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曾言:「讓一個人置身於變幻無窮的環境中,讓他與數不盡或遠或近的人物錯身而過,讓他與整個世界發生關係:這就是電影的意義。」
不論是回溯過去,遨遊未來,還是聚焦當下,不論是奇幻想像,復刻現實,還是荒誕虛構,在平凡的生活中,正是形形色色的影視作品讓我們得以進入不一樣的環境。在光影構築的另一個世界裡,有機會去體驗、去思考、去對話。
一部好的影視作品,可能會改變一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假期伊始,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特邀六位資深的傳媒圈人士,用個人化視角為你提供一份有料的影片清單。
《她說:女性人生百年瞬間》
推薦人:李楠
《南方周末》圖片總監
為了紀念英國女性獲得選舉權100周年,BBC與英國皇家宮廷劇院共同製作了這部系列獨白劇——《她說:女性人生百年瞬間》(Snatches: Moments From 100 Years Of Women's Lives),共8集,每集15分鐘,於2018年6月推出,並作為Listen Her專題的核心部分。
該劇從編劇到演員均為女性,且都是來自於《哈利波特》《黑鏡》《殺死伊芙》《唐頓莊園》《玩偶之家》的主創人員,以及金球獎、BFATA(英國電影學院獎)的獲獎者。該劇每集以一個故事反映一個主題,全部素材源於普通女性的真實經歷,展示了那些以一己之力勇敢突破桎梏和不公正待遇並為此付出巨大代價的女性風貌。
每一個演員仿佛都在出演自己,每一句臺詞都因發自肺腑而擊中人心。情感、尊嚴、身體、身份……女性在天然屬性與社會屬性之間的掙扎與傷痛如此觸目驚心,而她們的堅韌、覺醒與抗爭又是如此美麗動人。
這是一部女性的史詩,寫給女性也寫給男性,它值得所有真正想叩問生命本身的人,在安靜的日子細細欣賞。
《指環王》
推薦人:潘文捷
界面新聞文化記者
假期很適合觀看或者重溫那些平時沒有時間刷的長篇巨製。對我來說,《指環王》三部曲是假期常常重溫的影片。最開始可能只是單純被史詩級奇幻作品的視覺效果、故事內容吸引,對電影原聲產生興趣,不過在閱讀和觀影不斷積累之後,就可以逐漸發現《指環王》背後的隱秘元素。
例如,它是按照探險故事的套路來展開的,弗羅多對應著探險者的英雄原型。從這個意義上說,《指環王》《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星球大戰》講述的其實是類似的故事:主人公外出冒險,他們最後可能會拯救世界,但是旅程真正重要的其實是認識自我。
我們還能夠在《指環王》中找到更多隱藏的信息,例如《雙塔奇兵》裡白袍薩魯曼發展煤炭冶金等早期工業並投入戰爭使用,造成黑暗、汙染與死亡,引發中洲土地上最古老的生物樹人的反擊,這無疑顯示出對工業文明與自然關係、對20世紀世界大戰的反思。觀看這些也會讓今天的觀眾思考,一味追求科技發展究竟對人類自身和對自然意味著什麼。
除此之外,對《指環王》的解讀還可以是多方面的,把它與北歐神話、華格納歌劇、C.S.劉易斯的《納尼亞傳奇》等放在一起思考,都十分有趣。每次看《指環王》,我都會想到卡爾維諾在《為什麼要讀經典》中寫的,「經典作品是那些你經常聽人家說『我正在重讀』而不是『我正在讀』的書」,好的電影也是這樣,每次觀看都會有新的發現。
《稻草人》
推薦人:王聖志
紀錄片《早餐中國》導演
電影《稻草人》,導演是臺灣的王童。第一次知道這部電影是在雲南山上與作家馬原聊天之時,那時我們在聊一個話題「紀實與虛構」。馬原老師極其推崇這部電影,我好奇心大盛,找來一看,果然,值得推薦。
原因有二。一,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荒誕且真實的故事。日本人空投炸彈,落地未爆,村裡倆兄弟拾得此彈,一路膽戰心驚,涉水過山,想以此換得獎勵,如與虎共籠般,令人窒息。不料以命相陪的所有的深謀遠慮皆成虛妄,結局是,這顆炸彈只換來一些海魚,但一家人都希望還能有下一顆炸彈。
我好奇的是:好多荒誕之戲,皆成虛空,成傲慢,成泡沫,此片卻能將荒誕轉成真實。而我有時候拍片,明明真人真事,到了剪輯的時候,一看,怎麼假得讓人害羞。紀實與虛構看起來互不相關卻又息息相關。
二,我個人喜歡一些講述日常卻略帶「神性」的作品。片子中倆兄弟為生存,幾乎在塵埃裡爬行,貼地匍匐般生活著,卑微如螻蟻。在某一刻,卻突然往「空中上揚」。具體的形而下容易繁瑣,抽象的形而上容易虛妄。這個片子在這方面的平衡做得極好。鏡頭的一端是日常生活,另一段是彼岸之精神。
《情書》
推薦人:衛毅
《南方人物周刊》副主編
仔細想想,這並不是一部講述愛情的電影,講述的是人生中的各種「失去」「錯過」和「得不到」。這才是人生常態。我們有多少若有若無之情難於言說,大多可能只適合永藏於心。或者說,像渡邊博子和藤井樹那樣,通過鏡像一般的遠方的「另一個我」,想像著自己在某個時空裡已經得到未曾得到的東西。
在電影裡,「得到」是不確認的,確認的是「失去」。這是1995年的電影,現在回頭再去觀看,更有「失去」之感。電影裡的人,用紙筆互相交流。紙筆寫信的通訊方式,存在了幾千年,但正好被我們趕上了其「失去」的時代。
時代的轉換如此迅捷,電光火石一般,我們都來不及意識到,我們不僅失去了一種通訊方式,還永遠地失去了一種情感傳遞的狀態。還好有電影。好電影的作用是,在某個時刻,靜坐於虛擬與現實交替的影像之前,可以重溫過去時光裡那些值得珍惜的感受。
《雲中行走》
推薦人:謝夢遙
《人物》雜誌記者
故事講得極好,講團隊作戰的故事,把招兵買馬的過程展開詳述,一般而言都是對的,處理得當,使得讀者或觀眾都會有RPG遊戲的代入感。這電影也講出了一個痴迷者的偏執、自私、傲慢,心有戚戚。
《被遺忘的時光》
推薦人:莊永志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焦點訪談》前主編
片子講的是被託管在臺灣一個關愛中心的幾十位老年痴呆(臺灣叫失智症)患者的故事。
導演楊力州,花兩年時間著重拍了六位老人,無論是八十多歲生性幽默的許景珍奶奶,還是有迫害妄想的九十多歲的尹爺爺,雖然他們幾乎忘了年齡、認不出親人,但兒女、丈夫、過往還是隱隱閃現在日漸消失的記憶中。他們的兒孫,在親情與責任的驅動下陪伴、撫慰、理解。
2010年影片在影院上映後,獲得幾百萬的票房,打敗新版的《倩女幽魂》,觀眾邊哭邊笑感受了親情的回歸和生命的安頓。收入捐給臺灣失智老人基金會,還幫助基金會募了不少善款。
我是2011年11月7號在騰訊主辦的第136期「燕山講堂」聽到臺灣傳媒人廖錦桂推薦這部片子,12月13號晚上六點在北京電影學院的標準放映廳終於如願,楊力州作為iDOCS國際紀錄片論壇的嘉賓到場交流。至今記得他的話:念大學時聽老師講紀錄片會改變社會沒什麼感覺,但這部片子放映後,深以為然。
2012年籌劃重陽節報導,我們一起看了電影的幾個同事不約而同想到「關心老年痴呆患者」這個主題;七年過去了,央視聯手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推動的「黃手環行動」已有眾多明星和普通人響應。
上述六位推薦的影視作品中,有的關照當下,有的回顧過去,有的是史詩級奇幻作品,有的是小成本紀錄片。不同的人給出了不同的私人推薦,但這些作品所傳遞的價值本身同時又是公共的。總而言之,希望這份電影清單能為你的假期帶去一些不一樣的色彩。
以上嘉賓按姓氏拼音字母排序,不分先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