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臺」概念火了一年多後,露出它猙獰的一面。
多位行業人士對36氪說,由於盲目上中臺,深圳一家女裝企業的CIO被開除;在華南一個有幾十人的CIO(首席信息官,是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的縮寫)社群內,2019年由於中臺項目失誤導致離職、調崗的高管就有十幾個。
「一分錢都不給,讓你們滾出茅臺。」中臺服務公司「雲徙科技」的一名前高管對36氪說,由於茅臺對該公司承建的中臺項目極不滿意,一度如此放話。
茅臺的中臺項目因為甲方有名、金額大,一度是最引人矚目的中臺案子,也極具代表性。36 氪了解到,茅臺雖然最終沒和雲徙中斷合作,但拖了至少13個月才正式籤約;業界都說茅臺是個「超級大單」,但最後雲徙拿到的錢只剛過千萬,雲徙創始人包志剛對36氪承認,「的確沒有收回成本」。
到了去年底,阿里巴巴董事長兼CEO張勇在湖畔大學分享時也說:如果一個企業奔著中臺做中臺,就是死。
如今的失望,來自於最初極高的期望。
「中臺」概念最初得以流行,的確有其需求基礎。
聯想BT/IT部門企業架構總監楊若東一籌莫展之際,「中臺」是他能找到最好的解藥。2017年時,聯想集團提出要向雲、數據中心、AI等新業務延伸,但新的業務部門成立,要不要成立一個新的IT 部門去支持它?
「不可能。」楊若東飛快算了筆帳:聯想成立一個新 BU ,往往需要百人的 IT 團隊,這意味著一年的預算不斷上漲,就算這筆錢能申請下來,幾個月內也根本招不夠人。但業務可等不及,衝在一線的銷售們巴不得三個月搭好系統,六個月可以賣,一年之內有收入。
楊若東遍尋之後找到的,是一本由阿里中間件首席架構師鍾華所寫的《企業IT 架構轉型之道》,副標題是「阿里巴巴中臺戰略思想與架構實戰」。下單看過之後,楊若東發現「問題被解答了」,他立刻又買下二十本送給同事。
一開篇,這本書就以芬蘭遊戲公司Supercell為例,認為它能以幾個人的小團隊幾周內開發出一款新遊戲,得益於,把遊戲開發過程中公共通用的素材做了沉澱。
隨即,這本書說到阿里巴巴從2009年成立「共享事業部」,到2015年啟動「中臺戰略」的歷史,不僅從道理上說了做中臺的好處,還舉出了實例:阿里僅用1個半月上線了團購平臺,也就是聚划算,而同類團購平臺「投入的研發資源可能是阿里的幾十倍,準備時間可能是阿里的幾倍」,「最大的功勞就來自於當時已經正常運轉兩年的阿里共享服務體系」。
阿里巴巴共享事業部支持了淘寶、天貓、聚划算等業務的拓展。圖片來源:《企業IT 架構轉型之道》
「中臺」恍若一劑支撐新業務快速崛起的良方,省力的同時還能省錢。在網際網路公司呼號紅利到頂和減員提效的2019年,一時蔚然成風。
「中臺」也被視作字節跳動能成為「App工廠」的基礎:一位 IT 領域資深人士告訴 36 氪,技術出身的張一鳴,創立今日頭條時就融入了中臺架構;36 氪也在2019年3月獨家報導,字節跳動搭建了「直播中臺」,將三個產品的直播技術和運營團隊抽出和合併,來支撐它旗下的所有直播業務。
騰訊在2019年5月的入局,宣布將進一步開放數據中臺和技術中臺,更是將這一波「中臺崇拜」推進至高潮。
「中臺」隨之在2019年成為VC們下注的賽道:不少投資人相信,大量傳統公司沒有IT能力自建中臺,第三方服務商就有了市場。2019 年第四季度,三家中臺服務商相繼宣布獲得融資:滴普科技完成 3500 萬美元A 輪融資、雲徙科技完成3.5 億元 B 輪融資、袋鼠雲完成數億元 B 輪融資。
「但我們現在都在反思:中臺把客戶的期望值拉得太高了。」一位阿里雲前高管對36氪說。中臺既不是一套軟體,也不是一套伺服器,而是一種理念、一套方法論,這最終導致客戶「接不住」。
第三方公司的銷售為了拿下客戶,也會誇大中臺的效果。雲徙前技術骨幹周宏告訴 36 氪,他發現,銷售去客戶那講 PPT 的時候,「什麼都承諾,什麼東西都有,」造成一種中臺能「包治百病」的感覺。
這就造成了一個極為弔詭的現象:一時間大家都在說中臺,似乎什麼都可以往「中臺」裡裝。有業務中臺、數據中臺、技術中臺、安全中臺、AI中臺……從來沒有一個「風口」,像中臺這樣說不清、道不明。
1、真假中臺
迷惑,是許多人入局中臺之初的關鍵詞。
周宏就是如此。他剛加入雲徙科技不久、在一名架構師拜訪客戶時,架構師拿出一套PPT,在客戶面前口若懸河地講了幾個小時後,周宏與客戶一樣,都被這個PPT 「迷倒了」。
「我當時看完之後,覺得這輩子的技術大概是白幹了。」周宏對36氪說。
周宏在網際網路巨頭做過大項目、帶過超百人的技術團隊,從業近20年,可眼前這份漂亮的PPT裡,談到的技術方案讓他聞所未聞,他打定主意要跟這位同事好好請教。從客戶那裡出來,周宏滿是敬佩地說:「X哥,以後要跟你好好學習,你技術太牛了。」
對方的回覆讓周宏感到震驚:「我沒幹過技術啊」。「那你剛才講的東西,我覺得都很深奧。」周宏不解。
「哦,這些都是我這裡抄一點,那裡抄一點,最後合起來的。」對方解釋說。
周宏向36 氪展示了一個類似的PPT,在PPT 第二頁「茅臺雲商平臺戰略構想」中,幾乎聚合了所有時下的熱門網際網路理念:O2O、B2B、B2C、眾籌、物聯網、金融服務、區塊鏈……
周宏向 36 氪展示「無所不能」的中臺。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看到這裡很容易被唬住,你會覺得這套方案簡直無所不能。」周宏說。但這顯然不現實。
在中臺萌芽的早期,沒人知道中臺該怎麼幹,那些掉進中臺迷宮的企業都有一個共同點:為做而做,缺乏清晰目標。
被問到茅臺的「中臺」項目目標是什麼時,周宏回答說,正是因為「目標不清楚,所以(項目)做了很久。」
「你說我們要不要做個中臺?」地產信息化服務商「明源雲」的副總裁童繼龍時常被這麼問,發問的往往是手裡握有百億項目的地產行業高管。「只要是提出這個問題的,大多是看到別人做了,自己著急,也想跟風做一個。」
但客戶要趕上趨勢,服務商想掙錢,所有人為了一個概念蜂擁而上。但真做起來,往往發現無從下手。
一家煉油廠和雲徙碰出的一個場景是:當用戶去加油站加油,「中臺」可以告訴油廠,用戶加了多少油;加油站還剩多少油,以便油廠規劃生產和銷售策略。但真去實地考察後才發現,油廠歸油廠,加油站歸屬於中石化,煉油廠其實拿不到加油站的數據。
為了跑通這一場景,雲徙和煉油廠開了半個多月的會,還在方案裡加入了公眾號、小程序,最後還是無濟於事。「這就是個聽起來很美、但實際上沒用的場景,因為根本沒法產品化。」
更讓人惱火的是,中臺真的實施起來,出人意料地貴,也出人意料地耗費時間。
不同於通常只涉及一個部門的SaaS軟體項目,由於強調「打通」,中臺項目往往意味者要跟所有部門梳理業務,所以耗費人力特別多,而人力成本是導致「中臺」項目花錢最兇的部分。
以雲徙為例,多位員工告訴 36 氪,他們給客戶的報價大概是 3000 元左右/人/天;帳是這麼算的:50 位員工進駐茅臺,一天就是 15 萬的人頭費,何況茅臺項目延期了一年。(備註:「人/天」費用只存在於項目合同期內,項目延期後甲方就不再付費,乙方則需支付違約金。)
在雲徙內部有「三大戰役」一說,指的是它早期重要的三家客戶:茅臺、珠江啤酒、以及日化直銷公司「如新」。據 36 氪了解,三家公司籤約金額都在千萬以上,且都出現了項目延期的情況。其中,茅臺延期近兩年、如新一期項目延期近 10 個月。
周宏記得,為了讓客戶籤下「交付確認書」,一位銷售曾傳授「經驗":在下雪天的時候,只穿一件單衣在客戶樓下站著,「最好凍得發抖」,等客戶出來的時候再去籤單。
這也是為什麼茅臺會大發雷霆,CIO們會因為盲目上中臺而「下臺」。
「問題嚴重的話,一個是花錢的 CIO,一個是賺錢的業務負責人,你覺得老闆會怎麼取捨?」一位技術負責人對36氪說。
在腦子一熱上中臺之前,其實每家企業都應該先問一句自己:你真的需要中臺嗎?
在此之前還有一個更基礎的問題:中臺究竟是什麼?
幾乎很難在業界得到一條關於中臺的恆定解釋,但有一條關鍵標準:是否能夠復用。
聯想的會議上,當下屬匯報中臺進展有多麼順利的時候,首席信息官Arthur Hu 提出了質疑:「現在有這麼多中臺服務,面上貌似挺好的,但是少一塊信息:調用中臺的服務數量是多少?」通過調用次數判斷中臺的利用效率,是聯想 IT 中臺的一條 KPI,也是一個明確的方法論。
這也是百果科技研發總監姚楊的檢驗標準。他曾接待過推銷「中臺」產品的銷售,對方講了沒幾句,姚楊就沒了興致。對方賣的「中臺」,是把一個大模塊拆成一個個的小中心,業內一般管這叫「微服務」,已經是個老概念。看起來跟中臺很像,但是如果這些小中心只是被拆開、但沒法復用,就只是「偽中臺」。
重複利用,這才是「中臺」的源起。
因此,被諮詢要不要做中臺時,童繼龍一般會反問對方兩個問題:1、你的規模大到足夠消化中臺嗎?2、中臺能給你帶來什麼商業價值?
往往只有規模夠大的企業,才會有多個業務,才會有重複建設的問題。童繼龍拋出一個略微驚悚的比喻:「別把中臺當作萬能藥。大象吃這個藥,強身健體,螞蟻吃這個藥,一擊斃命。」
拿聯想來說,它開發過一個「配置器」功能,可以幫消費者、渠道商自行訂製 CPU 等電腦組件,但梳理業務的時候聯想發現,不同部門裡,竟然散落著 5、6 個相似的配置器。那麼在中臺裡做配置器,對聯想來說就是有效的。
但這也是所謂「業務中臺」讓人迷惑的地方:每個行業的需求都不一樣,能被復用的東西也不一樣,聯想中臺可以做配置器,但這放在其他公司就是莫名其妙。
業內一般認為,同行業的中臺配置相似度較高,這也是第三方服務商們能獲得投資的原因:茅臺做完項目後,同樣的東西改一改可以賣給洋河大麯——但這只是個假設。即使是阿里巴巴的電商中臺,放在其他的電商業務裡,比如「茅臺雲商」,也不一定能用起來。因為每家公司的組織架構、業務邏輯都是千差萬別的。
2、不是IT問題,而是組織問題
從 PPT 回到現實業務,一切需要重新驗證。
雲徙給茅臺的PPT 裡,一張中臺全景圖與阿里巴巴沉澱10 年的中臺架構頗為相似,看上去也井井有條——大中臺裡包裹著「業務」與「數據」兩個框,框裡分門別類的裝著「用戶中心」、「會員中心」、「商品中心」……PPT再往後翻,每個「框」和「中心」怎麼建,說明書都寫得明明白白。
茅臺「中臺」架構規劃圖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這個架構圖畫得是好看的,但實施起來,所有東西都不是這樣。」周宏說。
茅臺的業務和天貓一樣嗎?當然不。2017 年5 月,雲徙近三十位員工陸續進駐茅臺,他們手捧阿里巴巴的中臺心得,以為能照貓畫虎地搬進茅臺,但很快,他們被一個個從未想到的場景困住了。
「別說建系統,你連電腦都帶不進茅臺的倉庫。」雲徙前高管王峰迴憶到。在項目調研初期,他們發現茅臺倉儲的工人抗拒信息化,只接受用手寫單據的形式記錄貨品。
不同於一般公司,茅臺酒壓根不愁賣。幾番了解後王峰才明白:管理茅臺倉庫的人,每個月有一定比例的報損額。「他們可以把這些茅臺酒報損後再拿去賣,但如果用電腦掃描進 ERP 的話,就沒法操作了。」
對於雲徙落地中臺的困難,包志剛對 36 氪表示:在茅臺項目進展的高峰,雲徙最多投入過 70 人,以基於場景開發需求。
包志剛也承認,由於中臺涉及企業的複雜業務重構,且在項目期間,茅臺內部也發生重大組織變化,這對於雲徙這樣一家需要從 0 到 1 的創業公司來說,的確是巨大挑戰。(36 氪註:2018 年 11 月,茅臺集團宣布撤銷旗下電商公司董事長聶永職務;2019 年 5 月,聶永以涉嫌受賄罪被逮捕;2019 年 12 月,茅臺集團宣布電商公司解散。)
對「中臺」一度感到困惑的還有王健。作為諮詢師,在 2017 年底,當王健為一家國際 500 強公司客戶服務中臺項目時,他被客戶問住了:怎麼證明他所展示的中臺架構是正確的?王健當時啞口無言,他心裡也犯嘀咕:阿里的中臺看上去是成功了,可它的成功僅僅是因為中臺嗎?
王健將這些困惑都寫在了公眾號《白話中臺戰略》系列裡。隨著他對中臺理解的推進,不管怎麼寫,這個本屬於 IT 架構的議題,卻越來越離不開「組織」:若將中臺純粹當作技術概念,那麼其中的「分布式、微服務,早已是老套的 IT 名詞;但阿里中臺之所以成功,倚靠的不僅是技術,更是敏捷的組織變革。
事實確實如此。2015 年末,在張勇提出「大中臺、小前臺」的組織戰略後,阿里巴巴在 2016-2019 年內,進行過 19 次組織調整,當中涉及諸多高管換崗、部門合併,均為拉通中臺提供了基礎。
但阿里式的組織調整,對於不少企業來說屬於敏感問題。「這好比皇帝對諸侯說,來,明年我要把你們各自的地盤都重新劃分一下。」一位諮詢公司的分析師給 36 氪舉例,「可有幾個皇帝敢這麼說?一說都造反了,這也是為什麼企業在談中臺的時候,很容易避而不談組織層面。」
當中臺面臨「組織」問題,也就是「人」的問題,難度遠遠超越所謂的 IT、技術與網際網路架構。
一旦遇到「人」的問題,即便是將中臺運用得爐火純青的阿里巴巴,也難有更好的應對之舉。
李小強就吃過客戶的閉門羹,他是阿里雲智能新零售乳業線的負責人。2019 年初,李小強試圖為一家國內一線乳業品牌提供數據中臺服務,在與該品牌 CIO 達成合作意向後,他們一起飛往上海,準備和該品牌電商公司的負責人聊聊「怎麼把數據打通。」
可到了會議室,當李小強提出要將電商數據接入整體的數據中臺後,遭到了對方的強烈反對,「CIO 和電商負責人拍了桌子」,最後,這位電商負責人摔門離開。
這種組織內的博弈讓李小強始料未及。「你要接對方的數據,就意味著他所有的業務你都可以看到,這是一個版塊負責人天生的防禦。」李小強對 36 氪說。
正在聯想大刀闊斧進行中臺設計的楊若東,很快也遇到了組織變革的難題。
楊若東向 36 氪回憶起這場改革,在白板上畫下三個大方框,分別代表聯想的 PC、手機、伺服器業務,又在大方框裡各自畫出小方框,代表銷售、研發、供應鏈等通用職能的 IT 支持團隊,而推動中臺項目,就要把大方框裡的小方框,逐個抽出來再合併為新的IT部門。
「IT 行業都有一個欲望,就是大家即使在重複建設,也要把自己的團隊變得更大,這是天性。」楊若東對 36 氪說。最終,聯想 BT/IT 的 1800 名員工還是完成了這場調整。楊若東在白板上畫下一條長長的線——「2017.09-2019.04」,這場改革費時近 20 個月。
楊若東畫下的聯想 BT/IT 部門的改革草圖。拍攝:蘇建勳
3、反思中臺
2019 年初,阿里雲智能事業群總裁行癲組織內部戰略會,參會者為阿里 P9 (資深專家)以上員工與部門負責人。會上,行癲圍繞「中臺」展開討論,他提出:「阿里給客戶的中臺架構,輸出的究竟是什麼?」
一位在場的阿里雲前高管告訴 36 氪,技術出身、風格務實的行癲認為:一方面,阿里自身的「中臺化」仍在探索中,「只完成了 30%」;另外,如果阿里雲一味衝在前面做總集成商——客戶的特性可能千差萬別,總包就要做定製化方案和實施——會透支阿里雲的品牌。多位阿里雲內部人士向 36 氪承認,現在想以總集成商的身份拿客戶,需要部門特批。
一位與阿里雲合作緊密的 IT 廠商發現,目前阿里雲正主推「數據中臺」而不是「業務中臺」,原因是阿里雲無法滿足所有業務場景,但數據中臺的產品更能標準化。
「更務實,而不是謹慎。」談及阿里巴巴對於推進中臺的態度變化,阿里雲戰略市場部總經理郭繼軍對 36 氪說。他認為所謂務實,就是以前不知道水深水淺,不知道中臺怎麼在行業裡應用,經過兩年的客戶實踐後,現在知道能給客戶提供的、不能提供的價值分別是什麼了。
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最近再次提出的警示則是:中臺並不適用於每家公司的每個階段。在獨立業務拓展期、突破期,「一定用獨立團、獨立師、獨立旅建制來做」,否則就會變成瓶頸;但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太多山頭時,就要「關停並轉、要合併同類項。問管理要效率,取消重複性建設。」
阿里巴巴的中臺就經歷過不受待見的日子。鍾華在書中曾寫到:「共享業務事業部」要同時滿足淘寶和天貓的業務支持,就算再怎麼加班加點,也很難及時周到地滿足兩大業務部門的業務需求,員工則是有苦說不出,只能默默流淚。
百果園的情況如出一轍。
百果園子公司「百果科技」籌建中臺後,為了把中臺復用起來,規定:只要涉及前端應用項目開發,必須經過中臺系統,否則禁止調用資料庫。
強制復用後,百果園旗下果多美、傑記、超奇等品牌內的會員、訂單、交易等功能被統歸至中臺,當這些品牌自己的 IT 團隊需要調取這些功能時,就要先等百果科技的中臺部門做出來。
問題又回到了組織與人性上。「你的系統不是自己寫出來的,而是復用別人的,這就需要你把後背交給兄弟們。」沈欣說。
沈欣告訴 36 氪,為了鼓勵部門間的復用,百果科技實行了不少柔性策略,比如免罰機制:如果是因為復用中臺導致的宕機、訂單丟失等問題,可以免於處罰。「如果不建立這種信任文化,每個人就會把鍋扔到中臺頭上,中臺很快就淹沒在唾沫裡面了。」
「如果沒有得到』一把手』的支持和認可,中臺是非常非常難走下去的。」郭繼軍對36 氪說。
如何獲得「一把手」的支持?換句話說,CEO 和 CIO 們熬過千難萬險上了中臺,圖什麼?
阿里巴巴用近十年的驗證給出了初步回答,郭繼軍說,阿里巴巴的中臺支持了集團靈活變陣,如果沒有中臺,變陣一次,底下的系統要重建一次,這根本無法實現。
可不是誰都能長成阿里巴巴,大多數企業經營者有著務實的需求。但不同於前臺業務,一個「雙11」結束可以講賺了多少錢,而中臺的經濟價值,其實很難算出一個數字。做或者不做,有時候就在於CEO信或者不信。
中臺如今走到了價值驗證的關鍵路口。
(據受訪者意願,周宏、王峰為化名。36 氪實習生嶽佳彤、淡忠奎對本文亦有貢獻。我是 36 氪資深作者蘇建勳,關注云計算、AI、智能硬體,如果你也對「中臺」感興趣,歡迎與我交流,我的微信是 jason907,添加請備註公司、職務、姓名。除備註外,文圖皆來自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