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報記者 藍嵐 柯娟 胡挺 施斌
攝影記者 程啟凌
核心
提示
捲尺玩貓膩
市面上有售
市民代女士在小區外面找了個師傅封陽臺,同樣的戶型,同樣的單價,卻比樓下鄰居的封陽臺費用多出近1200元錢。原來,這個師傅使用了「非標尺」———利用這樣的捲尺1米能量出1.1米來。
市面上有售
在五塊石五金批發市場,成都商報記者走訪10家商鋪,除2家明確表示有售非標捲尺並且有少量現貨外,另有3家商鋪均表示可幫助聯繫貨源;此外5家商鋪老闆均表示沒有非標捲尺銷售。
本來只有7兩,卻稱出1斤來,成都話俗稱「燒秤」。讓人意外的,這種「燒秤」行為竟也蔓延到家裝行業測量面積時所使用的標尺中,就像電影《瘋狂的石頭》中,大盜麥克準備利用繩子從天而降偷竊寶物,原本算好尺寸購買一條繩子,豈料當寶物就近在咫尺時,繩子卻短了一截,他大罵:「奸商!」
近日,市民代女士在房屋裝修時,就遭遇了這樣的「燒尺」:安裝陽臺塑鋼窗戶時,實際面積為22.29平方米、被「燒尺」後成了26.44平方米,她險些為此多付1200元。
據業內人士爆料,代女士家的裝修工人「燒尺」所用的是業內俗稱的「非標尺」———利用這樣的捲尺1米能量出1.1米來。昨日,成都商報記者在五塊石五金批發市場暗訪發現,這樣的「非標尺」確有存在,並且價格高達七八十元;之所以價格要比正規刻度的捲尺價格高出十餘倍,是因為這在寸土寸金的家裝建材上,非標尺每一米所多出的0.1米,都可為不良商家帶來一筆不菲「利潤」……
市民遭遇22平方米的陽臺 咋多量出4平方米
昨日上午,市民代女士打進成都商報的熱線,講述了自己在裝修房屋時遇到的怪事———同樣大小的陽臺用不同的捲尺量,面積就會多出4平方米左右。
代女士稱,去年10月交房後,她就開始著手準備裝修房子。她沒有選擇裝修公司,而是自己請裝修隊。前幾天,房子裝修得差不多了,她就在小區外面找了一個封陽臺的師傅,到家中測量陽臺面積,雙方談妥以280元一平方米的價格結算。
「當時封陽臺的時候,我和那個師傅一起去的,我看著他拉捲尺量的,整個過程都沒有問題。量了長寬高后算出陽臺應封的面積是26.44平,按照280元/平方米的價格,算下來要花7400元。」代女士說,她當時覺得沒問題,準備第二天給訂金,讓師傅來施工。
剛好當天樓下相同戶型的鄰居也在裝修,代女士多了一個心眼,她下樓問鄰居封陽臺花了多少錢,對方的回答讓他驚訝。「鄰居說,他也封成280元一平方米,但是他的總價只花了6200元左右。我們的戶型相同,陽臺都是一樣的,封陽臺單價也一樣,怎麼總價會相差這麼多?」
感到蹊蹺的代女士重新借了把捲尺親自量了一遍陽臺的面積,這一量,讓她暗暗吃驚:她的陽臺應封面積居然是22.29平方米,比之前那位裝修師傅量的少了4個多平方米。「多量了4個多平方米,280元/平方米,光封陽臺就要多給近1200元錢。」代女士一算帳,利潤驚人。
代女士說,隨後找來這位裝修工對質的過程中,對方拿出自己的捲尺反覆測量的結果,就是要比她測量的多。弄得雲裡霧裡的她,最終還是終止了安裝。百思不得其解,最後撥打了商報熱線求助。
當著自己面量的尺寸,師傅怎麼造的假?昨日,成都商報記者在核實了代女士的遭遇後,帶著她的疑惑通過多渠道打聽,最終在一位資深的業內人士那裡得到了答案:家裝工人使用了「非標尺」,即利用這樣的捲尺,能把1米能量出1.1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