月3日,南京工業大學對外宣傳,該校邵宗平教授和周嵬教授團隊開發了一種高活性兼具高穩定性的「智能」非貴金屬催化劑,可替代傳統的貴金屬催化劑。  該團隊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研究鈣鈦礦氧化物材料在能源轉換與存儲中的應用。
  • 南京大學鄧正濤團隊鈣鈦礦方面獲進展
    南京大學鄧正濤教授團隊製備發光效率接近100%非鉛滷化物鈣鈦礦材料並應用於高效環保的白光LED光源。
  • 我國科學家合成二維金屬滷化雙鈣鈦礦室溫鐵電體
    鐵電體作為重要的功能材料已成為凝聚態物理及固體電子學領域的重要課題之一,在信息存儲、光電探測和傳感等領域具有重要應用。近年來,有機-無機鈣鈦礦蓬勃發展,其獨特的結構兼容性和豐富的性能優勢使其在新一代多功能鐵電材料中嶄露頭角。同時,二維體系突破了容忍因子的限制,可以容納更多類型的有機配體,有利於發展新型的鐵電化合物。
  • 東南大學最新研究成果:AI在5G中的運用,三維人體重建,微能源回收...
    東南大學王雁剛團隊在三維人體重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東南大學自動化學院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學科組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複雜工程系統測量與控制」王雁剛副教授團隊在虛擬實境領域中三維虛擬人重建取得重要進展。團隊首次考慮了帶物體遮擋的三維人體重建難題,重建結果與精度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 東南大學近期科研成果掃描!
    恰逢鐵電百年誕辰,東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熊仁根教授團隊經過20多年的努力探索,從化學的角度出發,深入理解並結合居裡對稱性原理、諾埃曼原理以及朗道唯象理論,創造性地總結並提出了鐵電體的分子設計原理——「準球形理論」、「同手性原理」與「H/F取代策略」。
  • 東南大學近期科研成果掃描
    恰逢鐵電百年誕辰,東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熊仁根教授團隊經過20多年的努力探索,從化學的角度出發,深入理解並結合居裡對稱性原理、諾埃曼原理以及朗道唯象理論,創造性地總結並提出了鐵電體的分子設計原理——「準球形理論」、「同手性原理
  • 科研人員製備出大面積高效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摘要 【科研人員製備出大面積高效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記者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在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金屬基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韓禮元教授領銜團隊等不懈努力下,科研人員運用更加經濟安全的方法,製備出比蟬翼還薄數十倍的大面積鈣鈦礦薄膜,向大規模低成本太陽能發電的目標邁出了重要一步
  • 分子相互作用對金屬滷化物鈣鈦礦型太陽電池缺陷鈍化性能和壽命的...
    分子相互作用對金屬滷化物鈣鈦礦型太陽電池缺陷鈍化性能和壽命的影響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9 10:48:46 南京大學
  • 「JACS」東南大學分子鐵電科研團隊首次提出「鐵電化學」
    近期,在「東南大學十大科學與技術問題」啟動培育基金的資助下,東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國際分子鐵電科學與應用研究院暨江蘇省「分子鐵電科學與應用」重點實驗室在分子鐵電領域取得重大進展。該科研團隊嘗試從化學的角度來理解鐵電性,經過不懈努力,將鐵電體的發現從盲目的尋找轉變為靶向的化學設計,並首次提出「鐵電化學」的概念。
  • 美科學家成功利用半導體製造工藝製備出大面積柔性單晶鈣鈦礦薄膜
    由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Sheng Xu教授課題組牽頭的國際聯合研究團隊基於商業化的半導體平板印刷工藝開發出新的製備方法,成功在柔性襯底上製備出了厚度精確可控的大面積(0.25 cm2)柔性單晶鈣鈦礦薄膜,相應電池器件獲得了19%的高效率,且具備了優異的機械柔韌性和長程穩定性,表現出了良好的商業化應用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