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般從美國軍用飛機的垂尾部分的信息看出該機所屬部隊、駐紮基地等信息,尾部的兩個大寫的字母就是所謂的尾碼。尾碼一般由兩個字母組成,大小隨飛機的大小而不同,一般在教練機等較小的機體上高度為15英寸(約38釐米),在F-15這類戰機上高度為24英寸(約60釐米),大型的運輸機的機體上高度為 36英寸(約90釐米)。
雙字母尾碼最早始於60年代初的海軍,空軍是在60年代末才開始使用的,最早使用的系統是太平洋空軍司令部。大約到80年代時全軍已經普及尾碼。尾碼一般是按照基地來設置的,在同一個基地內的軍機一般使用同一尾碼,因而通過尾碼能識別軍機的基地。
尾碼還有一個作用,即英文字母加上機號的後三位數字就構成了該機的無線電呼號,這也是為什麼機號的後三位數字的字體要大一些的原因。
垂尾的尾碼下面是飛機的機號(Serial Number),也叫服役號、系列號。美國空軍使用機號始於1912年(那時還叫陸軍航空兵),到1921年時加上了財務年號,並沿用至今。現在的格式是AF XX-YYYY,一般書寫成AF XX-YYY,其中AF是指空軍Air Force,XX是飛機交付時財務年度的前2年,YYYY是那年度交付飛機的流水數字,這些流水數字一般都是連續的,除二戰期間的1941~1945這幾年由於戰時飛機生產量極大是五位外,其餘都是四位的。有時流水數字也會被打亂,像幾架總統專機「空軍一號」都賦予了特別的編號。機號通常被標在飛機的垂尾上,形式一般是AF疊在XX上方,YYY用比「AF」和「XX」大一倍的字體標出。機號還會寫在機頭、座艙蓋或風擋玻璃下方,寫在垂尾上的機號多寫成只有後4位5位的情況,特別是在大型飛機上。此外一些空軍飛機的後部的機身上有一個塗裝標牌,指出塗裝的日期和地點,和機身各區域所用的塗料的FS色彩編碼,這可是不可多得的模型塗裝資料。
尾碼不同於嗡嗡碼(Buzz Number,也稱Buzz Code)。嗡嗡碼是在二戰後到50年代這段時期使用的,形式上也是兩個大寫的英文字母加機號的後三位數字,不同的是兩個大寫的英文字母的第一位代表飛機的用途,第二位代表飛機的型號。例如戰鬥機用F(較早的時候用P,驅逐機)、轟炸機用B等。嗡嗡碼塗在機身的兩側,非常醒目。
相同基地中的不同中隊主要是依靠垂尾上的識別帶來區分。識別帶的顏色主要是紅黃藍綠白黑等常用色彩,一個中隊用一種或兩種組合顏色。有些中隊還在識別帶中加上中隊的徽章或綽號。有時一些軍機的尾碼和識別帶都相同,這時就主要靠機型來識別了。
例如太平洋空軍司令部下屬的90戰機中隊和355戰機中隊尾碼都是AK,識別帶也都是紅色,但90戰機中隊使用F-15E戰機,而355戰機中隊則使用A-10A。此外一些州的空中國民警衛隊採用的是當地的州旗來作為識別帶。
這架F-15戰鬥機尾上的「ZZ」代表著這架飛機來自駐日美軍的嘉手納空軍基地,尾碼下還有著「AF83024」字樣,「AF」是空軍的縮寫,「83」和「024」則代表著這是1983財年空軍訂購的第24架飛機。
這架是美國海軍的飛機,它的水平尾翼下有「E-2C 165824」的字樣,「E-2C」是這架飛機的型號,E-2C鷹眼式預警機,「165824」則代表這是從美國海軍航空兵成立以來購買的第165824架飛機。
在機尾英文的海軍上下的幾行字,代表著飛機的部隊所屬,最上面一行「CVW-9」代表海軍航空兵第9連隊,而第二行字就寫的是美國斯坦尼斯號航空母艦,「VAW」是艦載預警中隊的縮寫,因此這架E-2C鷹眼式預警機的尾碼錶明它來自美國海軍斯坦尼斯號航空母艦第9連隊第112艦載預警中隊。
由於它與遠處的超級大黃蜂戰鬥機的尾碼都是「NG」,因此可以斷定兩架飛機來自同一個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