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晚,股市兩大"配資神器"軟體開發商——恒生電子和同花順齊齊公告遭到證監會調查;次日,同花順更是發出股票存在退市風險的提示。市場人士分析,監管層仍在繼續釋放嚴查場外配資的強勢信號。
自7月12日證監會下發《關於清理整頓違法從事證券業務活動的意見》以來,包括米牛網在內多家P2P平臺均已宣布暫停股票配資業務,很多線下配資公司也一改往日的高調,紛紛轉入地下暫避風頭。然而平靜的外表下卻暗藏兇險,尤其是對於一些資金來源於傘形信託的配資公司來說,更是危機重重。
華南某大型線下配資公司的總經理李明(化名)向網易財經坦言配資公司目前面臨的困境:虧損的客戶不補倉,盈利的客戶紛紛提現。更要命的是,大批客戶要求退出配資遊戲,提取保證金。他表示,若情況無法得到改善,將會有一批配資公司倒閉,甚至老闆會跑路。目前,危機已經初現端倪。光彩資本投資總經理葉亮亦向網易財經證實,一些依靠非法集資以及在股市暴跌前的高位進入的配資公司,目前的處境更糟。
深陷資金泥淖的配資公司開始積極尋求自救。從銀行到民間,通過各種方式"找錢填窟窿"。但由於借貸利息高於配資利息,資金窟窿可能越填越大。
與此同時,為了消化存量資金,配資公司將目光轉向了私募機構。葉亮等業內人士認為,雖然目前為個人投資者加槓桿被嚴格管控,但為專業投資機構加槓桿則是被允許的。這反映出監管收槓桿的思路,這也為配資公司轉型指明了方向。
一邊是監管層的嚴查清剿,另一邊是市場的持續萎靡,資金遊戲難以為繼,一個個資金黑洞或將出現,扯斷配資公司的資金鍊。
在2個月的興衰交替間,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悄然懸在許多配資公司的項上。持續的資金淨流出,導致配資公司的資金池水位不斷下降,甚至面臨乾涸。
華南某大型線下配資公司的總經理李明告訴網易財經,包括他的公司在內,很多大型配資公司的資金,除了少量是自有之外,其餘絕大部分是信託從銀行批發而來。公司將這些資金賣給小配資公司和配資客戶,以HOMS系統實現分倉管理,是典型的"信託+分倉軟體"模式,也是監管層整頓的對象。
據李明介紹,配資公司"開包"的每個主帳戶(下設若干個二級子帳戶供配資客戶操盤)都是一個小型資金池,銀行設定的止損線給池子設定了最低"水位",配資公司必須保證"水位"才能確保主帳戶安全。而每個小資金池又匯集成整個公司的大資金池,當某幾個小資金池水位下降,配資公司可以提取其它充裕的帳戶資金來補給;可是若資金長期淨流出,8個罈子到最後只有2個蓋子,是無論如何也蓋不住的,配資公司的資金鍊將因此斷裂。
目前的狀況即是如此。"最要命的是資金周轉,最大壓力來自配資客戶的'提盈'(盈利的配資客戶提取利潤)和'結算'(配資客戶退出配資業務,提取保證金)。"李明不無憂慮地說,"如果情況得不到改善的話,肯定有一批配資公司的資金鍊會斷掉,企業會倒閉,甚至老闆會跑路。"
配資業內人士肖華對網易財經表示,造成配資行業目前危機的根源在於槓桿。假設配資公司只有1000萬元自有資金,以1:3配了3000萬元,將其賣給配資客戶拿到1000萬元保證金後,又繼續向銀行配資3000萬元。如此反覆操作10次的話,相當於配資公司以1000萬元資金配了3億元,槓桿達到1:30。一旦所有配資客戶都要求結算、退回保證金,配資公司的保證金窟窿將是9000萬元。也就是說,槓桿越大,窟窿越大。
而配資行業暗藏的最大貓膩——挪用客戶資金開設新的資金包,則將上述風險進一步擴大。天天財富COO洪自華向網易財經透露,和券商挪用客戶保證金一個道理,配資公司也挪用配資客戶的資金。"比如A客戶的帳戶有100萬元,只買了50萬元的股票,另外50萬元資金沉澱在帳戶中並未使用,被配資公司提取出來,拿去開新的資金包,賣給別的客戶,收回了保證金再還給A客戶,借新還舊。"洪自華說,"如果一直有新客戶進來就能維持周轉,沒有新客戶資金就還不上了。"
一邊是監管層的嚴查清剿,另一邊是市場的持續萎靡,借新還舊的資金遊戲難以為繼,一個個資金黑洞或將出現,扯斷配資公司的資金鍊。
為了填補股災後留下的資金窟窿,大批配資公司老闆走上了"找錢"的道路。"從銀行到民間,信用、抵押貸款,什麼借錢方式都用。"然而,窟窿可能越填越大。"配資公司借貸的月息在2.5分左右,而配資能收回的月息甚至不到2分。"
深陷資金泥淖的配資公司,開展了一場自救行動。
首先是"減負"——縮減公司的財務、人力、營銷等各項成本。與去年相比,李明的公司員工數量減少了一半;而今年上半年配資公司熱衷的"招商大會"、"操盤手大賽"等營銷活動已經偃旗息鼓;在宣傳上,公司一改以往廣告鋪天蓋地的陣勢,而改為隱晦的人際傳播。
配資公司最大的成本,來自於付給銀行的配資利息這一塊。與配資客戶和配資公司之間是按月籤署協議不同,配資公司和銀行的協議往往是按年(或半年)籤署。當股市暴跌、配資客戶紛紛退出後,帳戶內閒置出大量資金,但配資公司仍要為其支付利息。
據李明介紹,其公司在巔峰時期通過信託從銀行拿到的資金累計約10億元,銀行收取的利息在7.5%-8.4%,以此計算,每月僅支付銀行利息的費用就在625萬元-700萬元。
"我們上個月有7、8個資金包到期,就不再續籤了。之前閒置的存量資金都沒消化完,這時候規模肯定要先降下來。"李明說。但公司開資金包的高潮在去年8、9月份,如果提前終止合同的話,需要多交納1個月的利息作為違約金。這意味著,即便退守也需支付一筆不菲的成本。
當然,配資公司絕不會坐以待斃。為了讓帳戶中的閒置資金動起來,李明將客戶從HOMS的虛擬帳戶轉移至真實帳戶中來,這樣客戶就可以躲避監管繼續玩配資了。"就像傳統的配資公司,用有效身份證開設證券帳戶,交給客戶操盤。"他說。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證監會開放了"一人一戶"的限制,1個身份證可開設20個證券帳戶,為配資公司的操作提供了便利。
但上述變通方法實施的難點在於,信託資金受到多方監管,如何分拆轉入單個的實名帳戶中去呢?對此,李明拒絕向網易財經透露。而網易財經從其他配資業內人士處了解到,只要交納一筆"通道費",就能將資金從託管帳戶中劃轉出來。
為了填補股災後留下的資金窟窿,大批配資公司老闆走上了"找錢"的道路。"從銀行到民間,信用、抵押貸款,什麼借錢方式都用。"肖華對網易財經說。他甚至用"可憐"來形容配資公司目前的處境。
然而,窟窿可能越填越大。"配資公司借貸的月息在2.5分左右,而配資能收回的月息甚至不到2分。"肖華坦言配資公司的現狀是入不敷出,但已騎虎難下,"可做生意就是這樣,明知道這樣不能長久下去,還是得融資渡過難關,不可能讓資金鍊斷掉。"
為私募配資正成為配資公司消化存量資金的重要出路。雖然目前為個人投資者加槓桿被嚴格管控,但為專業投資機構加槓桿則是被允許的。這反映了監管收槓桿的思路,也為配資公司轉型指明了方向。
股票配資業務已難以為繼,配資公司開始謀求轉型。
緊跟市場步伐,是資金生意人的強項。"從成交量可以看出,股市在下降,而股指在上升,大部分股票配資公司都轉型做股指期貨配資了。在股災期間,很多人玩股指暴富,市場被點燃了,接下來,玩股指的會更多。"肖華告訴網易財經。
據肖華介紹,和股票配資一樣,股指期貨配資也是按月收取1.5分左右的利息,最高10倍槓桿。以一手股指期貨最少20萬元資金計算,保證金最低2萬元。"本金跌到20%就平倉,由於是T+0交易,無漲跌限制,盈虧非常快,不出一個星期就爆倉的帳戶很多。"他說。
除股指以外,私募也成了眾多配資公司抓住的一根"救命稻草"。李明的公司已與滬上某知名私募人士達成合作協議,以配資的方式吸引投資者參與認購。"購買私募基金的門檻是100萬元,假如配資客戶只有20萬元,可以找我們配80萬元,相當於把這100萬元交給私募去操盤,享受收益。"李明說。
李明透露,目前其公司收取的私募配資月息為2分左右,知名的私募來操盤的話,還會加收認購費和管理費各1%。
為私募配資正成為配資公司消化存量資金的重要出路。光彩資本投資總經理葉亮告訴網易財經,雖然目前為個人投資者加槓桿被嚴格管控,但為專業投資機構加槓桿則是被允許的。
另據一位銀行資管人士透露,在傘形信託被叫停後,單一結構信託產品的發行是不受影響的。這反映出監管收槓桿的思路,收的是個人投資者的槓桿,而非具備風險識別和承受能力的專業投資者。這也為配資公司轉型指明了方向。
但對於在前期股票配資中積累的大量個人投資者這一客戶資源,李明並未放棄,而是打算繼續維護和經營。其公司於去年組建的配資人馬,目前在摸索一條證券市場投資者教育、培訓的轉型之路。
"會邀請金牌操盤手開展一些投資者教育和培訓。目前是想這樣推廣業務,但未來做大了或許也能成為一塊盈利的業務。"李明說。
責任編輯:胡非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