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國人口日」。2019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包括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人,不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以及海外華僑人數)140005萬人 ,相較2018年末,增加467萬人。
2019年末總人口狀況
「總人口」是一個國家最基本的社會指標,對於了解國情國力,制定人口計劃和經濟社會發展計劃,進行人口科學研究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國人口數據的統計調查主要有三種方式:全國人口普查、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以及全國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
全國人口普查如何開展?非普查年份的人口數據如何得來?除了「總人口」,還有哪些重要的人口指標?接下來我們將就這些問題逐一進行解答。
為什麼把6月11日設為中國人口日?
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達到50億。為此,聯合國在1990年根據開發計劃署理事會第36屆會議的建議,決定從當年起,將每年7月11日確定為「世界人口日」,以喚起人們對人口問題的高度關注。我國也把「世界人口日」前一個月的6月11日,確定為「中國人口日」。
全國人口普查怎麼開展?
全國人口普查是指在國家統一規定的時間內,按照統一的方法、統一的項目、統一的普查表和統一的標準時點,對全國人口普遍地、逐戶逐人地進行的一次性調查登記。
全國人口普查工作按照全國統一領導、部門分工協作、地方分級負責、各方共同參與的原則組織實施。在人口普查工作期間,各級人民政府設立由統計機構和有關部門組成的人口普查機構,負責人口普查的組織實施工作。
1994年,我國正式確立了國家周期性普查制度,其中人口普查每10年進行一次,尾數逢「0」的年份為普查年份,普查數據在《中國人口普查資料》上發布。截至目前,我國已經分別於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開展了六次人口普查。2019年11月,國務院印發了《關於開展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通知》,決定於2020年開展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非普查年份的人口數據如何得來?
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又稱為人口小普查,通常在尾數逢「5」的年份——也就是兩次人口普查中間年份進行。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會採取分層、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樣方法,樣本量為全國人口的1%左右,最終抽樣單位為調查小區,標準時點在調查小區範圍內的人口都是調查登記的對象。
全國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樣本量約佔總人口的1‰,除普查年份和1%人口調查抽樣年份外,每年進行一次。
上圖2015年為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樣本數據,其他年份為1‰全國人口變動調查樣本數據
除了「總人口」,還有哪些重要的人口指標?
其他重要的人口指標還有:常住人口、戶籍人口、現有人口和流動人口。
常住人口為國際上進行人口普查和人口調查時常用的統計口徑,目前我國人口普查和人口調查均按常住人口進行統計和匯總。判斷常住人口的時間標準為半年,空間標準為鄉、鎮、街道。常住人口是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評估國民經濟生產能力,評價居民福利水平等的重要基礎數據,適用範圍廣泛。如財政支出、城市建設、住宅建設、公共設施的配置、教育投資、醫療投資和公用事業投資等都需要根據常住人口的規模進行規劃。
戶籍人口指不管是否外出和外出時間長短,只要在某地公安戶籍管理部門登記了常住戶口,則為該地區的戶籍人口。戶籍人口數據由公安部門統計。
現有人口既包括長期居住的人口,也包含短期居住、停留的人口,其人口指標的適用範圍主要是消費、衛生、治安等領域的工作,如水電煤的供應,餐飲及食品供應,菜籃子工程建設,交通、醫療、商業、旅遊等服務設施的建設和布局等。
流動人口一般指人戶分離人口中扣除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人戶分離人口指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及以上的人口。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城鄉之間、城市與城市之間人口流動的規模不斷擴大,流動人口大量增加,這一指標的重要性也日益提高。
柱狀圖及數據來源於國家統計局「國家數據」網站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作者: 魯聃玉文 [責任編輯: 蘆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