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最美奮鬥者」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藝術設計行業唯一一位被授予該榮譽的,是一位已百歲高齡的老先生——周令釗。
說到周令釗這個名字,許多人並不熟悉,但他主創或參與設計過的作品,卻是1949年以後幾乎每個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譬如開國大典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像、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黃鶴樓抗戰大壁畫、少先隊隊旗、共青團團旗、人民幣票面、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等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背後都有周令釗先生參與設計。
全國工農兵勞動模範代表會議集體模範獎狀(1950)
國寶級壁畫《世界人民大團結》
《劉三姐》封面設計
「第 26 屆世界桌球錦標賽」招貼
它們曾陪伴幾代中國人走過最艱難的時代,塑造了每個人對「國家」這一抽象概念的圖像記憶。
如今已百歲的周令釗老先生這一路是如何走過來的?這些重大設計又是如何實施的?今天想和大家來聊一聊。
20世紀30年代 抗日戰爭時的四處顛沛
周令釗出生於1919年的湖南平江。少年時代,他先後入讀長沙華中美術專科學校和武昌藝術專科學校,接受了良好的藝術教育。
1936年,17歲的周令釗到上海華東照相平版印刷公司,跟隨著名的製版印刷專家柳溥慶學習製版。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後,他積極投身抗日宣傳工作,次年進入武漢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藝術處美術音樂科工作。
在此期間,他和同仁共同參與了黃鶴樓《全民抗戰》大型壁畫的繪製。
1938年,19歲的周令釗為長沙兒童劇團設計的團徽。代表和平的白色幼鴿頭戴鋼盔,寓意令人動容
20世紀40年代,他參加抗敵演劇隊赴滇緬邊境,在戰鬥前線奮筆描繪,記錄炮火硝煙的生活。
1944年,周令釗在滇緬邊境前線的戰地寫生,畫面上的中國遠徵軍軍人正在眺望緬甸方向的戰事
抗戰結束後,他在上海育才學校作為美術教員工作了一段時間後,於1948年北上。
20世紀50年代 國家視覺形象設計師
1948年,周令釗接受徐悲鴻先生之聘來到北平藝專任教。
對於一個不到30歲的年輕人來說,這段人生經歷可謂跌宕起伏、豐富精彩。這個階段可以說是周令釗先生一生中最忙碌的時光,也是他藝術的成熟期。
被無數次印在課本裡的油畫《五四運動》(1951年)
北上後的周令釗很快接到了一項艱巨的任務,參與為開國大典繪製天安門城樓上懸掛的毛主席像的工作。
周令釗後來回憶說:
10月1日,天安門將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據說是大會主持人通過美院黨委書記要我為開國大典畫懸掛在天安門上的毛主席像,我高興。我和妻子陳若菊是在天安門城樓上大殿外東側牆邊作畫。畫幅約6米乘4.6米,畫布遇風易起褶皺,畫在馬口鐵皮上較平整。沒有放大機,就打格放大;尺子不夠長,便用粉線袋彈格;沒有升降機,便搭腳手架,爬上爬下退遠看效果。十多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歸,按期畫好。那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第一天,毛主席和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共同奮鬥,無數先烈的犧牲得來一個全新的中國,將來的日子會更加美好。
1949年,為開國大典繪製天安門城樓上懸掛的毛主席像的情景
毛主席畫像後,他又投入到包括政協會徽、國徽和人民幣在內的新中國國家視覺形象的設計工作,完成了大量的國家設計任務。
隨後國徽的設計,可以說是新中國最重要的形象設計之一。
國徽設計先是全國徵稿,後由國務院牽頭,成立了中央美院和清華大學兩個設計小組。
清華組組長是梁思成,建築系的幾位老師參加設計;美院組組長是張仃,成員有美術系的張光宇和周令釗,項目由國務院總負責。
最後交出了兩套風格完全不同的設計方案:清華組設計的是一個玉璧,象徵完璧歸趙,還政於民;中央美院組的設計方案裡有齒輪麥穗,中間一個大五角星,下面是天安門。
最終中央美院組的方案勝出,不過之後國徽成型的浮雕等工作是交給清華大學建築系完成的。
國徽設計方案二(複製件)中央美術學院國徽設計小組,1950 年 中國政協文史館提供
1959年,第三套人民幣的整體設計重任也交由周令釗負責。為了畫好主景圖案,他到煉鋼廠、石油等單位,見煉鋼工人、車床工人、拖拉機手......這些基層工人的工作狀態,給了他諸多的設計靈感。
周令釗為設計第三套人民幣到石景山鋼鐵廠體驗生活期間所作
第三套人民幣於1962年4月20日開始發行,2000年7月1日停止流通,歷時38年,是五套人民幣紙鈔中流通時間最長的一套。
第三套人民幣二角票面正面長江大橋景鉛筆大畫稿
當年30歲出頭的周令釗滿懷熱忱地參與到這些重大設計項目中,也成了這段歷史的重要參與者和見證者,而他和那一代設計師們參與的這些設計也奠定了新中國認可的民族化設計語言的基調,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
周令釗50—60年代的部分設計和繪畫作品
70年代至今 從公共壁畫到大型主題公園
1978年11月,周令釗開始了第四套人民幣的設計,這次他依然擔任整體美術總設計。第四套人民幣從1967 年1月提出設想,到1985年5月定案,歷時18年,是我國籌劃設計時間最長的一套人民幣。
而這套人民幣,是我們相當熟悉的一套了。很多大家倍感親切的描繪和紋樣設計,都出自周令釗之手。
第四套人民幣一元票面正面民族紋樣「喜鵲登梅」設計稿 周令釗、陳若菊 1979 年 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藏
第四套人民幣十元及以下的票面正面主景都是少數民族的雙人頭像。
比如五角票面是苗族和壯族婦女頭像,一元票面正面是侗族和瑤族婦女頭像,二元票面正面則是維吾爾族和彝族婦女的頭像……
第四套人民幣二元票面正面民族紋樣「竹林綬帶」設計稿周令釗、陳若菊 1979 年 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藏
其實這些少數民族人物形象所描繪的都不是哪個具體的個人,而是經過提煉、抽象和概括的藝術「典型」。
為了塑造這些藝術典型,除了之前數十年間走遍全國的素材積累,周令釗又於1979年去貴州、雲南實地考察,繪製大量寫生,留下了許多與西南少數民族有關的色彩寫生和速寫。
這些素材的積累,為人民幣上少數民族形象設計打下了基礎。
1979年改革開放後,中國城鄉建設格局發生巨大變化,產生了大量公共空間,對這些公共空間進行建築裝飾的需求開始激增。
而說到公共空間的設計,黃鶴樓壁畫《白雲黃鶴》是其中一件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要作品。而這幅巨型壁畫的設計和繪製者,也是周令釗。
黃鶴樓,位於武漢市武昌區的蛇山頂上,於1981年重建,1985年落成,由著名建築師向欣然設計。
1982年,黃鶴樓施工方邀請周令釗創作一幅陶瓷壁畫,於是便有了這件大型壁畫《白雲黃鶴》。
其實黃鶴樓每層有壁畫,均由當時剛成立的中央美院壁畫系設計,而一層中央最大也最重要的壁畫《白雲黃鶴》是周令釗親自設計繪製的。這對於當時剛成立的中央美院壁畫系有極為重要的示範意義。
壁畫線稿
這幅壁畫高9米、寬5米,在迴廊上看,上半部仙人子安已乘黃鶴去;在廊下大廳看,下半部是李白把酒送行及湖北特色的三棒鼓、月琴等樂器,非常震撼。
當時條件有限,壁畫的製作過程中,可謂是重重困難。周令釗說:
作品是高溫釉下彩工藝,由宜昌彩陶廠燒制,共由756塊彩色陶板組成。我帶了七位年輕人在宜昌彩陶廠刻、畫陶瓷板。我們自己刻、自己上釉,白天刻制,晚上進窯。次日滿懷希望地出窯,但往往是全部或大部分報廢,又得重新刻制。
壁畫彩墨稿 1984 年 中國美術館藏
不過周令釗設計的眾多作品中,最意想不到的當屬深圳的「錦繡中華」和「中華民俗文化村」主題公園。鮮有人知道這個中國主題公園的先行者的總體設計是由周令釗擔任的。
「中華民俗文化村」是中國第一個薈萃各民族民間藝術、民俗風情和民居建築於一體的大型文化主題公園。1991年建成開放,有25個村寨,涵蓋22個民族的典型風格。
周令釗為民俗文化村的實景效果繪製了大量的手稿,那些豐富而又生動的細節,是他對廣袤中國大地上民族、民俗文化藝術的熟稔。
如果沒有他幾十年如一日的萬裡寫生路和大量的素材積累,想達到這種熔各民族文化於一爐、情景交融的總體構想是絕無可能的。
中華民俗文化村設計草圖 紙本線稿
今年5月,周令釗老先生度過了自己101歲的生日。在談到自己的創作心得時,他說道:
一路走來,現已百歲的我很榮幸見證了新中國美術七十年的光輝歷程......平時無論出門走到哪兒,我都會帶上寫生的行頭,把自己關在家裡閉門造車是 「憋」不出好作品的。對新鮮事物感興趣,多看、 多想、多動手是我的習慣。作畫於我是生活的一部分。現在已過百歲,但看到美好的自然、美好的藝術,仍然會衝動, 仍然想動筆......
周令釗的作品既大開大合,又張弛有度。在這種巨大的張力之下,是周令釗先生樸素的人生本色。
中央美院教授、著名畫家黃永玉先生曾經這樣評價過他這位老鄉和同事:
周令釗從不張揚,他搞了許多重大的事情,沒有多少人知道。換成有的人,如果能參與其中任何一項,都可以吹噓一輩子了。
現在這些記錄新中國成長史的重要作品正式集結出書了,它既是周令釗先生的藝術小傳,也是一部新中國簡史。
他以豐富漫長的藝術人生和卓越的創造力,塑造了一個時代的公共圖像和集體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