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見這麼大塊頭的蜈蚣,怕得要命,不敢近距離給它拍張全身照。」急診科護士小姐姐有點小遺憾地說,「當時,是一位媽媽陪著兒子來急診的,一進搶救室就說自己的兒子被蜈蚣咬傷了,說完就把這個裝有蜈蚣的瓶子擺到了我們面前。」
怎麼會被這麼大的蜈蚣咬傷呢?孩子媽媽說,真的是無妄之災,就是起了個床,穿了雙鞋,這條膩心的傢伙就躲在鞋子裡冷不丁地咬了一口。好在,小孩子的傷口紅腫不是很嚴重,急診科的醫生做了相應處理。
「入夏後,被蛇蟲咬傷的患者明顯就多了起來。有被蜈蚣和蛇咬傷的,還有就是蜱蟲。」急診科主任張璐說道。
說到蜱蟲,大家應該不會陌生吧。一隻小小「蜱蟲」,如果處置不當,很有可能會致命。
端午前夕,家住城區的張阿姨和老伴到山裡採摘粽葉。「當時,我只感覺大腿根部被什麼刺了一下,還以為是被蚊子咬了。」張阿姨說,「回家洗澡的時候卻發現,大腿這裡腫了一個包,我就懷疑自己被蜱蟲咬傷了。」果不其然,張阿姨的確是被蜱蟲咬了,而且整個蟲身已嵌入皮層,急診科醫生進行了針對性的治療。
「5月份至今,我們就收治了各種蛇蟲咬傷患者20餘例。」急診科主任張璐說,「不同的蛇蟲咬傷,有不同的救治方式。必須要在第一時間處理得當,及時送醫。」
好吧,為了大家能夠安全度夏,小編收集了一份蛇蟲防治小秘籍,希望能在關鍵的時候幫到大家。
蜈蚣屬於多足綱,第一對腳呈鉤狀,銳利,鉤端有毒腺口,一般稱為顎牙、牙爪或毒肢等,能排出毒汁。被蜈蚣咬傷後,其毒腺分泌出大量毒液,順顎牙的毒腺口注入被咬者皮下而致中毒。
應急處理:
如果被咬,第一時間用淡氨水或肥皂水清洗傷口,速到醫院治療。
蠍子尾端有一根與毒腺相通的鉤形毒刺,蟄人時毒液由此進入傷口。蠍毒內含毒性蛋白,主要有神經毒素、溶血毒素、出血毒素和使心臟和血管收縮的毒素等。
應急處理:
蠍子咬傷的處理與毒蛇咬傷相似,在傷肢上端2~3釐米處,用布帶紮緊,每15分鐘放鬆1~2分鐘,儘量將含有毒素的血液由傷口排出,隨後儘快到醫院治療。
蜘蛛屬節肢動物門,蛛形綱,蛛目。蜘蛛有很多種,毒性也不一樣,有神經毒、細胞毒、溶血毒等。蜘蛛咬傷可伴惡寒、嘔吐、腹痛等全身症狀的中毒性疾病。在有毒蜘蛛分布的地域行走要穿高腰鞋、長襪、長褲,褲腳要扎牢,戴防護手套。儘量避開可疑有毒的蜘蛛。
應急處理:
蜘蛛毒也是酸性毒,處理辦法與毒蠍子一樣,且越早處理越好。
部分毛毛蟲體表長有毒毛,呈細毛狀或棘刺狀。毒毛螫入人體皮膚後、往往隨即斷落,放出毒素。被毛毛蟲螫傷後,初期感到局部痊癢刺痛、燒灼感,一段時間後則患處痛癢加重、甚至潰爛。嚴重者還可引起蕁麻疹、關節炎等全身反應。
應急處理:
應儘快到醫院診治。
螞蝗又稱水蛭,生活在水中,在野外想要下水玩的時候,可能會遭遇到這種蟲子。血液會吸引螞蟥,如果你想在外面玩水,要記得確認皮膚沒有破損。
應急處理:
發現螞蝗在皮膚上吸血時,切忌用力牽拉,以免吸盤斷入皮內,造成不易癒合的潰瘍。而應在吸附的周圍用手輕拍或用食醋、酒、鹽水、煙水、清涼油等塗抹,使其自然脫落,儘早到醫院救治。
被蚊子叮咬在夏天是尋常事,蚊子叮過的皮膚會變成紅腫斑塊,又痛又癢,那是蚊蟲叮咬後釋放的乙酸刺激皮膚的結果。被叮咬後要避免過分撓抓,否則特別容易發生感染,搔抓還會刺激皮膚裡的組織液、淋巴液滲出,不僅會造成局部紅腫,且越抓越癢。
應急處理:
被蚊子叮後瘙癢,不妨用鹽水或冰敷一會兒,能緩解瘙癢的程度,或在局部皮膚上塗抹清涼止癢劑如清涼油、蟲咬藥水、複方爐甘石洗劑等。
許多人一般不會注意馬蜂,尤其是去陽光好一些的林子裡玩的時候,亂動亂跑,極易引起馬蜂騷亂,從而遭到攻擊。因此,在戶外時,要注意觀察身邊的環境,如果有馬蜂出沒,最好離開那一片區域。
應急處理:
被馬蜂蜇傷後,往患處塗氨水基本無效,因為蜂毒的組織胺用氨水是中和不了的。在拔出毒刺後,要用碘酒、酒精消毒傷口。如情況嚴重,立即就醫。
蜱,又名蜱蟲、壁蝨、扁蝨、草爬子,屬於寄蟎目、蜱總科。大多以吸食血液為生,蜱在叮刺吸血時多無痛感,但由於螯肢、口下板同時刺入宿主皮膚,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腫、急性炎症反應,還可引起繼發性感染。蜱蟲還是多種傳染病的傳播媒介。蜱蟲主要住在草地、樹林中,因此外出遊玩時最好在暴露的皮膚上噴塗防蚊液,儘量避免在野外長時間坐臥。
應急處理:
發現蜱叮咬皮膚時切不可強行拔除,以免撕傷皮膚及防止口器折斷在皮內。可用乙醚、氯仿、旱菸油塗在蜱的頭部使其麻痺,或在蜱旁點燃菸頭、蚊香烤它,數分鐘後蜱蟲就自行鬆口;也可用凡士林、液體石蠟塗在蜱蟲的頭部,使其窒息,然後用鑷子輕輕拉出。去除蜱蟲後傷口要進行消毒處理,如發現蜱的口器斷在皮內要手術切開取出。
更多留言歡迎上浦江網app,蘋果、小米、華為、oppo等手機官方應用市場搜索「浦江」即可下載浦江網app,點擊閱讀原文看更多評論。
來源:浦江縣人民醫院醫共體
編輯:hh10
新聞爆料:iPJ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