鰻鱺目(Anguilliformes)500餘種硬骨魚類的統稱。包括普通的淡水鰻鱺和海鱔,體長甚至呈蠕蟲形。
鰻鱺類產量豐富,食用價值很大。鰻類生活在大洋裡,可能都要經過長期的葉狀幼體期,再進行變態到成魚形的幼鰻期。下面詳細講解一下淡水鰻鱺。
一、釣點選擇
鰻魚一嗜葷腥,二好穴居。江河鰻魚主要以螺螄、小魚、蝦為食,這些東西在橋墩、沉船、修船廠與廢棄的渡口或久泊的船下和巖石密集處最為豐富。仔細觀察一下,橋墩、久泊的船底等處螺密集,許多小魚、蝦流連其間吃其中的微生物,無疑是鰻魚的富足「糧倉」。同時,橋墩附近、久泊船下石頭堆集處,洞眾多,特別是那沉船船艙,四周「銅牆鐵壁」,當中間隔互通,「天然」屏障非常理想,更是魚兒安居的好去處。這些地方鰻魚食物充裕,住的安逸,還便於防禦天敵,故是它們的藏身之所。
二、垂釣時間
鰻魚夏天與秋天攝食較勤,鉤獲容易,尤其在夜間,常能鉤到大個的。如在白天垂釣,需躲避強光,在船下、橋墩等較陰暗處下鉤。需要說明的是,夜裡鰻魚是出窩覓食,多往岸邊,因而、夜釣、餌料宜投淺些的水域。
三、釣鰻魚的技巧
鰻魚吞餌時,動作快而多疑,但從不把浮標捧得過高或拖了就跑。它捧起浮子約五六釐米高,抖了抖,待你剛要拎鉤時,它又會把釣餌丟下。因為它生性多疑,感覺到餌鉤好似骨經在喉,不便吞食,於是馬上就吐了出來。但它又捨不得丟下這「美味」。因此,上述過程能重複二四次。
根據鰻魚這種吃鉤規律,提鉤應當機立斷,趁它捧起浮子還沒把鉤丟下的一剎那,馬上就把釣竿往上一提,鰻魚的嘴就被鉤住了。
鰻魚一旦被鉤住,掙扎時不是在水中橫衝直撞,而是用尾部,立即纏絞住附近的水草束或其他水生植物,並用身體一圈一圈地纏住水草。碰到這種情況,千萬不要放鬆鉤線,一定要緊緊地拽住它,待它堅持二一兩分鐘以後,勁頭兒就會鬆弛下來。這時,乘它不備,突然提竿,一下子就可將它提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