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寶媽問我們,寶寶發燒有什麼方法,在這裡給寶媽們做一個整理歸納,方便寶媽們參考使用。寶寶發燒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不注重退燒方法。一定要相信科學的退燒方法,不要使用土方法。
2019年4月中旬,家住湖北黃岡的5歲女孩萌萌高燒到40℃,萌萌媽媽聽信診所醫生醫囑使用灌腸來退燒,一連灌了幾天,孩子非但沒退燒,還出現了身上出疹,小便變少,精神變差,便緊急送往醫院。經查發現,孩子身患膿毒血症、腎功能衰竭,還出現了休克症狀,心臟、血壓指數直往下掉。醫生分析,導致孩子出現這一幕的重要原因就是「灌腸」退燒。
首先,寶寶發燒可不是額頭燙,觸摸是不能判斷的,發燒一定要測量。以下幾個溫度值表明寶寶已發燒。
1.額溫或耳溫或肛溫≥38℃;
2.腋溫≥37.5℃;
3.口溫≥37.2℃;
父母經測量表明寶寶發燒了,那麼什麼情況在家退燒,什麼情況一定要去醫院呢。
如果寶寶發燒的同時有以下任何一種情況,要立即帶寶寶去看醫生:
1.不滿 3 個月的寶寶,體溫≥38℃。
2.大於 3 個月的寶寶,體溫≥40℃。
3.2 歲以下的寶寶,發燒持續 24 小時以上。
4.2 歲或以上的寶寶,發燒持續 72 小時以上。
5.出現其他症狀:哭時淚少或無淚、口渴、尿少等;抽搐;呼吸急促,口唇發紫;頸部僵硬,嚴重頭痛,喉嚨痛或者有嚴重的耳痛;長疹子或反覆嘔吐、腹瀉。
如果沒有出現上面說的要馬上去看醫生的情況,那麼可以用以下幾種方法暫時在家護理觀察。
1.注意開窗通風,室內空氣流通的情況下可以增強物理降溫的效果。
2.給寶寶補充液體:6 個月以內的寶寶可以多餵奶,6 個月以上的寶寶建議多餵水。
3.少穿少蓋少包裹,增加散熱,千萬不要捂汗退燒。
4.使用溫水毛巾擦拭寶寶的耳後、頸部、手腳心、大腿根部、腋窩、肘窩等部位。並將這些體表部位暴露於空氣中,有利於散熱退燒。
5.藥物退熱。
通常把以下溫度作為是否給孩子服用退燒藥的分界點:
肛溫或耳溫或額溫≥39℃,或者腋溫≥38.2℃,或者口溫≥38.5℃。
大於 2 月齡的寶寶體溫達到上述分界點,可以口服對乙醯氨基酚退燒。
大於 6 月齡的寶寶體溫達到上述分界點,可以口服對乙醯氨基酚或布洛芬,注意,不建議同時或交替使用對乙醯氨基酚和布洛芬。
注意的是,藥物退燒最常選用的藥物為布洛芬和對乙醯氨基酚。上述兩種藥物不要一起使用,禁止給兒童吃安乃近、阿司匹林等退燒。
父母千萬謹記,不要再用土方法給寶寶退燒,如擦酒精來退燒;灌腸退燒;捂汗退燒;加大劑量吃退燒藥;退熱貼退燒;打退燒針等。
歡迎各位看官瀏覽,如有需要請關注我們,母嬰健康小屋專注母嬰健康,歡迎評論區留言、轉發和分享。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