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角愈大,像也愈大,愈能分辨物的細節。移近物體可增大視角,但受到眼睛調焦能力的限制。使用放大鏡,令其緊靠眼睛,並把物放在它的焦點以內,成一正立虛像。放大鏡的作用是放大視角。歷史上,據說放大鏡的應用是由13世紀英國的一位主教格羅斯泰斯特提出的。
為看清楚微小的物體或物體的細節,需要把物體移近眼睛,這樣可以增大視角,使在視網膜上形成一個較大的實像。但當物體離眼的距離太近時,反而無法看清楚。換句話說話,要明察秋毫,不但應使物體對眼有足夠大的張角,而且還應取合適的距離。顯然對眼睛來說,這兩個要求是相互制約的,若在眼睛前面配置一個凸透鏡便能解決這一問題。凸透鏡是一個最簡單的放大鏡,是幫助眼睛觀察微小物體或細節的簡單的光學儀器。
現以凸透鏡為例,計算它的放大本領。若凸透鏡的像方焦距為10cm,則由該透鏡做成的放大鏡的放大本領為2.5倍,寫成2.5×。如果僅從放大本領來考慮,焦距應該取得短一些,而且似乎這樣可以得到任意大的放大本領。但由於像差的存在,一般採用的放大本領約為3×。如果採用複式放大鏡(如目鏡),則可以減少像差,並使放大本領達到20×。
1.讓放大鏡靠近觀察的物體,觀察對象不動,人眼和觀察對象之間的距離不變,然後移動手持放大鏡在物體和人眼之間來回移動,直至圖像大而清楚。
2.放大鏡儘量靠近眼睛。放大鏡不動,移動物體,直至圖像大而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