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滑翔機技術發展現狀與展望

2021-02-25 海洋知圈

1.1  常規UG

最早的UG是由Teledyne Webb Research (TWR)公司於1991年研製成功的Slocum[17]。該UG經多年不斷完善, 已成為當前應用最為廣泛的UG產品之一。1999年美國Scripps和Woods Hole海洋研究所共同研製成功Spray, 其工作深度可達1 500 m[18]。同年, 美國華盛頓大學研製成功Seaglider, 其採用新型技術的耐壓殼體減小浮力改變量, 可有效節省能源[19]。目前, Slocum、Spray和Seaglider是國際上的主流UG產品[20]。近年來, 美國Exocetus公司還研發了用於淺海觀測任務的ANT Littoral Glider和Exocetus Coastal Glider, 與其他UG相比, 其運行速度性能優勢明顯[21]。國際上, 當前典型常規UG如圖1所示, 其相應主要技術指標見表1。

(a) Slocum

(b) Spray

(c) Seaglider

(d) Littoral Glider

圖1  常規水下滑翔機

Fig.1  Conventional underwater glider

表1  典型常規水下滑翔機主要技術指標

Table 1  Major technical parameters of typical conventional underwater glider

名稱

國家

主要性能參數

Slocum

美國

機身: 1.5~2 m   直徑: 0.22 m

翼展: 1.01 m    淨重: 52 kg

平均水平速度: 0.35 m/s

下潛深度: 30 m/50 m/100 m/200 m /350 m/1  000 m級

設計航程: 600~1 500 km, 15~50天, 鋰電池續航4 000~6 000 km, 4~12個月;   1 000 m級持續運行時間: 最短22天, 最長360天

Spray

美國

機身: 2 m    直徑: 0.2 m

翼展: 1.1 m   淨重: 51.8 kg

設計航程: 4 800 km

運行速度: 0.19~0.25 m/s

最大下潛深度: 1 500 m

Seaglider

美國

機身: 1.8~2 m直徑: 0.3 m

淨重: 52 kg

平均水平速度: 0.2~0.3 m/s

工作深度: 200 m/1 000 m/6 000 m

設計航程: 4 600 km

鋰離子電池續航2個月,一次鋰電池續航約10個月

Littoral Glider

美國

機身: 2 .87 m   直徑: 0.32 m

翼展: 2 m      淨重: 120 kg

最大下潛深度: 200 m

Exocetus Coastal   Glider

美國

機身: 2.87 m(含天線)

直徑: 0.324 m   淨重: 109 kg

鋰電池續航約60天, 鹼性電池約14天;

最大速度: 1 m/s

1.2  多模式混合推進UG

針對UG運動速度慢、抗流能力相對較弱的問題, Bachmayer等[22]首次提出了"Hybrid Glider"的概念。經過近20年發展, 混合推進水下滑翔機(hybrid-driven underwater gliders, HUG)平臺技術逐漸成熟。國外已達到實用水平和商品化的HUG, 包括法國研發的Sea Explorer[23]、Sterne[24]和北約研製的Folaga[25]。它們均在UG的尾部加裝螺旋槳推進器, 實現多模式混合推進。

我國在HUG研發方面與國際基本同步, 也取得了關鍵性技術突破。天津大學經多年研發, 完成了HUG "海燕-II"(Petrel-II)的研製, 在工作深度、航行速度方面具有一定優勢[26-27]。同時, 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也開展了HUG的單元技術攻關, 部分關鍵技術獲得突破。當前國內外典型HUG如圖2所示, 相應主要技術指標見表2。

(a) Sea Explorer

(b) Sterne

(c) Folaga

(d) Petrel-Ⅱ

圖2  典型的混合推進水下滑翔機

Fig. 2  Typical hybrid-driven underwater glider(HUG)

表2  HUG主要技術指標

Table 2  Major technical parameters of HUG

名稱

國家

主要性能參數

Sea Explorer

法國

機身: 2 m   直徑: 0.25 m

天線: 0.7 m, 可摺疊

翼展: 0.565 m  淨重: 59 kg

體積變化: ±500 mL

最大水平速度: 1 m/s

負載: 8 kg  下潛深度: 700 m

航程: 1 300 km(64天)/

3 200 km(160天)

Sterne

法國

機身: 4.5 m   外徑: 0.6 m

淨重: 990 kg  航程: 120 mile

滑翔速度: 1.3 m/s

推進速度: 1.8 m/s

Folaga

北約

機身: 2 m  直徑: 0.14 m

淨重: 30 kg

最大水平速度: 1 m/s

負載: 8 kg

下潛深度: 100 m

Petrel-Ⅱ

中國

機身: 1.8 m  直徑: 0.3 m

淨重: 70~100 kg

工作深度: 200~1 500 m

航程: 數千公裡, 連續工作時間數個月, 具備獨立在水下全天候工作的能力

1.3  深海UG

美國華盛頓大學為突破UG深度極限, 通過採用碳纖維複合材料耐壓殼體, 研製出了用於監測深海環境的大深度UG——Deep Glider, 其設計工作深度6 000 m, 可搭載溫度、鹽度和溶解氧等多種任務傳感器[28], 並實現了工作深度近6 000 m的實際應用。

國內, 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於2017年研製成功7 000 m級「海翼」深海UG, 並在馬裡亞納海溝完成了6 329 m大深度下潛試驗[29]。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自2016年實施「問海計劃」項目, 支持天津大學和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710研究所等多家單位進行4 000 m級深海UG關鍵技術攻關, 已研發完成的深海UG 4 000 m級樣機於2018年4月成功開展系列化的海上試驗驗證。同期, 天津大學的「海燕-10000」首次下潛至8 213 m, 刷新了此前也是由我國深海UG保持的世界紀錄。當前國內外部分深海UG如圖3所示, 相應主要技術指標在表3中列出。

(a) Deep glider

(b) 海翼-7000

圖3  深海UG

Fig.3  Deep-sea UGs

表3  深海UG主要技術指標

Table 3  Major technical parameters of deep-sea UGs

名稱

國家

主要性能參數

Deep Glider

美國

機身: 1.8 m  淨重: 62 kg

浮力調節量: 3.5 L

下潛深度: 6 km

航程: 10 000 km

續航工作18個月

海翼-7000

(Sea-Wing7000)

中國

機身: 3.3 m  翼展: 1.5 m

淨重: 140 kg

最大下潛深度: 6 329 m

1.4  飛翼UG

美國Scripps海洋學研究所和華盛頓大學聯合在2003年開發了Liberdade級翼身融合大型UG[30]。該類UG分為聲學滑翔機X-Ray和Z-Ray, 是世界上已知體積和質量最大的UG[31]。

1) X-Ray 

X-Ray是一種基於"飛翼"設計的UG, 其整體結構如圖4所示。X-Ray翼身融合, 設計獨特, 可實現翼展水平距離最大化和功率消耗最小化, 最大限度地提高其探測和定位能力, 並在蒙特利灣開展了相關的海試應用[32]。

圖4  X-Ray水下滑翔機

Fig. 4  X-Ray underwater glider

2) Z-Ray 

Z-Ray是X-Ray的改進型, 搭載有聲學傳感器, 其主要功能是跟蹤和自動識別海洋哺乳動物[33]。Z-Ray升阻比為35: 1, 具有良好的姿態控制和航行能力, 目前已應用於聖地牙哥海底被動聲學自主監測海洋哺乳動物計劃(passive acoustic autonomous monitoring of marine mammals program), 如圖5所示。

圖5  Z-Ray水下滑翔機

Fig. 5  Z-Ray underwater glider

美國X-Ray和Z-Ray兩型號翼身融合設計的UG, 與傳統UG相比融合了展弦比大的機翼, 可提供更高的升阻比, 並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但降低了內部空間利用率。因此, 在提高UG水動力性能的基礎上, 儘可能地增加內部空間, 是翼身融合UG的設計難點和需要突破的技術方向。

在國內, 孫春亞等[34]針對翼身融合UG的設計難點, 以最大航程為目標對UG外形設計進行優化, 提高了UG的升阻比並增大了機體體積, 兼顧了高水動力性能和大能源攜帶量兩方面的需求; 何衍儒等[35]使用非支配排序多目標遺傳算法對翼身融合UG機身結構進行了質量和外形的多目標設計優化, 其結果對翼身融合UG機身結構優化設計具有一定工程參考價值。

1.5  溫差能UG

溫差能驅動UG是指利用水域表層與深層的溫度差實現動力驅動功能。美國TWR公司是國外唯一開展溫差能UG的研究機構, 已完成了4代樣機的研製[36]。其於1988年研製出世界首臺溫差能驅動UG原理樣機, 通過水域試驗驗證了溫差能UG方案的可行性[3]; 於2005年研製成功了具備連續俘獲海洋溫差能, 執行遠航任務能力的第2代Slocum Thermal WT01[37]; 2008年, 第3代Slocum Thermal研製成功, 其溫差能換熱器性能有了較大提升, 換熱器基本定型[38]; 並於2013年研製成功了第4代Slocum Thermal E-Twin溫差能驅動UG, 其具有將溫差能轉化為電能的功能, 可為主控等耗電系統供電, 且不受自身攜帶電池能量的限制[39](見圖6)。

(a) Slocum Thermal

(b) Slocum WT01

(c) Thermal-Drake/

   Thermal-Cook

(d) Thermal Glider E Twin

圖6  4代Slocum溫差能水下滑翔機

Fig. 6  Four generations of Slocum underwater glider

國內, 天津大學自2002年開始進行溫差能驅動UG的關鍵技術攻關。2005年7月, 其溫差能UG在千島湖進行水域試驗, 完成了25個剖面運動後回收[40-41]。2006年, 王樹新等[6]對此溫差能UG進行了動力學分析, 為溫差能UG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撐。目前, 天津大學已開發出溫差能UG的工程樣機, 並在2015年實現了連續700餘公裡, 200餘剖面的海上應用。

溫差能UG利用相變材料(phase change material, PCM)的熱脹冷縮獲取海洋熱能, 並將其轉化為機械能或電能, 以實現浮力驅動。其中相變材料對周圍海水溫度變化敏感, 可通過增加位移和降低UG滑翔角的絕對值來消除主溫躍層對熱機性能的負面影響並提高UG的相關性能[42-44]。Xia等[45]分析了PCM熔化凝固的新型數學模型, 驗證了熔融率與膠囊過冷度的影響因素, 其研究結果為溫差能UG的設計提供了有用信息。在熱機的基本原理上, Ma等[46]建立了系統壓力與相變率之間關係的非線性模型, 綜合分析了影響系統壓力和儲能的因素。此外, Zhang等[47]還介紹了一種獨特的層間熱機, 其可有效提高溫差能UG的換熱效率。

1.6  波浪滑翔機

嚴格來說, 波浪滑翔機(wave glider)利用波浪能實現驅動, 只能完成水面表層觀測, 但其彌補了傳統UG信息採集的盲區, 是對採用傳統運動原理UG作業區域的補充, 是一種特殊的UG。波浪滑翔機最早由美國Liquid Robotics公司於2009年成功研發, 命名為Red Flash, 並完成了一系列海上試驗[48]。2011~2013年, 該型波浪滑翔機穿越太平洋, 打破了「無人船」最遠航程的世界紀錄。Red Flash波浪滑翔機由水面船和水下滑翔動力機構兩部分組成, 其整體結構如圖7所示。

圖7  波浪滑翔機

Fig. 7  Wave glider

我國對于波浪滑翔機的研究起步較晚。為增強我國海洋探索能力,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710研究所於2017年成功研製出了具有國際技術水平的波浪滑翔機「海鰩」, 並於同年6月成功海試, 見圖8。同期, 桑宏強等[49]共同參與的大型「黑珍珠」和小型「海哨兵」波浪滑翔機也研製成功並通過海試, 目前可小批量生產。

圖8  「海鰩」波浪滑翔機

Fig. 8  「Sea Ray」 Wave glider

相關焦點

  • 論文推薦 | 水下滑翔機導航技術發展現狀與展望
    水下滑翔機技術發展現狀與展望[J]. 水下無人系統學報, 2018, 26(2): 89-106.Shen Xin-rui, Wang Yan-hui, Yang Shao-qiong, et al. Development of Underwater Gliders: An Overview and Prospect[J].
  • 全球水下無人系統發展現狀及關鍵技術
    水下無人系統發展現狀及其關鍵技術2018-01-05 13:06 海軍/美國水下無人系統1 UUS發展現狀1.1 國外研究現狀近年來, 世界各主要海軍大國都加快了UUV的研究步伐, 並取得了重要進展。隨著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慧等技術的不斷進步, 大深度、遠航程、大載荷、自主回收成為UUV的發展趨勢[2-3]。
  • 科普快訊|水下滑翔機
    這要歸功於水下滑翔機的浮力驅動單元,也就是浮力驅動系統。水下滑翔機可劃分為前導流罩、前艙段、中艙段、後艙段、尾部浸水艙等5部分。其中前艙段安裝有浮力驅動單元,主要由安裝在耐壓殼體內的伺服電機、液壓泵、電磁閥、內皮囊和安裝在耐壓殼體外的皮囊組成。收縮自如的皮囊類似魚兒的「鰾」。魚在水下通過調節魚鰾內的氣體從而達到調節身體浮沉的目的。
  • 深海幽靈——水下滑翔機
    5月的一個清晨,在三亞灣與永興島之間海域,一個塗成醒目紅黃色、像飛機模樣的傢伙,在母船船吊的幫助下,「噗」地一聲悄然入水,駛向蔚藍深處。「這是水下滑翔機,不用動力就能在水下自主航行1000多公裡,最深可下潛1000米。」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俞建成說,這種60多公斤重的新型水下機器人系統,被公認為最有前景的海洋環境測量平臺。
  • 「海燕」水下滑翔機最大下潛深度達10619米
    「我國水下滑翔機的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以混合推進技術為特徵的新一代水下滑翔機成為國際研究新趨勢,它集能耗小、成本低、航程大、運動可控、部署便捷等優點於一身,具備獨立在水下全天候工作的能力。」周立舉例說,水下滑翔機的一個技術特徵,就是要在水下持續自主行進,譬如從青島附近水域放下去,可以自己「滑」到南海海域附近。「所以動力系統是一個核心技術,這就和我們的汽車一樣,加滿一箱油,續航裡程越大,技術越先進。」
  • 山東團隊研發水下滑翔機破世界紀錄
    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傳來消息,前不久,他們的「海燕-10000」水下滑翔機剛剛刷新了一項世界紀錄,在馬裡亞納海溝下潛深度達到8213米。在水下滑翔機領域,中國由此成為第一個具備全海深海洋環境信息感知的國家。海洋國家實驗室成果轉化部副部長薛釗介紹說:「具有我們完全自主的智慧財產權,而且這個8213(米)基本上可以覆蓋95%以上的海洋。」
  • 「海燕-X」刷新水下滑翔機下潛深度世界紀錄
    新華社青島7月17日電(記者張旭東)記者從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了解到,由其組織實施的「海燕-X」水下滑翔機萬米深淵觀測科學考察航次近日順利結束,「海燕-X」最大下潛深度達10619米,刷新了由其保持的水下滑翔機下潛深度8213米的世界紀錄。
  • 央視聚焦:我國深海水下滑翔機首次下潛10619米,屬國際唯一!
    7月16日下午,由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組織實施的水下滑翔機——萬米深淵觀測科學考察團隊順利返航。在此次綜合科考中,我國萬米級深海水下滑翔機最大下潛深度首次達到10619米,央視新聞等官方媒體紛紛報導。
  • 國產水下滑翔機首次用於北極科考:測量海洋溫度、深度和鹽度
    國產水下滑翔機首次用於北極科考:測量海洋溫度、深度和鹽度 申鋮/「新華視點 」微信公號 2018-07-28 21:01
  • 我國水下滑翔機下潛深度破世界紀錄
    據央視新聞消息,昨天,水下滑翔機萬米深淵觀測科學考察團隊順利返航。此次科考中,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2臺萬米級「海燕-X」水下滑翔機,最大下潛深度首達10619米,刷新下潛深度世界紀錄,還獲得了溫鹽深、溶解氧、聲學和視頻資料等寶貴深海觀測數據。編輯 楊利來源:央視新聞
  • 超硬材料行業技術發展現狀與展望綜論
    為較全面、客 觀 的 評 述 其 發 展 的 代 表 性、 真實性,筆者用心地查閱了近三四年來,行業權威技術期刊和研討會文集,並進行了反覆地、認真地閱讀,從中選用了超硬行業技術發展現狀( 歷程 ) 與展望有關的論述文章,包括切削、研磨、鋸切和鑽探等四個大方面,撰寫了這篇集本行業專家、學者智慧之大成一文,與同仁們共享,具體內容各分述如下,不妥之處,請批評指正。
  • 水電水規總院劉霄:中國風電發展現狀及展望
    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劉宵博士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我是劉霄,今天分享題目是《中國風電發展現狀及展望》。  當前水電總院受國家能源局委託,承擔全球可再生能源十四五規劃的研究和編制工作,也是對中國風電發展現狀和展望有一些思考,這裡向大家做一個匯報。  第一是風電行業發展現狀。中國的風能資源非常豐富,中國風資源技術可開發量合計102.8億千瓦,這個是當前全球電力裝機總規模5倍,如果這個都能夠開發的話,基本上所有的電力需求都能夠滿足。
  • 中國小型風電發展現狀與前景展望
    「十一五」到「十二五」期間,我國風電經歷了飛速發展的10年,成為國內繼火電、水電之後的第三大電源。國內發展現狀隨著風電市場規模的迅速擴大,我國風電設備製造技術進一步提高,一個具有競爭力的較為完整的產業鏈體系已初步形成,涵蓋原材料加工、零部件製造、整機製造、開發建設、技術研發、標準和檢測認證體系等各個環節。風電機組設備製造基本上實現了系列化、標準化和型譜化。
  • 光纖通信技術發展現狀與展望—新聞—科學網
    上海也正在推進「光進銅退」全光纖通信網絡升級改造項目,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居民享受更好的通信服務保駕護航。 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迅速發展,用戶對網際網路流量的需求日益增長,如何提升光纖通信的容量成為亟須解決的問題。 光纖通信技術自出現以來帶來了科技和社會領域的重大變革。
  • 首屆中國產業鏈創新發展峰會展望關鍵詞:現狀、期望與協作
    經濟觀察網 記者 田進 11月27日,經濟觀察網從首屆中國產業鏈創新發展峰會(以下簡稱峰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峰會將於12月18日在北京舉行,參會嘉賓將包括兩院院士、中國500強企業等。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產業鏈創新的「現狀、期望、協作」成為了峰會展望的關鍵詞。
  • 最近中美在鬧的水下無人機 究竟是個什麼東西?
    最近一直在鬧的美軍水下無人機在南海被中國捕獲的事情,總算是告一段落,中國海軍把它還給了美國。 事件經過是美國海軍博迪奇號派出兩艘水下無人機在南海蘇比克灣附近進行海洋探測,在探測即將完成、準備收回潛艇的時候,其中一艘水下無人機被中國海軍派出的快艇駛近、撈走了。 一位美國匿名軍方官員表示,美軍當時在南海水域正進行合法軍事調研。
  • 復旦大學田朋飛課題組:水下無線光通信的最新進展與展望
    一、背景介紹海洋資源的開發和採集幾乎與水下通信密不可分,水下通信技術的研究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重視。此外,水下無線通信(UWC)在水下航行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也是水下傳感器網絡的關鍵技術之一。因此,對UWC技術的傳輸速率和傳輸距離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傳統的水下通信方式主要包括水下聲波通信(UAC)、水下射頻(RF)通信和水下無線光通信(UWOC)。
  • 滾動軸承產品技術發展的現狀與方向
    以全球軸承工業的視野,截取二十一世紀以來近20年的歷史跨度,在系統分析世界著名軸承公司主導產品的基礎上,從技術和產品2個層面闡述了軸承產品技術發展現狀,從減摩化、輕量化、單元化、智能化和魯棒性等不同維度解析了軸承產品技術發展方向,並對未來總的發展方向及具體發展議題進行了展望。
  • 質譜技術在檢驗醫學領域的發展現狀與未來展望
    標準化指南文件引導美國質譜分析技術的臨床應用步入科學規範的發展之路。質譜檢測技術在我國醫學檢驗領域的應用現狀和未來發展1、我國質譜檢測技術的應用現狀我國臨床醫學檢驗部門的質譜技術應用處於起步階段,無論是數量還是種類都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距甚遠。
  • 海洋學術講座(150)| 呂宋海峽周邊內潮研究進展和展望
    應特聘研究員靳光震的邀請,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徐振華研究員訪問我院,並作「呂宋海峽周邊內潮研究進展和展望」的專題報告,講座由靳光震研究員主持。徐振華研究員首先從海洋內波在海洋多尺度動力環境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海洋內波對海洋工程、航運和軍事產生的重要影響和海洋內潮生成機制和空間分布等方面切入,基於國內外諸多學者的研究向廣大師生介紹了呂宋海峽及其周邊海域內潮的研究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然後分別介紹了他本人及其團隊在中國南海、中國東海和菲律賓海三大海域開展的關於內潮的相關研究,他著重介紹了關於內潮在南海海盆的長距離傳播及多源區分布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