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公元前1076年,商王帝乙逝世,根據帝祖甲的禮制改革,在子承父業和立嫡不立庶這兩個原則上,以長史為首的帝黨最終推選帝乙的嫡長子帝辛繼位,也就是後世所說的商紂王。
帝辛繼位後,為了應對商朝內外威脅和維繫自己的統治,在舊貴族不堪一用的情況下大膽啟用外族、奴隸以及罪人,廢除神權統治並對祭祀進行改革,極大地擴大了商朝的勢力範圍,鞏固了中原王朝的統治。但這一系列行為打破了貴族之間的世襲制度,也使得他和舊貴族之間的關係日益惡化。
國家內部矛盾進一步激化,一方面是代表舊貴族利益的比幹和箕子,他們都是帝乙的胞弟,既是廢除兄終弟及制度的受害者,也是帝辛改革的反對者。再者就是以微子啟為核心的反對派,他作為帝乙的長子,卻因為庶出而錯失王位,內心存有不甘。
對外局勢也不容樂觀,一方面東夷的叛亂時刻威脅著商朝,為此帝辛在位期間三次攻打東夷平息叛亂,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另一方面作為商朝屬國的周,先前兩次伐商慘敗卻仍然一直賊心不死。於公元前1033年更是假借伐黎,兵臨朝歌以西,周武王姬發更是頻頻觀兵孟津,可謂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直到第三次東夷發生叛亂,帝辛將商軍主力調去平叛,國內空虛。帝辛殺了比幹,囚禁箕子,卻忽略了微子啟,就在商軍平叛期間微子啟多次派人去周請兵。最初周武王因為商朝長期以來積累的威勢並沒有第一時間攻打商,而是等了兩年才聯合諸多蠻夷共同伐商。
約公元前1046年,商與周在牧野發生戰爭,商軍由奴隸組成的部隊臨陣倒戈,最終商軍大敗帝辛自焚,至此殷商成為周的屬國。
周滅商後,擔當帶路黨兼伐商聯軍一員的微子啟因此受封為宋國國君(一說認為是三監之亂後被封),王族箕子不願臣服於周,率領一部分殷商遺民北遷,建立了朝鮮國,史稱箕氏朝鮮。
由於殷商遺民嚴重的反周情緒和滅國不絕祀的傳統,為了安撫殷商遺民,周武王將商朝的都城殷分封給了帝辛的兒子武庚。又為了防止武庚叛亂,周武王又將自己的三個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分封到了朝歌周圍,設立邶、鄘、衛三個封國共同監視武庚的一舉一動,史稱三監。
周武王死後子嗣年幼,按照兄終弟及的規矩,周武王最年長的弟弟管叔姬鮮應該繼承王位,但周公姬旦卻擁護周武王的兒子姬誦繼承了王位,也就是周成王。
周成王繼位後,周公攝政代行周成王的權利,還在誥命中署上「王若曰」句等暗自稱王。這使得管叔、蔡叔、霍叔三人認為周公要篡奪王位。
公元前1041年,三人夥同帝辛的兒子武庚又聯絡了東夷諸多方國部落一起發起大規模的叛周復商戰爭,史稱三監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