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重磅發布!深圳最受尊敬40家上市公司、40位卓越企業家評選隆重揭曉;致敬深圳40華誕,評審專家如此解讀深圳……
編者按
40年前的今天,深圳經濟特區橫空出世。40年滄桑巨變,40載砥礪前行,深圳湧現了一大批優秀的上市公司與卓越的企業家。由證券時報社發起的深圳特區40周年「最受尊敬40家上市公司及人物」評選活動日前隆重揭曉,經網絡投票與專家評審,評選產生騰訊控股、中國平安、招商銀行、比亞迪等「最受尊敬40家上市公司」,華為CEO任正非、騰訊控股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馬化騰、中國平安董事長兼執行長馬明哲、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等人獲評「最受尊敬40位企業家」,康泰生物、深南電路、歐菲光等企業獲評「最具潛力50家上市公司」。在專家評審會上,大家就深圳產業發展、上市公司如何發揮集群優勢助力大灣區發展等話題展開熱烈討論,為深圳的明天積極建言獻策。
日前,證券時報深圳特區40周年「最受尊敬40家上市公司及人物」價值評選專家評審會議在深圳舉行。前海開源基金執行長何璁、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深圳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沈小平、國任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蘇自申、重陽投資總裁王慶、愛爾眼科董秘吳士君、長江證券研究所總經理徐春、國海證券副總裁燕文波、證券時報社社長助理朱麗等專家通過現場或視頻連線方式出席了會議。
現場會議分兩個環節。第一個環節中,專家評審會對本屆評選各獎項進行了評審。第二個環節中,與會專家就深圳產業變革、上市公司發展等議題各抒己見,並就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中美貿易關係變化對深圳本地上市公司的影響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資本市場助力深圳發展進行了探討。
具體榮譽榜單如下:
評審專家積極為深圳發展建言獻策:
前海開源基金執行長何璁:深圳人的拼搏精神是原生動力
深圳人有著拼搏精神,作為移民城市,絕大多數深圳人都是從原有的家園,來到深圳建設一個新家園,這是深圳發展的重要因素。未來深圳在競爭中能夠勝出的決定性因素,正是這種精神所在。
現在經濟發展面臨壓力,深圳未來的投資機會,應該是緊緊把握全球供應鏈重整和經濟內循環。內循環就是進口替代,金融行業應該積極發現和支持能夠實現產品和技術國產替代的企業。雖然技術替代攻關會困難重重,但如果有企業做成了,於國、於民、於深圳、都是很好的。
深圳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沈小平:深企打造產業創新核心能力
特區建設40年來,深圳以現代服務業主導的服務經濟快速成長起來,步入服務經濟時代。向服務經濟轉型,這是遵循產業發展規律的必然選擇。深圳現代服務業體現出「兩高兩新、一特一優」 的特徵。兩高是知識含量高、技術含量高;兩新是服務領域新、服務模式新;一特是內涵元素獨特;一優是人力資源結構優。在服務經濟良好發展的同時,深圳製造業在產業結構、技術結構和布局結構上正在向高度化、合理化攀升,逐漸形成深圳特色的現代製造業產業體系。
然而,深圳的製造業仍存在創新發展的瓶頸,製造業整體上創新投入較高,但多數行業(以規上製造業為例)相對來說整體創新效率不太理想,技術創新和市場創新平均效率偏低,均存在20%到30%的提升空間,行業之間差異明顯,關鍵核心技術和成果產業化效率不高是影響創新效率的瓶頸。深圳製造業亟待探索解決這些問題,變革傳統的路徑依賴,重構具有主導能力的產業創新價值鏈。
目前深圳本地A股上市企業312家,其中製造業176家,佔比56%。深圳上市公司在特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貢獻不斷提高,成為具有可持續自主創新活力的主力軍。
國任財產保險副總裁蘇自申:深圳將迎接新一輪產業轉型升級
深圳特區40年,所有的經濟主體都收穫了改革和發展紅利。國有企業在這過程中發揮了保障民生,助力與賦能地方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作用。
深圳的產業轉型升級成功地完成了騰籠換鳥,由「三來一補」為主的產業結構升級為高新技術產業佔主導地位。隨著「雙區」建設的不斷深入,以及進入雙循環的經濟新常態,深圳需要不斷地進行改革創新、轉型升級,要在轉型過程中形成產業集群優勢,再把產業集群通過政府這個有形的手,與市場這個無形的手結合起來,通過市場化手段實現高速行進中的換擋與轉型。
在新一輪的經濟轉型升級過程當中,國企將繼續按照市場化的方式,履行國企擔當,與其他市場主體共同進步,通過雙向良性的互動交流把整個深圳的核心領先優勢繼續保持下去。如國任保險的科技保險戰略,就是主要對深圳科技行業進行金融賦能,助力城市的產業轉型升級。
重陽投資總裁王慶:深圳始終處於改革創新的前沿
總結深圳這麼多年來的成功經驗,最重要的一點是深圳始終處於改革之前沿,勇立潮頭。20世紀90年代中期,「三來一補」低端增長走到盡頭,深圳提出向高新技術產業轉型;2005年,深圳再次遭遇發展瓶頸,提出創建創新型城市,2008年深圳成為全國首個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2019年8月,深圳迎來更大突破,從經濟特區躍升為先進示範區。
另外一點是,深圳在創新方面積累了很強的實力。深圳在技術創新智能製造方面實力雄厚,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的比重是超過了4.2%,連續多年PCT(專利合作協定)國際專利申請數量全國第一,而且率先完成了產業升級,實現了知識和創新驅動增長。從企業視角來看,深圳創新氛圍非常濃厚。深圳企業總數超過200萬家,其中高新技術產業的公司超過1.4萬家,著名的公司騰訊、華為、大疆都在深圳孕育誕生。深圳也成為吸引國際著名企業落戶的中心,蘋果、谷歌、微軟、英特爾等知名企業都在深圳設了研發中心和實驗室。
最近幾年,深圳又有一個新的角色,在粵港澳大灣區新的發展戰略中成為創新升級領導者。一方面,深圳產業本身具有很強的輻射能力,深圳是粵港澳城市群的產業節點。深港合作能夠進一步提升深圳的產業牽引能力,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升級。另一方面,深圳一直是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和窗口,無論市場監管、產業培育、政企合作方面都可以先行先試,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未來,通過深圳、香港、澳門在技術金融領域的進一步合作,有可能在創新金融科技、跨境金融、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方面進一步先行試點,助推粵港澳大灣區的快速發展。
深圳取得這些成績是天時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結果。深圳創新企業的崛起得益於政府的創新體制、金融服務體系的支持。
深交所上市委委員、愛爾眼科副總裁吳士君:「三向」精神是深企的寶貴財富
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來,湧現出一批批優秀領軍企業,表明深圳的營商生態環境好,其他省市區可以學習借鑑深圳政府的孵化經驗。這些在全國乃至全球具備影響力的企業,體現了三個「向」的精神。
首先是向善,企業不但創造經濟效益,而且有社會價值,貢獻正能量;其次是向上,企業自身在技術上、服務上不斷向上躍升,引領行業持續升級;三是向前,上市公司、企業家領袖要不畏挑戰,克服困難、突破前進,現在中國經濟遭遇比較大的挑戰,更要砥礪前行。
這些優秀的上市公司和企業家既是前浪,同時也是後浪,他們過去取得了很好的成就,未來更要秉承創新進取精神,引領其他企業發展,產生更大的示範效應和集群效應。
回看愛爾眼科,創始人也非常不容易,公司之所以能成為全球最大的連鎖眼科集團,得益於良好的外部環境,以及自強不息、追求向善向上向前的精神力量。深圳愛爾眼科醫院發展得很好,今後會在大灣區加大布局。
長江證券研究所總經理徐春:深圳本地企業將加速產業升級
新冠疫情加速了全球產業鏈供應的再平衡,也重塑了部分行業的競爭格局。除疫情因素外,中美貿易關係演變對深圳本地企業也帶來了壓力,但同時也帶來了機遇。深圳作為貿易出口量第一的城市,其經濟發展離不開對外貿易的開展,加徵關稅衝擊下深圳本土進出口佔比較高的上市公司經營會受到一定影響。不過,從總量上可以看出,中美貿易摩擦對企業整體的影響依然可控,尤其是對深圳的民營企業。在貿易摩擦升溫的2019年,深圳民營進出口企業表現出更強的韌性,實現進出口雙增長。
中美貿易摩擦對核心零部件的約束在不斷增強,這也倒逼深圳本地上市企業加速產業升級。除產品及經營戰略外,智慧財產權等基本要素也是值得聚焦的方面。近些年,伴隨著貿易摩擦的升溫,無論是深圳本土企業還是全國優質製造企業,都在完善供應鏈安全性及智慧財產權保護,深圳在發展智慧財產權保護方面也已走在全國前列。
在深圳的土壤中,過去培育了很多科技領域的中小企業,深圳的優勢也在於新興產業的集群效應較強,科技與金融的深度融合是推進深圳下一步發展的重要基石之一。
國海證券副總裁燕文波:深圳還需打造更多硬核科技企業
得益於市場化的開放機制,深圳快速成長為中國資本市場中的重要角色,並湧現了一批優秀代表性的企業。
通過數據,我們可以看到深圳目前的幾大優勢特徵。2019年,深圳信息技術和金融行業公司市值達78768億元,佔深圳上市公司總市值比重超過70%,充分體現了深圳「科技+金融」雙輪驅動的特徵。其次是民營企業佔比高的特點。深圳上市的300多家上市公司中,民營企業超過200家,佔比基本超過2/3。第三是具備頭部示範效應的特點。深圳湧現出一批代表性的企業,其中不少還是民營企業,比如市值超過萬億的中國平安,還有邁瑞醫療、萬科等。
同時,深圳目前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在硬科技代表中深圳極少出現核心產業的絕對領頭羊,新崛起的一批勢力中代表性企業規模還不足。國海證券統計了最近一年首發金額募資超百億或前十名企業,深圳只有一家上榜,北京、上海比較集中。
前面40年,深圳有先發優勢、體制優勢、包袱輕等優勢,深圳後面40年如何走?建議加大資金投入、加強區域產業引入、完善產業鏈生態圈,促進深圳在強化硬核科技領域發展、優化產業鏈生態、培育優勢戰略新興產業等各方面再上臺階。
產業引導方面,建議再加大資金投入。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沒有主軸或集中資源的投入很難成長,適當產業引導是有必要的。較為典型的是合肥政府,一度被稱為偽裝成政府的投資機構。合肥政府對產業做了認真研究和梳理,在產業引入上敢於投入重金。另一個是上海,上海打造優勢企業力度也很大,比如上海張江集中了不少著名的生物醫藥頭部企業。
產業結構方面,建議在完善產業均衡上再下功夫。深圳目前具有「信息技術+金融」兩大優勢產業,在國家規劃的戰略新興產業,如節能環保、生物產業、新能源、高端裝備製造業和新材料等方面還需加大培育力度。
生態鏈布局方面,繼續加大引入配套的科技研發機構。深圳這些年引進了不少大學與研究院所,這是一個需要長期構建的生態基礎,短期內很難見效。只有經過長期的投入搭建成系統,才能由後端向前端形成源源不斷的輸出。
證券時報社社長助理朱麗:深圳誕生了很多偉大企業
5年前,深圳提出要在2020年前培育8-10家深圳本土世界500強企業,如今目標已達成。8月10日,《財富》雜誌2020年世界500強榜單發布,8家深圳企入選,比2019年又新增一家,新增加的企業為深圳市屬國企深投控。
除了國家政策支持、深圳移民城市孕育的個人奮鬥精神以外,我想可能還有以下幾個因素:
首先是深圳民營經濟發達,民營企業健康發展為資本市場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水。從入選世界500強的深圳企業名單中可以看出,活躍的民營經濟是深圳成功的因素之一。8家500強企業中平安保險、華為、正威、恆大和騰訊都是民營企業。證券時報評出的深圳優秀企業有不少也是民營企業。
其次是深圳產業升級成功,不斷在培育網紅企業。從最早的來料加工、三來一補企業、到世界製造工廠、再到硬體矽谷,深圳成功實現了華麗轉身。深圳政府在培育產業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前瞻性。2018年深圳確定了7大戰略產業發展規劃,目前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文化創意產業、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等戰略新興產業已經成為深圳的支柱產業。
第三個成就深圳的因素就是創新。敢於創新是深圳上市公司的特點,也是深圳保證快速增長的秘訣。前不久浙江大學發布了一份題為《2020中國上市公司創新指數報告》,該報告顯示,北京、深圳、上海、杭州、廣州、南京列創新能力前六城市,其中深圳有43家公司上榜創新500強,僅次於北京。
(文章來源:e公司官微)
(責任編輯:DF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