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慶祝地球觀測網20周年和地球日50周年,地球觀測網經過讀者5輪投票共計56000張選票,首先從建站以來每天發布的圖片中挑選出「Tournament Earth 2020」的32幅最佳圖片。第二輪從32幅地球觀測圖片中評選出16幅,然後選出8幅和4幅。最後,下面這幅《雷公計島火山噴發》獲得第二名,《海沙 巴哈馬群島》榮獲第一名。


千島群島的雷公計島火山很少噴發,這一點不同於相鄰的堪察加半島上那些一直活躍的火山。這座小小的橢圓形小島又名雷科克火山(Raikoke Volcano),最近於1778年和1924年噴發過。
2019年6月22日,當地時間大約凌晨4點,該火山結束了其休眠,一股巨大的火山灰和火山氣體煙塵從700米寬的火山口噴射而出。幾顆衛星,以及國際空間站上的太空人看到了一股濃密的煙塵羽流升起,然後向東飄去,因為煙塵被吸進北太平洋一個風暴的大氣環流。
6月22日上午,太空人拍攝了上面的這幅火山煙柱的照片(圖1),煙柱以一窄小圓柱上升,接著逐漸呈羽流向外擴散成蘑菇雲似的傘狀區域。在這個區域裡,煙塵羽流的密度和周圍空氣相同,煙塵也就停止了上升。煙柱底部的環形白雲似乎是水蒸氣。
「多麼壯觀的影像!這讓我想起了大約10年前千島群島薩雷切夫火山(Sarychev Peak)一次噴發的經典太空人攝影照片,」美國密西根理工大學的火山學家西蒙凱恩說:「煙柱底部白色蓬鬆的雲環可能是周圍空氣被吸進煙柱和水蒸氣凝結的標誌。或許,可能是巖漿和海水互相作用產生的一種上升羽流,因為雷公計島是個小島,熔巖流很可能流進海水。」


NASA的特拉衛星(Terra)上的中解析度成像光譜儀(MODIS)於6月22日上午獲得了第二幅圖像(圖2)。當時,最濃密的火山灰在雷公計島上空煙塵羽流的西部邊緣。第三幅圖像(圖3),是用芬蘭國家極軌夥伴衛星(Suomi NPP)上的可見光紅外成像輻射儀的數據為基礎合成的傾斜視角圖像,表示了幾個小時後的煙塵羽流形態。在最初的洶湧噴發(包括幾波明顯的爆炸式噴發脈衝)之後,火山活動減弱,強風把火山灰撒向太平洋。到第二天,MODIC看到的僅僅只剩殘存的微弱火山煙塵。
因為火山灰含有尖銳的巖石碎屑和火山玻璃,會對航空器造成嚴重危害。日本東京和阿拉斯加安克雷奇的火山灰諮詢中心一直在密切跟蹤火山煙塵羽流,並且向飛行員發布了幾次提醒,指出火山灰達到了海拔13Km的高度。同時,卡利普索(CALIPSO)紅外探路者衛星數據表明,部分羽流達到了17Km的高度。
除了跟蹤火山灰外,衛星傳感器還可以追蹤火山氣體的運動。在這次事件中,雷公計島火山產生了一股濃密的二氧化硫(SO2)羽流,二氧化硫氣體從火山灰中分離出來,並因與風暴的相互作用而在整個北太平洋上盤旋。
「採自該地區的無線電探空儀數據顯示,對流層頂部高度海拔約11Km,因此,13-17Km表明火山灰煙雲主要處於平流層中,」凱恩說:「大量SO2持續存在超過2天,也表明注入了平流層。」
火山學家對到達平流層的煙塵羽流進行了密切觀測,因為,煙塵留在平流層空中的時間比留在對流層內的更長。這就是到達平流層的煙塵對航空和氣候的影響最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