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類海蛞蝓:快看!它們是一群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羊

2020-12-05 英國報姐

一個萌萌的卡通小羊,有著無辜的小眼睛,毛茸茸的觸角,

披了一身樹葉,綠葉尖尖還染了一點粉色。

這麼一個可愛的形象,並不是某部動畫裡的角色,而是真實存在於大自然之中。

藻類海蛞蝓,一種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動物。

藻類海蛞蝓,Costasiella kuroshimae,屬於海兔科。

但它還有個別名,Leaf Sheep,直譯過來就是葉羊。

它身長也只有5mm,不到一個指甲蓋大小,摸起來的觸感也軟綿綿的。

在幼年時期,剛剛從卵裡孵化出來時,它們是個小透明,長得和父母並不像。

但,一旦它們吞食過海藻後,它們就會變成帶著珍珠光澤的亮綠色。

因為,海藻中的葉綠體,會留在它們體內,與體細胞共存。

而這些葉綠體,也讓它們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藻類海蛞蝓是科學家們發現的第一種,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動物。

它們通過盜食質體,劫持了食物中的葉綠體,讓這種本應只存在於植物中的細胞器,變為自己所用。

也就是說,第一次進食之後,這些小葉羊就不怎麼需要為了生存擔心了。

它們曬曬太陽,就可以利用光合作用得到生存必須的養分,得以存活。

不過,這並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

在一段時間過後,它們也需要重新吞食新的藻類,得到更多的蛋白、葉綠體,才能再繼續大搖大擺了,不愁吃喝。

但這樣的方式,也是很神奇了,像是寵物小精靈一樣。

可愛到犯規呀~

相關焦點

  • 海蛞蝓能進行光合作用:「劫持」藻類基因(圖)
    綠葉海天牛的基因組中具有來自藻類的基因,這使得它們具有了光合作用的能力。新浪科技訊北京時間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發現,一種亮綠色的海蛞蝓能夠通過攝食來「盜取」藻類的基因,因而能像植物一樣從陽光中獲得能量。這種海蛞蝓名為綠葉海天牛,學名是Elysiachlorotica,是一種腹足綱海天牛科的動物。它們能將藻類的基因整合到自己的染色體內,從而獲得光合作用的能力。
  • 綿羊海蛞蝓:海裡的小羊不僅吃草,還能像植物一樣光合作用
    它們當然不是真的小羊,甚至,連脊椎動物都不是 ——它的名字叫「小綿羊海蛞蝓」(Costasiella kuroshimae),又被稱葉羊。葉羊雖然長得萌,但在海底還是不能靠賣萌為生——不過上帝對可愛的小生靈總是分外仁慈——給予了它們一般動物沒有的光合作用能力。但是,實際上體內那些綠色的、用來光合作用的葉綠素並不是它們自身的。它們剛出生時也並不是上圖那樣綠綠的,而是類似白色半透明的樣子,遠遠看就像個小珊瑚。
  • 能進行光合作用的動物,基因神偷,僅存在美國的綠葉海蛞蝓
    在初中學習生物課程的時候我們都知道,在植物的細胞中擁有一種叫做葉綠體的物質,這使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在我們學識尚淺時也認為,僅僅只有植物才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動物不能。然而,在人類科技與認識不斷發展以後,這種固有的思維也被打破了,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動物——綠葉海蛞蝓。
  • 這種動物會光合作用,曬曬太陽就能存活下來
    它們長得一臉人畜無害的樣子,就像海底的一隻綠色的小羊。其實「海精靈」並不是很奇怪的動物,它們叫「藻類海蛞蝓」(Costasiella kuroshimae),又被稱葉羊。為什麼叫葉羊呢?主要是因為它渾身都長著細長的「葉子」狀結構,而身體中間兩個小點很像小羊肖恩,兩個觸角也很像羊角,所以就被叫做葉羊。其實更像是躲在草叢裡的小綿羊,大部分出現於日本、菲律賓附近海域。
  • 15種超可愛的「海蛞蝓」!
    藻類海蛞蝓 (Costasiella kuroshimae)藻類海蛞蝓別稱「葉羊」,其實這種可愛的海蛞蝓還沒有正式名稱,它主要生活在衝繩、琉球一帶,但延伸到印尼都可以看見他的蹤影最特別的是,他會行光合作用。2.
  • 藻類如何進行光合作用
    藻類如何進行光合作用 來源:新華網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06-08   今日/總瀏覽:1/2644 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時,需要將二氧化碳高效吸收到細胞內。
  • 曬曬太陽就能活,為什麼人類不能進行光合作用?皮不夠厚
    為什麼我們不能像植物一樣進行光合作用?畢竟,這會省去我們很多麻煩。內共生理論——細胞住進細胞最熟悉的綠色生物當然是植物。植物是綠色的,因為它們的細胞中充滿了內部細胞器——葉綠體,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中心。
  • 揭秘海底罕見光合作用萌物——"葉羊"
    這種生物被稱為海蛞蝓[kuò yú](costasiella kuroshimae),或者可以簡稱它為「葉羊」(英文簡稱:Leaf Sheep,國內也稱海兔)。這種可愛的海洋生物擁有明亮的眼睛和可愛的觸角,這讓它看起來很像卡通小綿羊。「葉羊」以進食海藻為生——看上去就像真的小羊一樣。更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葉羊」可以長到5毫米長。「葉羊」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動物。
  • 神奇的「光合動物」它們和植物一樣也能進行光合作嗎?
    許多「光合動物」可以自由活動,如「光合」扁蟲,其體長可以超過15毫米,在許多地方都很豐富,如倒立水母和海蛞蝓,它們也依靠陽光獲取能量。在這份名單上沒有脊椎動物,但情況正在改變。科學家早就發現一些兩棲動物的卵在黏稠物質上生長一些藻類。這些藻類以兩棲胚胎的排洩物為食,並為這些胚胎提供氧氣。藻類和胚胎在這裡相互受益,形成了完美的「雙贏」局面。現在發現了一種新的蠑螈。
  • 神奇海蛞蝓:這串葡萄還是成精了
    「葡萄精」只是眾多的海蛞蝓品種之一而已,而海蛞蝓是科學家發現的第一種可生成植物色素葉綠素的動物。比如綠葉海天牛,是一種生活在美國東海岸的海蛞蝓。這種海蛞蝓身為「動物」,卻非要自己進行類似植物的光合作用!不滿足於只是吃海藻,它們竟然還偷走了植物收穫太陽能的「分子引擎」——葉綠體,並將其整合到皮膚中。
  • 科學網—十大進行光合作用生物:水母觸手寄生藻類
    那麼為什麼魚類和哺乳動物,比如一頭牛,就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呢?請看以下整理的內容,那些為陽光而生的動物們: 1 綠葉海蝸牛這種遠看就像是一片綠葉的生物是一隻綠葉海蝸牛(Elysia chlorotica),它能從自己吞食的藻類中獲取葉綠體。
  • 海蛞蝓似乎為動植物混合體 可生成葉綠素
    海蛞蝓似乎是動物與植物的混合體。 據《生活科學》報導,最新一項研究發現,通體碧綠的海蛞蝓(sea slug)似乎是動物與植物的混合體——這是科學家發現的第一種可生成植物色素葉綠素的動物。 海蛞蝓看上去從其吃掉的藻類身上獲取了令這種技能成真的基因。利用「竊來」的基因,它們可以進行光合作用——植物利用這一過程將陽光轉化為能量。
  • 海蛞蝓,海女神?沒殼蝸牛?
    首先,目前所知道的,海蛞蝓的種類全球就有三百多種。那麼海蛞蝓是什麼呢?其實海蛞蝓只是一種泛稱,泛指那些包有少量外殼或者是已經進化的沒有外殼的軟體生物,即無殼蝸牛,是螺類的一種,海兔科海洋腹足綱後鰓亞綱,頭上有觸角,海蛞蝓跟鼻涕蟲是近親,畫面應該也可以想像得到。
  • 生活在大海裡的「羊」,曬太陽就能存活,樣子非常可愛!
    生活在大海裡的「羊」,曬太陽就能存活,樣子非常可愛!海洋中有很多神奇的物種,今天要說的這種動物被稱為海精靈,它們像是生活在海底的小羊,這種動物名叫藻類海蛞蝓。英文翻譯過來也叫葉羊,之所以這樣稱呼它,是因為它渾身長著細長的葉子狀結構,身體中間兩個小點很像小羊肖恩,兩個觸角也很像羊角,所以被叫做葉羊。大部分出現於日本,菲律賓附近的海域,葉羊是世界上少數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動物,剛從卵裡孵出來時,他們生生的葉子也是透明狀的,但是進食海藻之後,葉羊就會吸收海藻裡的葉綠素,並把它轉化到體內,為自己所用,這種強盜式的掠奪法,也叫盜食質體。
  • 比肩萌神「海兔」的最新萌寵--「海羊」!萌翻你!
    之前,我們新先聚品就曾與大家分享過「海兔子」,這種萌萌噠的小生物萌翻了許多人。而現在,又有人發現了海兔子的同種生物——「海羊」(Sea Sheep)!看看它的兩隻嗅角(rhinophores)是不是很像羊的兩隻角?海洋中的「小羊」憑藉萌萌的外表瞬間俘獲了人們的心。其實海羊也是一種海蛞蝓,學名為Costasiella kuroshimae。海羊這種生物可以長到5mm,還會進行光合作用。
  • 那些萌得不像話的海蛞蝓
    那些萌得不像話的海蛞蝓 中國日報網 2015-08-27 16:51前陣子,海兔、海羊以萌萌的外表俘獲眾多網友的心。那麼它們究竟是哪一類動物呢?它們還有其他萌萌的同類嗎?其實它們都叫海蛞蝓(kuò yú),英文為sea slug,是生活在海洋中,殼已經消失或退化的腹足動物的泛稱。腹足動物即軟體動物門(Mollusca)腹足綱(Gastropoda),是軟體動物門中物種最多的一個綱。科普結束,咱們一起來看看各種可愛的海蛞蝓吧!
  • 十大進行光合作用生物:水母觸手寄生藻類
    顧名思義,它能夠「見風使舵」,藉助風力在海面上飄動遊走,並用下垂的觸絲捕捉獵物。每一個帆水母都是一個大型社區,其體內生活著無數微小的寄生藻類。 7 溝迎風海葵許多海葵部分是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其觸手中同樣存在寄生藻類。 另一種海葵擁有不同的寄生體:極具攻擊性的華麗海葵是一種在北美洲太平洋沿岸非常常見的海葵品種,其體內可能含有一種名為蟲綠藻的藻類,而非一般常見的共生藻,或者兩種藻類在其體內共存。
  • 神秘美麗的海蛞蝓
    該生物為大西洋海神海蛞蝓,俗稱海燕,或者藍龍,以水螅、水母等為主食,體態優雅、顏色鮮豔,外形極美,而且可愛。海蛞蝓的種類大概3000多種,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那些非常奇特的海蛞蝓吧!藻類海蛞蝓:這主要生活在衝繩、琉球一帶,但延伸到印尼都可以看到它的蹤跡。它的特別之外是會行光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