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中提到:八戒夜持香火印,三元朝念蕊珠篇。嚮往佛家文化的信徒們,心中都會有清規戒律,也就會約束自己的各類行為讓自己做到六根清淨,一心向佛。
在佛家文化思想的影響下,有這樣一本明朝的小說誕生了。那就是《西遊記》,作者是吳承恩,出生於公元1500年,去世於公元1583年。在公元1549年之後,吳承恩就專注於一邊賣文章,一邊寫文章。後來在公元1556年之後又考上了仕途,擔任了浙江的小縣官。但是由於吳承恩對官場上看得太過於透徹,所以吳承恩更是整理出來了一套自己對於官場的理解。
然後將這種思想與《西遊記》各類情節結合在一起,所以《西遊記》按照這種思維邏輯來看的話,並不僅僅只是給孩子們看的神話小說那麼簡單。往高了看,那就是吳承恩用自己的理解闡述了官場處事邏輯的一本智慧書籍。
在這一背景下,吳承恩在故事的結局重點交代了取經團隊中的豬八戒。說他被佛祖封為了淨壇使者,但是豬八戒卻並不是很喜歡。大家可以看一下,觀音曾經和豬八戒的對話。說豬八戒一生沒有做到清淨,如果想要修成正果,得去追隨唐僧,一路保他西去取得真經。那麼必將會有一個修成正果的結局,和觀音大士籤訂了「合同」之後,豬八戒也就成為了取經團隊中的一員。
但是豬八戒在取經路上是變數最多的一個成員,要麼就是想要回高老莊,要麼就是分行李,要麼就是經不起美食和美女的誘惑。所以就是這樣一個形象,又怎麼可能和佛教中一再提倡的六根清淨掛鈎呢?中國人說付出多少,就會得到多少。豬八戒之所以在結局時只是得到了一個使者的官職,其實也正是因為他付出的不多,所以沒有辦法成為佛陀。
淨壇使者這個官職的意思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和佛陀的意思是一樣的嗎?不是,如果按照編制的角度來理解的話,使者就相當於是一個負責信徒們舉辦活動的一個工作管理人員,可以想吃什麼吃什麼,想和誰說話就和誰說話。這在佛祖看來,完全符合豬八戒的天性要求。
原本以為豬八戒會喜歡這一官職,但是沒想到豬八戒卻認為自己應該擁有更高的官位,比如說佛陀。而佛陀和使者就有很大的區別了,佛陀是一心想要普渡眾生的高官,受到信徒們尊重的程度最高,和使者的差距自然很大。
豬八戒沒有得到佛陀的封號,自然也是因為自己的能力不足。當然,豬八戒還有一個不喜歡這個官職的原因,那就是豬八戒還有一個曾經的敵人,是自己的上司。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金翅大鵬鳥,在被如來收服的時候。如來所說的話語。因為當時如來並沒有當眾處決金翅大鵬鳥,而是說其可以組織佛教活動。所以按照這樣的評語來講,大鵬鳥也是被如來封為了一個類似於使者一般的官職。
按照這兩者之間的聯繫,也就相當於大鵬鳥是和豬八戒處在一條線上的崗位。而大鵬鳥的身份背景要比豬八戒宏偉的多,是佛母的親生兒子。有可能官職比豬八戒位置還要高一些,極有可能就相當於是豬八戒的上司了,難怪人家不喜歡淨壇使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