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繞雙恆星系統的行星可能比單恆星系統更可能有生命,根據新的研究,對於可居住的行星來說,恆星靠近的雙恆星系統可能比單恆星系統更好,低質量的雙恆星可以成為最好的宿主,因為它們的綜合能量使適居帶可以比單恆星系統更遠。
在對各種雙恆星系統進行模擬後,兩位天文學家判斷和太陽質量80%大的雙恆星,如果足夠接近的話,可以擁有適居行星的條件。
新墨西哥州立大學的大學生Joni Clark與德州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Paul Mason一起合作研究,Clark表示,「很有可能,雙恆星系統比單恆星系統有更多的生命。」。
低質量恆星比太陽更普遍兩到三倍,它們龐大的數量讓他們有更大的機會來容納行星,但是它們較小的尺寸也表示它們在恆星的生命初期會有更多的紫外線輻射,並且在適居帶裡有危險的太陽風,這對於維持生命非常重要,行星必須非常接近小恆星才能夠溫暖,這帶來許多挑戰,這樣的行星更容易被潮汐鎖定,一面永久面向恆星,並受到恆星活動的衝擊。
不過,當兩顆這樣的恆星很接近時,它們的綜合能量將可讓適居帶延伸到更遠的地方並讓範圍更大,這樣減少了圍繞低質量恆星的行星所面臨的一些威脅。
不過,不是任何的雙恆星系統都可以,當低質量恆星靠近在一起時,每十天或更短時間相互環繞,適居帶的效果最佳,來自兩個如此緊密的恆星所發出的各種輻射將更加一致,而環繞它們的行星將類似環繞單一恆星的行星。
當兩顆恆星相距更遠時,行星的軌道更容易變得不穩定,因為它受到一顆恆星的引力會比另一顆恆星更強,行星將經歷的溫度變化也更大,如果間隙夠大,行星只會繞一顆恆星運行,有可能偶爾進入另一顆恆星的危險區域。
Clark和Mason模擬了許多靠近在一起的雙恆星系統,計算了恆星壽命期間軌道內行星可能存在的溫度和輻射。他們在1月的美國天文學會(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上公布了他們的結果,考慮到雲層覆蓋和恆星的通量後,他們確定最穩定的情況是雙恆星系統,質量大致相同的恆星,一對與太陽一樣重80%的恆星將會是最佳的選擇,雖然其他雙恆星系統的特殊組合也能很好地發揮作用。
Clark和Mason認為,由於低質量恆星是如此普遍,並且因為星系中大多數的系統都是雙恆星,因此找到低質量雙恆星系統的可能性很高,但他們表示他們沒有計算過確切的數字,但Mason表示,這樣的系統「不會不常見」,可能會像類太陽恆星一樣多。
加州理工學院的天文學家Stephen Kane表示,「我可以想像,一個0.8太陽質量的雙恆星,間隔小於天文單位的十分之一[從地球到太陽的距離],可在適居帶內有許多穩定軌道的可能性。」
阿良:確實如此,相當多的案例中,外星人提及它們來自雙星系統。
著名的澤塔人,來自雙星系統。宇莫人也是雙星系統。StanRomanek遇到的負鼠臉外星人也是雙星系統。參宿四的大鼻子灰人也是雙星系統。
雙星系統,植物的照明時間更長。而且有複雜的軌道,有利於文明早期發展出複雜的數學。
雙星系統還有一個極大好處,從它們遠古開始,哲學認知體系中,不會形成二元論。對宇宙認知更容易形成宏觀結構論。而非二元體系。
譬如地球人類,因為天空,一個太陽,一個月亮,一陰一陽,很容易形成二元宇宙觀。非黑即白。
實際上一元為體,二元為用(表現)。二元只是一元在不同側面的體現。例如一個魚缸,正面看見的是魚身體,側面看見的是魚尾巴,本質它們都是一條魚,一元的不同側面表象,結構的一部分。
而地球人類無論諾斯替主義(包括後世的拜火教、摩尼教、明教)的二元論,還是中國傳統陰陽觀都造成了惡劣的後果。
(中國傳統陰陽觀和《易》、《道德經》這些中國傳統根源沒有關係,是孔子在注十翼,和周敦頤演化先天太極圖的時候的錯誤理解。老子就是明確反二元的。有機會,需要開一篇文章專門講講。)
比如說宇莫人的哲學觀,並不是二元的。對、錯,還包括:既對也錯,既不對也不錯。這種四維哲學觀,對宇宙理解更為客觀,準確。
戴維·玻姆(David Joseph Bohm)認為宇宙存在隱藏的整體秩序。而阿姆斯特丹大學的埃裡克·韋爾蘭德提出的全新理論,正在不斷得到證實。他認為引力不是一種基本力,而是一種宏觀力,來源於熵力,本質上與彈力、壓強等相同。同時質量和慣性也是宏觀現象。所有的力都是一種宏觀結構力。
二元論認為,我可以通過陰陽的組合,轉換去實現能量調配,徵服世界。這就無視了整體的隱藏秩序和宏觀結構力了。
二元只是一元的投射,是影子,調換二元,所謂矛盾轉換,根本無法扭轉結構力,只是追逐夢幻泡影,一種自我遊戲。
北宋大儒張載,認為世界「本源」是「氣」,而非「理」。通過「氣」概念,構建起了一個獨特的「一元論」哲學體系。氣聚則成萬物,氣散則歸於太虛。得出「萬物本是同一」的結論。他在《正蒙·幹稱篇》中把天地、宇宙視為一個大家庭,人應該親近同類和萬物,他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萬物一體,儒家難得的一元論者。
而且人類的二元論,形成很悲催的先天基因,在矩陣的放大下,束縛對客觀的認知,並不斷鎖死在人為的衝突和永久的情感創傷中。這個信念體系必須破除,人類才能進步。
一起探索宇宙奧秘,了解和研究UFO與外星人,及其他未解之謎。請關注我們的公眾號!UFO與外星人依然是世紀之謎。所有資訊僅作學習、研究、參考、娛樂使用。請勿沉迷。歡迎留言,反饋,說出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