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起自動駕駛,想必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特斯拉的AutoPilot。一直以來,特斯拉都以AP強大的輔助駕駛為賣點,也給我們留下了特斯拉就是這個領域領跑者的印象,然而專業調研機構並不這麼認為。
美國研究公司Navigant Research發布的《2020年自動駕駛競爭力排行榜》顯示,被消費者捧上天的特斯拉竟然位於最低的位置,反倒是福特、通用兩大傳統車企和百度、谷歌Waymo兩家科技公司處於第一梯隊。
事實上,特斯拉之所以讓我們誤以為更先進,只是它敢於激進地推送新功能罷了,這種冒進的策略其實讓自動駕駛系統喪失了穩定、安全的保證,國內外那些AP失控、幽靈剎車的例子這裡不用多說了吧。
所以,論自動駕駛的技術實力,還得看傳統車企和科技巨頭。不久前,長城集團發布了咖啡智駕「331戰略」,並且由WEY品牌率先搭載。所謂「331戰略」,即「用時3年實現用戶規模第一,用戶體驗第一,場景覆蓋第一的3個第一。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雄心勃勃的藍圖背後還有高通、華為等科技巨擘的支持。
充分硬體冗餘 打造堅實的安全保證
雖然很多品牌都在提自動駕駛的概念,但落到實車層面的很少,WEY品牌的咖啡智駕系統是為數不多能夠實現L3級自動駕駛的。相比現有的駕駛輔助,咖啡智駕在功能層面提升了一個維度。
首先是自動變道功能。咖啡智駕能夠識別前車的速度,並且結合限速標示、車道線、後方車輛等情況,實現自動變道功能。也就是說,全程無需駕駛者的介入,車輛能自己完成超車動作。
其次是自動避讓功能。在跑高速的時候,經常能碰到道路維護的狀況,路政部門會用樁桶封住一條或多條車道。而且,樁桶各式各樣,擺放方式更是五花八門,現在的駕駛輔助系統難以精準識別,但咖啡智駕不僅能夠清晰的識別,同時還可以精確的避讓。
另外一種情況,一些超寬的和駕駛的不規矩的車輛,會侵佔我們的行車道,這時候咖啡智駕依舊能夠識別,根據周圍的路況,或避讓或減速。
這還沒完,咖啡智駕還可以自動切換道路。車輛可以根據導航信息,自動上下匝道、變換道路,並且還會識別路標合理控制車速。
當然,現在有一些車已經可以實現這些功能中的一部分,像特斯拉已經可以自動變道、識別樁桶,但穩定性並不保證,曾經就有識別錯樁桶撞上施工車輛的案例。人類研究自動駕駛的出發點是為了讓駕駛變得更安全,而不是為了和朋友吹噓我的車有多酷、有多少功能,保證自己和乘客平安到達終點才是自動駕駛的基礎。
為了保證安全,WEY花費了更多心思,從底層的架構、電源,到制動、轉向都做了很大的冗餘設計。
就拿制動系統舉例,WEY採用了ESP和IBOOSTER兩套獨立的電子制動控制單元,全時備份。單一硬體失效後,依然能提供最大-10m/s2的制動能力來維持制動控制的穩定性。同時,整個自動駕駛控系統配備了雙控制器方案,兩套控制器全時運轉、互相監督、互為備份。當其中一個發生故障時,另一個控制器僅需20ms就可以迅速接管車輛,維持平穩的行駛狀態。
再比如咖啡智駕未來將升級至高通Snapdragon Ride平臺,該計算平臺同樣搭載兩個標準大算力平臺,算力達到700+TOPS,為高級別自動駕駛提供充足的硬體基礎。
一直以來,打造頂級安全的產品一直都是WEY最為重視,也是WEY立足於市場的要素。在代表智能的自動駕駛系統上,WEY還是首先立足於安全和可靠。以計算平臺為例,雙晶片互為冗餘自然能夠提升安全性和可靠性,但對於廠家來說並不友好,當前高算力晶片的價格居高不下,多一個晶片作為「備胎」,意味著更多的成本,並且這可能是永遠用不到的「沉沒」成本,但WEY並沒有為了成本就放棄自己一直以來所堅持的安全。
總之WEY的智能駕駛系統不僅在功能性上達到L3級別的自動駕駛水準,還做到了充分的安全保證,這一系統將搭載於WEY品牌的全新旗艦車型上。
與特斯拉不同的路線
也許有人會好奇,為什麼同樣的功能特斯拉會出錯,而WEY就能夠做的更好呢?這就要從技術路線上說起,目前,自動駕駛可分為兩大類:低精度探測和高精度探測。
低精度探測是我們最為熟悉的,因為現在能接觸到的駕駛輔助系統,幾乎都走的是這條技術路線。它的基礎是,毫米波雷達、超聲波雷達、攝像頭以及背後的數據處理系統。硬體層面,各大廠商都大同小異,差別主要來自於軟體,也就是數據處理系統。但是即便運算速度再快,處理能力再高,硬體還是制約了它們的發展,因為這些雷達和攝像頭並不能做到100%的識別率。
就拿之前特斯拉出過的事故來說,在一些特定條件下,它的攝像頭會把顏色接近藍天的廂式貨車誤判成天空,從而導致事故,這之前在美國發生過。後來國內還有不少特斯拉「幽靈剎車」的事件,道理也一樣,有可能是攝像頭誤判地面的陰影是障礙物。即使背後的軟體一直在優化,但硬體的感知能力是有上限的。如若想實現更高階的自動駕駛,只能期待圖像處理有質的飛躍,不過短時間內怕是很難實現。
而WEY品牌的智能駕駛採用的是高精度探測路線,它的區別在於多了一套雷射雷達,這個設備大家可能比較陌生,確實它的應用範圍很窄,只有在某些專業領域才會被用到。
不過,原理是比較簡單的,發射一束雷射,遇到物體它會反射回來,然後利用速度乘以時間,就可以計算出來距離了。當然僅僅一束雷射是沒有用的,但如果每次發射上百束光,同時每秒發射上百次,合算下來就是每秒上萬次的掃描。而且是360度旋轉掃描,那麼就能還原出半徑150米、從地面到空中20米,這樣一個半球體內所有物體的細節。
並且精度非常的高,誤差能控制在2釐米的範圍內,甚至連前方卡車上掉落的石子都能夠識別。這種精度和範圍是毫米波雷達、超聲波雷達難以企及的。
但代價依舊是極高的成本。有業界人士認為,特斯拉之所以極為排斥高精度的雷射雷達,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歸咎於雷射雷達高昂的成本。但WEY並不一樣,WEY似乎並不在乎投入多少成本,為用戶提供先進、安全可靠兼得的產品,是WEY的第一訴求。
有了高精度探測的雷射雷達,WEY品牌的智能駕駛會有更大的拓展空間,即使未來進化到L4、L5級別的自動駕駛,要改變主要還是軟體層面了。而說到自動駕駛背後的軟體和運算邏輯,這似乎並非傳統車企的強項,但是WEY品牌深度與高通、華為進行合作,他們是更專業的,所以軟體也不用過於擔心。
深厚的技術儲備是基石
縱觀整個自動駕駛領域,最有發展前景的無疑是高精度探測加上高運算能力,這方面走在前面的傳統車企似乎只有WEY品牌,其餘的通用、福特等雖然也有走這條技術路線,但步伐還是慢了一些。
當然,WEY品牌在自動駕駛領域後來居上並不是偶然,因為他們早就有了深厚的技術積累和儲備。
記得在3年前,我就曾經試駕過一款WEY品牌的試裝車,當時在試駕場地內它已經能夠實現自動駕駛功能了,類似自動變道,根據預設路線掉頭,在岔路口選擇正確的道路等。在那個時候,無論是宣傳還是量產車,這樣強大的自動駕駛系統都很少見,而WEY品牌早已在當時進行前瞻布局和推動量產了。
另外類似自動泊車、L2級駕駛輔助、開門時後方的盲區監視系統,WEY也是市面上最早搭載的車型之一。2017年推出的首款車型VV7就已經搭載L2級輔助駕駛系統,率先為崇尚科技的年輕消費者帶來了最前沿的科技體驗。
從品牌誕生之日起,WEY就將安全作為品牌的核心競爭力,2019年,WEY推出「Collie牧羊犬全維智能安全系統」,在業內率先推出了生命體徵監測、電子圍欄、隱私信息保護等安全科技。而今天的咖啡智駕是WEY安全理念的廣度和高度再次延伸,提供了更多的功能、更強大的安全性。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長城集團在發布咖啡智能時,提出了智能駕駛+智能座艙「雙智融合」的研發理念,而在現在,這理念新增了「智能服務」理念,升級為「三智融合」。
從研發理念的變化,可以看到WEY對市場變化的快速響應。過去,汽車是車企定義的,而在軟體定義汽車的時代,用戶的需求決定軟硬體系統的設定,用戶的喜好決定一個品牌的營銷風格,用戶的反饋決定服務體系的提升。因此,只有貼近用戶需求才能打造出用戶喜歡的汽車,以用戶為中心的研發理念就是WEY對這一趨勢的敏銳洞察。
更重要的是,伴隨著網際網路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中國用戶,他們對於智能、互聯以及高技術含量的產品有著極高的訴求,部分車企為了滿足用戶的需求,僅重視用智能、互聯給用戶帶來新鮮感,而忽略了汽車產品所需要的本質——安全和可靠。
而作為中國豪華SUV領導者的WEY,在深刻洞悉消費者訴求的同時,並沒有忽視一輛車所應有的本質,也沒有忘記「智能安全」的核心價值追求。在深厚的技術積澱支持下,咖啡智駕為用戶帶來的是兼顧智能和可靠的使用體驗,這種智能安全也是WEY品牌豪華調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位主機廠管理人士曾在一次採訪時告訴我:「中國擁有全球最強的移動網際網路企業,他們讓中國的軟體開發能力達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平,未來的智能汽車、自動駕駛領域,中國車企一定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從咖啡智駕來看,這句話確實得到了驗證,無論是軟體還是硬體,咖啡智駕都處於領軍位置。在即將亮相的WEY旗艦車型上,我們就會與這一領先科技正式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