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衛報》7月13日報導,近日,紐西蘭科技一家公司通過與美國好萊塢電影頂級動物動畫製作師合作,研製出了一款機器海豚。這批機器豚1:1複製了真實海豚的外形與生物特性,幾乎看不出是仿製的機器海豚。
因為研發成本高,這批機器海豚的售價也高達每隻4000萬紐西蘭元(約合人民幣1.8億元)。目前已有中國公司準備購買,近期可能就會登陸中國。
世界各地的海域都有海豚分布,為何還要花大力氣開發機器海豚?
進行研發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的初心是希望為所有喜愛海豚、愛看它們表演的人們提供一種新的選擇——即不必再從海中「請」海豚們來,一批「人工製造」的新海豚就能坐鎮。
現在,因為環境問題和海洋生物方面的原因,世界各地的海洋公園都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許多公園不得不放棄開展以真鯨和海豚為主題的展覽。
「十多年來,海洋公園的整體營銷額都呈下降趨勢,出於保護生物,和餵養海洋動物成本高的考慮,大部分海底公園都縮減了生活展覽和表演,但是公眾仍然非常期盼那些活動和見到更多海洋動物們。」來自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研發者之一羅傑·霍爾茲伯格說。
▲機器海豚
羅傑·霍爾茲伯格是迪士尼影業的前創意總監,在團隊中負責製作1:1還原真實海豚的機器設計。和他一起搭檔完成設計構造的還有沃爾特·孔蒂、福瑞·威利、弗萊珀等好萊塢電影的專業動畫設計師。
「我們認為是時候重新思考一下行業的未來發展了,機器海豚的應用不僅更人性化,也可以帶來更多利潤。」霍爾茲伯格表示。
這批機器海豚由人遙控控制,不僅在外型上能「以假亂真」,而且能回答問題、做海洋表演,觀眾還能近距離接觸它們,不會造成傷害。
因為開發成本高昂,這批機器豚的售價也不便宜。每隻機器海豚的價格約為4000萬紐西蘭元(約合人民幣1.8億元)。但是從長遠上看,購買機器豚比飼養一隻真海豚要便宜得多。
負責主體研發工作的紐西蘭科技公司「先鋒創新」的業務開發員李旺(音譯)表示,機器豚的購置成本確實比普通海豚高出四倍,但它們的使用壽命更長。
「我們得讓客戶們明白,這是一項有發展潛力的投資,比飼養真海豚的回報都高。」他說。
「機器豚不需要像真海豚一樣高質量要求的生活環境,更何況一隻被圈養的寬吻海豚平均壽命不到20年,在野外也只有30至50年。」
機器豚面市後將在哪「初亮相」,是不少人關注的問題。對此,李旺透露,目前已有一家大型中國公司表達了購置意向,並正在建立至少30個用來投放這批機器海豚的水族館。
據透露,這家公司是中國的一家大型家居用品零售集團。該公司副總裁表示,他們資助過該批機器海豚的研發首階段工作,並正在考慮在中國建立一個實驗室,以推廣本地的機器豚開發業務。
他也透露,將在公司新建設的水族館中投入使用這批機器海豚,並希望成為該產品的分銷商。
如果不出意外,中國或將在近期迎來這批機器豚,但在紐西蘭本國,機器豚卻並不怎麼受到企業家們的青睞。
研發團隊人員梅拉妮·蘭格洛茨認為,因為在現實生活裡感到不滿足,才有人萌生研發機器生物的想法。雖然公司有不少水族館客戶,但一些公司並不願接受人工製作的海洋生物。
▲機器海豚
「我想有了白鯨,海豚和鯊魚這些大型動物的中國水族館,和同行比起來更有競爭力。」梅拉妮·蘭格洛茨說,「但是在紐西蘭,有越多越多關於人造動物的爭議,最後我們不得不採用3D動畫和數位技術來完成展覽。」
蘭格洛茨介紹,一隻成年海豚的體重約270公斤,這是機器豚無法復刻的,但在產品的展覽測評現場,沒有觀眾能準確判斷出現的海豚是不是真的。
業務員李旺則認為,其實觀眾並不會介意海豚的真假:「作為一個紐西蘭人,對我來說大自然的才是最真實的,但是現在的年輕一代,他們更多喜愛網絡中的虛擬時間,所以有時我們真得問問自己,什麼是真,什麼是假。」
同時,也有動物保護者們對人造動物技術表示了支持。英國動物權益保護協會負責人艾麗莎·艾倫公開表示,她希望未來機器海豚能完全取代海洋館中的真實海豚。
在艾倫看來,生活在海洋的海豚們每天可以和族群一起自由地暢遊,但海洋館中的海豚,卻只能被困在充滿化學配料的水池,被迫和陌生人互動,「到了2020年,尖端技術使我們能夠在保護自然的前提下,去接觸了解自然萬物。」
(安蘭,審校:申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