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同樣,大多數交通事故不是單一原因引起的,更多是由於一系列不嚴重的故障或失誤環環相扣,最終導致不可收拾的後果,而導致駕駛員失誤的罪魁禍首是那些設計BUG(小缺陷)。可別小看這些BUG,表面上看,它們人畜無害,但實際使用,總會存在這樣那樣的不便,進而影響安全。
一、粗大的A柱
為保證造型的動感時髦,現在汽車的A柱是一個比一個傾斜。傾斜不是問題,但傾斜的同時又要保證車身剛性和安全性,就不得不對A柱進行加固,最常見的兩種加固方法,一是加大加粗,二是雙A柱。不管是哪一種,盲區都大得嚇人。毫不誇張地說,某些車的盲區大到可以「吞」下一個人或一輛摩託車。
應對:變換車道和轉彎時,降低車速,多看幾眼,確保沒有物體藏在盲區裡。
二、全部淺色的內飾
淺色內飾是中國人最喜歡的內飾風格,優點是能提升尊貴感,最大程度掩蓋做工和用料的瑕疵。在國內銷售的車型,大都提供淺內飾,但並非全部淺色,而是「黑+白」,黑色的中控臺加淺色的坐椅。有些車型為將尊貴感提升到極致,車內全部用上淺色調,甚至中控臺也是,這種設計的BUG非常明顯,容易反光,加大駕駛員眼睛負擔,長時間行駛,容易勞累。
應對:不要選這樣的內飾,眼睛是汽車駕駛最重要的器官,任何增加它負擔的設計BUG都不能有。
三、細小的中控按鈕
現代汽車配置越來越多,每個配置大都有單獨的控制按鈕,這使得中控面板的按鈕逐年增多,但另外一方面,中控臺面積卻不能擴大,只能將各個部件按鈕儘可能地縮小。縮小的按鈕會給日常使用帶來許多安全隱患,最常見的是,行駛過程中,駕駛員低頭去找按鈕。
應對:不要買什麼配置都有的車。停車時,才去操控GPS、行車電腦等較為複雜的配置。
四、沒帶一鍵式功能的電動車窗
嚴格上說,沒帶一鍵式功能的電動車窗不算設計BUG,早先車子都是手動車窗。不過,一鍵式功能確實有用,進出收費站時,即便是老司機,在短時間內,流暢完成停車、開窗、找卡、給錢、拿票、關窗、起步等一系列動作,也不容易做到。有一鍵式功能,在開關車窗上會快捷許多。
應對:儘可能選帶此功能的車型,不要求四個車窗都有,但至少駕駛座車窗要有。
五、中置儀表臺
將儀錶盤中置的車型並不少,該布置除提升駕駛座視野之外,還能降低研發成本,BUG是駕駛者看車速需轉頭。雖然沒有明顯證據證明,這一BUG降低了安全係數,但近些年來採用該布置的車型越來越少,從中便可看出設計師的擔心。
應對:選擇儀表臺不是中置的車輛。
六、事後加長
中國消費者最看重後排空間,車企為滿足這一需求,紛紛拉長軸距,加長車身,但多數為事後加長,即來到中國以後,再拉長軸距,並非研發之初加長。它的BUG是,車身比例失調,且影響到車身剛性。
應對:買不加長或研發之初便加長的車。
七、細小的後視鏡
設計師為提高車輛的風阻係數,大幅縮小後視鏡的面積,這使得駕駛者使用過程中,可視範圍大幅降低,直接導致:需連續變線時,看不到隔壁兩條車道的所有車輛;停車時,難以看清停車位置。
應對:一,將後視鏡調節至最合適的位置;二,必要時,轉身或探出頭去看。
八、消失的防撞梁和側防護板
防撞梁和側防護板都是被包裹在車皮之下,通常看不到。也正是因為買家看不到,不少車企便偷工減料,降低它們的剛性,甚至取消。這類車的BUG在於,即便小刮小撞,車輛也會很受傷。
應對:購車時要先問清楚,如允許,到維修大廳裡看看被拆開的維修車輛有無這些配置。
九、有毒的氣體
這個BUG被無數次提及,但又無數次被人遺忘。使用低碳環保無毒的材料是理所當然,但出於成本控制的考慮,許多車企又不得不放棄。要求車內沒有任何氣味,所有材料均經過環保認證並不現實;但不能一點要求也沒有,再不濟,也要過鼻子這關。
應對:購車時,多用鼻子去聞;如果已買了車,則儘可能多開窗。
十、緊湊的發動機艙
不少小車為擴大乘坐空間,將發動機艙和行李廂儘可能地縮小。行李廂小不是問題,發動機艙小就存在安全隱患。發生正面碰撞時,發動機艙受擠壓,裡面放置密密麻麻的部件會直接衝擊前排乘客的膝蓋和軀幹。行李廂空間可以省,但發動機艙和駕駛艙間的緩衝區不能省。
應對:看該車碰撞成績是否過關,尤其是膝蓋保護的得分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