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招人難、招人貴、運營效率低等痛點,逼迫著製造業和物流運輸業進行自動化、數位化和智能化轉型。在這些轉型中,能自動裝卸和搬運貨物的無人駕駛叉車開始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然而,由於技術成熟度較低、產品價格過高,無人叉車在過去幾年的普及率並不高。但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大量工廠的停工停產,讓更多製造業廠商、VC資本、無人叉車研發商明確意識到「機器替人」的必要性和市場潛力、攜重金入局。36氪近日接觸到的「坤厚自動化」是其中之一。
這家無人叉車軟硬體技術解決方案研發商主要開發以FPGA為計算核心的SLAM導航算法和集群調度系統。近日,該公司宣布獲得高捷資本(ECC)領投的數千萬人民幣Pre-A輪融資,融資主要用於市場拓展和技術研發。2017年6月,坤厚曾獲得上市公司康力電梯的天使輪融資。
坤厚自動化成立於2015年7月,在成立之初主要研發和出售工業移動機器人定位導航模塊KH-NaviKit。從2017年開始,坤厚與國外知名叉車品牌合作,基於KH-NaviKit,向工業和物流倉儲類客戶出售電動無人叉車的軟硬體整體解決方案。
該公司創始人曹睿稱,其後裝方案基本不需要對叉車本身進行機械硬體方面的改造,可以改造的車型涵蓋市面上可見的所有,包括高位貨架堆高車、自平衡叉車、託盤牽引車等。在廠區內,其電動無人叉車會按照限速5km/h行駛,刨除充電時間,可以進行全天候運營。
圖源:坤厚自動化
目前,製造業普遍提倡「拉式生產」,即接了單再生產,這樣就不會有備貨和庫存問題,可以大大減少浪費。坤厚自動化稱,「拉式生產」追求零損耗、零延誤,無人叉車的調度系統可以按照當時的生產需求對叉車進行更準確高效的調度。隨著製造業工藝流程的標準化和模塊化,未來5年內,無人叉車很可能成為自動化產線的標配。
談及坤厚的競爭優勢,曹睿告訴36氪,他們把FPGA並行處理作為計算核心,可以使信息吞吐率比CPU提高兩個數量級,從而提高定位準確率和系統穩定性。此外,結合5G物聯網,其模塊化集群調度系統的部署只要1-2天,而傳統調度系統的部署需要1-2個月。
圖源:坤厚自動化
坤厚自動化稱,他們已經與3C、醫藥、電力、冶金、化工、食品等行業的頭部企業建立合作,一方面逐步替換這些企業工廠裡的人工駕駛叉車,另一方面參與新廠區的自動化改造。此外,他們已在擴展海外市場,產品出口到臺灣、韓國、新加坡、以色列等國家和地區。
曹睿告訴36氪,一般情況下,客戶購買一臺無人叉車可以在2-3年的運營周期內回本。他們過往已銷售近千臺定位導航模塊 KH-NaviKit 和數百臺無人叉車,從2019年開始盈利,今年收入可觀,因為整個行業會迎來爆發期。
曹睿畢業於浙江大學(學士學位)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碩士學位),分別師從於熊蓉教授(科技部智慧機器人專家組專家)和Lian Yong教授( IEEE Fellow, President, IEEE Circuits & Systems Society),曾就職於新加坡微電子所(IME A*STAR)、新加坡科技衛星通訊設備公司、賽靈斯技術市場部(Xilinx 銀牌認證技術專家)等企業,有二十年學術和工業相關經驗。
——————
我是36氪記者王藝瑾,業務交流可添加微信catherineyijin,請備註公司+姓名+職務+來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