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石螈是如何發現的,它的發現為什麼如此轟動,有什麼科學意義呢?
1929年,瑞典地質學家庫霖博士加盟科赫組織的格陵蘭島科考活動,成功地在Celius Bjerg的北坡採集到一大批脊椎動物化石,這批化石中就包括第一件魚石螈化石。魚石螈的發現在國際學術界和公眾中引起了極大興趣,丹麥的媒體將它呢稱為「四足魚」。魚石螈是一種仍保留了某些魚類特徵的早期兩棲類。它看起來有點像今天的蠑螈,長著一個扁平的頭,拖著一個長長的尾巴。如果光看尾巴,它更像魚,有尾鰭,有魚鱗。但魚石螈已經能夠在陸地上爬行,並能用肺直接從空氣中攝取氧氣。
根據化石所提供的信息,魚石螈體長約60~70釐米。它的身體骨骼各部位的比例與海豹十分相似,但比後者小得多。在各種教材和科普讀物中,魚石螈總是被復原為四肢粗壯、四足行走的動物。它的發現為魚類向兩棲類演化學說提供了最重要的化石實證,科學家們也對它充滿厚望,希望它成為真正的「四足」動物。但生物的進化遠比想像中的複雜,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魚石螈的後肢並不強壯,它們的主要作用也不是支撐身體和行走,而是像一對划水的槳,用於輔助遊泳。根據對魚石螈骨骼特徵的研究,推測在水中它的長尾巴是主要的划水工具,而後肢起著槳和舵的作用;到了岸上,強壯的前肢是真正的運動工具,它們拖著整個身體,包括後肢和尾巴,一點一點向前爬行。也許這個形象與我們想像中的相差甚遠,但它的確代表著一個重要的進化環節。魚石螈生活的時代距今已有3.6億年,很長一段時間被認為是最早登陸的脊椎動物,也是泥盆紀四足動物的惟一代表。1952年,與魚石螈共生的棘螈被描述,格陵蘭仍然是泥盆紀四足動物的惟一產地。古生物學家開始在世界其他地區尋找魚石螈類化石。1977年,澳大利亞發現了一件被認為是泥盆紀四足動物的下頜標本。此後,比魚石螈更早的四足動物化石陸續又在俄羅斯、蘇格蘭、拉脫維亞和美國被發現。這些化石的發現,將四足動物的歷史前推了l000多萬年,並大大擴展了泥盆紀四足動物的地理分布。最早的四足動物是從肉鰭魚亞綱中的骨鱗魚類演化而來(骨鱗魚類與四足動物合稱四足型動物),因此,探索四足動物的起源過程,一方面是沿著演化譜系向下尋找更原始的四足動物,另一方面是研究仍在水中生活的肉鰭魚類,尤其是骨鱗魚類化石。骨鱗魚類最著名的代表是加拿大發現的真掌鰭魚。這是一種身體細長、肉食性的魚類,有兩個背鰭和一個上下對稱的尾鰭,其頭顱、上下頜的骨片式樣,與早期兩棲類已比較接近,偶鰭(胸鰭和腹鰭)的內部骨骼結構已具備四足動物肢體的雛形。我國雖然還沒有發現如真掌鰭魚那樣進步的骨鱗魚種類,但發現了最原始的骨鱗魚類(四足型動物)--肯氏魚。肯氏魚保留了比較多的早期肉鰭魚類的原始特徵,與斑鱗魚、楊氏魚等發現於同一地區(雲南曲靖),但生活的時代要稍晚一些,為距今約3.9億年的早泥盆世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