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東西都由機械化代替了,這些偉大的發明給我們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那麼關於三國時期偉大發明家,你又知道有哪些呢?快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說到發明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諸葛亮吧,他發明了木牛流馬,用來運送物資,那麼就來說說他的另一項發明。
饅頭---諸葛亮
說到饅頭已成為我們一日三餐的主食了,它最早叫蠻頭,諸葛亮用饅頭二字代替,為推動雲南地區的進程做出了傑出的貢獻,諸葛亮的南徵,在使得他自己反思自己對待生命的態度的同時,也使得野蠻的南中人開始重新認識生命的價值。不過這都不算重點。重點是在三國時期,饅頭就已經成為人們主要食物之一,家喻戶曉,即使這種饅頭現在可能更名成包子。
割圓術---劉徽
說到圓周率,大家想到的肯定是祖衝之,其實身在是曹魏的劉徽對數學方面的知識做出了重大貢獻。祖衝之能得出圓周率,便是用了劉徽發明的割圓術,更有耐性地算多了幾位。而劉徽曾針對圓面積以及多邊形面積的關係提出:"割之彌細,所失彌少,割之又割,以至不可割,則與圓周合體,而無所失矣。"這是在數學史上劃時代的極限思想的體現。中國數學發展至今,劉徽算得上數學界的一大功臣為後來的數學奠定了基礎,他還曾提出正負數的定義。
七言詩---曹丕
中國古典文學中,詩歌是影響力最大、名作最多的領域,而中國古典詩歌之中,佳作最集中的,便是在七言詩。但是七言詩的成熟是有一個很漫長的過程的,漢代有一些詩歌已經有七言詩的雛形,但都不能算正式的七言詩。而在這個過程中,最具標誌性的就是《燕歌行》,這首詩被認為是"七言詩之祖",是曹丕所書,後來李白杜甫等人,都只是曹丕的繼承者而已。
三曹之中,說到文學創作,大家往往想起曹操和曹植那些膾炙人口的名句,卻忽視了曹丕。事實上,曹丕沒有曹植這般文採,但是他對中國的文學開創做出了巨大貢獻,卻是操、植沒法比的。曹操、曹植只是將原有的詩詞加以改動提高了一個層次,但他們對於後世而言,更多是文壇的偶像,而曹丕則為後代無數的文人奠定了一個基礎,誰的貢獻大,一目了然。
楷書---鍾繇
說到中國的文字那時博大精深,漢字是華夏文明的載體,它比起世上大多數文字都要複雜,因此,書法,對於漢字來說極其重要書法不僅是一種書寫藝術,還是一種規範的系統。在三國時期漢字經歷了一次很大的改革,這就是楷書的出現。楷書這一字體被確立後,千百年來一直是手寫體漢字的標準。每一個中國人剛開始學認字、寫字時,學的都是楷書。
而這種字體的創始人,一般都認為就是鍾會的父親鍾繇,鍾繇是三國時期最傑出的書法家。他所寫的楷體字,還有著少許隸書的遺存,可見他作為隸書演變到楷書的過渡階段的標誌性人物的地位是可以被證實的。後世的很多大書法家,如王羲之,便是他的繼承者。因此,中國人歷來給鍾繇的歷史地位是:楷書鼻祖。
製圖六體(地圖)---裴秀
說到地圖大家都不陌生吧,在三國這個兵荒馬亂、戰火連連的年代,一份精確的地圖對作戰是十分有幫助的。可是亂世很難讓人靜靜坐下做這個費心思的細緻研究。不過在三國後期,卻有一個人做到了,而且他的貢獻,直接讓中國的地圖製作走上了理性、科學的道路。他就是魏-晉時期的地圖學家裴秀,人稱"中國地圖學之父"。
裴秀在晉代初年製作的《禹貢地域圖》是中國有記載的第一部地圖集,已經丟失了。但是讓人值得高興的是"製圖六體"卻完整的保留了下來,正因為這個序言,使得裴秀成為地圖學的祖師爺。裴秀的地圖學在歷史的長河裡經歷了一千多年,直到後來西方國家做出了地圖投影方法在明末傳入中國,中國的製圖學才再一次革新。
麻醉術---華佗
外科手術是全世界都存在的治療方式,中國也不例外。但是手術很重要的一個過程是麻醉,這個過程直接影響著手術的成敗。而麻醉中風險更大的一般來說是全身麻醉。其實最早被記載使用全身麻醉術的可能是扁鵲,但是關於扁鵲的那則記載神話色彩相當濃,不能作為歷史的依據。而華佗研製的麻沸散,則更有說明性,更可信也流傳更廣泛的世界第一種全身麻醉劑。然而第一個使用麻沸散的醫生也是華佗。
有了麻醉劑,很多在清醒狀態下做不到的手術,都可以順利進行,這也算是為醫學界奠定了基礎,也是一個造福了許多病人的偉大革新。麻沸散雖然現在已經失傳,但是有人認為,麻沸散不排除沿絲綢之路向國外傳播的可能,影響力可以達到大半個亞歐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