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上觀新聞11月10日報導,近期,臺灣島內不斷冒出一些內容五花八門、稀奇古怪,又明顯帶有政治操作性質的提案,包括提出把臺灣地區的時區由「東八區」修改為「東九區」,向日本時間靠攏,以及「禁止在臺灣地區懸掛五星(紅)旗」等。
這些提案除了迅速在島內引發爭議以外,還有一個共同點,即背後都有所謂的「公共政策網絡參與平臺」(下稱「公共政策平臺」)的身影。
照搬美國白宮官網的請願網頁「我們人民」(We the People),臺灣當局的所謂「國家發展委員會」於兩年前設立「公共政策平臺」。主要流程為,網民向平臺後臺發起並提交提案,「國發會」在後臺進行審核,審核通過後得以準許在平臺上呈現並開放聯署。
如果某個提案的聯署超過5000個便得以成案,未超過5000個聯署則不予成案。而提案一旦成案,「國發會」必須在一周內指定相關負責部門,在兩個月時間以內對提案進行回應。
這樣一個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反映民意的公共政策參與平臺,確實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如「目前臺灣高中生普遍睡眠不足,上學時間應延遲」等提案就曾被臺當局採納並實施。
但是,隨著島內當前意識形態操作以及政治清算氛圍的日漸濃厚,「公共政策平臺」已經背離了創立時的初衷,發生了質變。
臺灣兩黨「立委」在主席臺拉扯 圖片來源:臺媒
成為爭議話題的官方傳播載體
美國自2011年推行「我們人民」網站以來,受限於網民水平的參差不齊影響,所取得成效並不理想。雖然「我們人民」推行的目的是為了讓美國人可以對政府的政策和行為提出意見和建議。但是,目前卻出現被「玩壞」的跡象。各類稀奇古怪的問題層出不窮。美國國內關於修訂門檻以及標準的討論也持續不斷。
照搬「我們人民」模式,旨在收集臺灣島內民眾關於民生等議題看法的「公共政策平臺」,被「玩壞」的現象更為嚴重。根據最新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公共政策平臺」中已成案的提案比例僅佔3.7%。
如果關注發起提案以及籤名聯署的網友資料,也可以發現,這些網民的姓名普遍以網名為主。而網民登錄「公共政策平臺」的方式甚至還可以利用不需要實名註冊的社交網站帳號進行關聯登錄。這也就是說,即使有網民匿名發起提案,並有超過5000個不具真實身份的網民進行聯署,臺灣當局也需要進行回應。
事實上,由於網絡空間的虛擬性特徵,網絡民意本來就帶有一定的泡沫色彩,「權責對等」的規則對於網絡言論也並未起到多大作用。由此,各種製造話題、不負責的言論藉由「公共政策平臺」成為社會熱點,該平臺也成為一個爭議話題的官方傳播載體。
以綠營的意識形態為審核標準
當然,通過在「公共政策平臺」聯署,繼而成為爭議話題,在島內持續熱炒,增加曝光度,對話題的傳播度和影響力存在一定的好處。隨著民進黨的全面執政,擅長操縱民意的綠營勢力自然也不會放過這一平臺。
根據「公共政策平臺」對外所公布的提案審核標準,只要網民提出的提案不違反法律法規和善良風俗,不涉及個人隱私等,都可以對外呈現並開放聯署。
然而在當局的操縱下,政治操作成為「公共政策平臺」的一大特徵,對於提案的審核完全以綠營意識形態為標準。在這種雙重標準下,符合綠營意識形態的就準予聯署,不符合綠營政策和意識形態根本就不給呈現的機會。「公共政策平臺」已經成為綠營製造話題以及宣傳意識形態的平臺,原本作為反映島內民眾民意的平臺,現在所反映的也只是被扭曲、被切割的片面民意。
比如,綠營人士提出所謂「禁止在臺灣地區懸掛五星(紅)旗」的提案並成功得到審核以後,就有藍營人士申請發起禁止在臺灣地區懸掛「臺獨」旗幟的提案,結果卻被「國發會」以所謂的「不能侵犯言論自由」而拒絕通過審核。而同樣的,藍營人士提出的「禁止把中文姓名改為羅馬拼音」「支持海峽兩岸和平統一」等提案,均未被審核通過。
顯然,是否提倡「臺獨」「去中國化」等,已經成為「公共政策平臺」審核提案的唯一標準。而如果提案涉及到國家統一、反對「臺獨」等相關議題,根本就不會獲得聯署的機會。
換句話說,只要沒有違背綠營的意識形態,沒有對民進黨當局提出批評等,任何提案都可以通過審核。甚至,甚至不乏一些「與外星人建立外事關係」等內容亂七八糟,與經濟、民生議題八竿子打不著的提案。
這就帶來一種現象,自從民進黨上臺以來,與「去中國化」「臺獨」等政治操作議題相關的提案,出現的頻次越來越密集。與之相對應,同民生、經濟等議題有關的提案則越來越少。
而「公共政策平臺」所屬的「國發會」,本來應該負責臺灣地區經濟、外貿等政策的規劃與制定。之前,蔡英文當局已經派任了一位不具任何經濟背景,連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和ASEAN(東協)都分不清楚的陳美伶擔任「國發會」的負責人。
現在,「國發會」又把大量的關注點放在操作「統獨」議題上,並且以意識形態的標準審核提案。也難怪,有島內媒體嘲諷,「國發會」已經通過「公共政策平臺」,大跨步地趕上臺灣當局立法機構,成為島內亂源的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