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野圭吾在1998年發表了長篇小說《秘密》,相較於其他常規作品而言,該書寫的故事不是謀殺,不是懸疑推理,而是一場帶著讀者探討人類社會中不可避免的倫理禁忌。
故事架構匪夷所思,用靈魂附體的題材,沒有科學的邏輯,沒有警察的探究,看起來不可思議,但是全篇下來的懸念滿滿,讓讀者在相信有這種可能和尋找跡象來證明這些都是偽裝的兩條路上反覆來回。
撇開故事的「聊齋範」,我們在讀完之後,深深地被東野圭吾筆下的人物給感動了。書名的《秘密》有多重意思,一是女兒的秘密,二是父女之間的秘密,三是司機的秘密,四則是東野圭吾在敘述過程中不斷透露出來的線索讓讀者來探尋推理出真相的秘密。
故事的梗概是這樣的:男主平介的妻子和女兒發生了一起車禍,妻子不幸去世,女兒從昏迷中醒來,從思想和行為都變成了妻子的樣子,像是被妻子的靈魂附體了。女兒以妻子的身份與平介相處了多年,徘徊在倫理禁忌的邊緣,直到嫁人為止。
很多網友認為這些都只是小說,就算是寫到靈異事件,也是合情合理,畢竟東野圭吾也曾寫過《悖論13》這種虛幻題材。但是,我認為東野圭吾在字裡行間設置的多個伏筆,早就說明了:女兒藻奈美其實一直都在扮演成平介的妻子,目的是想要讓悲傷的父親走出陰霾。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這裡,我主要是想從心理學的層面分析女兒的秘密,一個悲傷又偉大的秘密。
首先,在這一場車禍中,母親用自己的身體保護了藻奈美不受傷害而死去。藻奈美是從昏迷中醒來的,受到重大打擊下,容易產生PTSD。我相信藻奈美在在遭遇生死關頭的那一刻,眼前的最後一幕是母親的樣子,而這一幕已經深深地印刻在腦中。
因為母愛和死亡的恐懼帶來的刺激太過於強烈,導致藻奈美醒來後依舊是母親臨死前的樣子,投射到自己身上,把自己當成了母親,於是看到平介的第一眼就脫口而出「老公」。
其次,為什麼藻奈美能夠對母親的事情那麼清晰,就連很多只有夫妻之間才知道的秘密,她都知道。就像是妻子的記憶完全都移植到藻奈美的腦海裡。
我們從平介的回憶生活的片段中可以側面了解到,直之和女兒藻奈美的關係很好,可以說是無話不談,言談無忌。藻奈美也從小就跟著母親學習生活中的瑣事。比如會做同樣的家務活、針線活等等。
最關鍵的是直之有寫日記的習慣。藻奈美肯定從日記中了解了父母是如何從相識到結婚,到生下自己的一切經歷。所以藻奈美可以信手拈來回答平介的各種問題。
再者,藻奈美在母親直之對平介的愛意影響下,從小對父親是各種崇拜和喜歡。對父親失去直之後的萬分悲傷痛苦,能夠感同身受。從一開始叫出「老公」的誤會開始,她突然有了想扮演母親的念頭。
這也是有一種戀父情結在作祟。一直以來,藻奈美就有這種被壓抑的「伊萊克特拉情結」,希望自己能取代母親的位置來獨佔父親。從不知道如何安慰父親的巨大焦慮中轉為想成為母親來解決這種痛苦。
這種強烈的情感體驗和心理補償作用,在藻奈美的身上逐漸出現了另外一種人格。但是這種人格並非神經症的,而是刻意地在有意識狀態下的行為。確切的說,是一種模仿行為,是一種演戲。
如果是雙重人格,那麼在一種人格有意識的情況下,另外一種人格將是休眠的狀態,是無法知道該人格的所作所為的。而藻奈美明顯不是如此。從多個跡象來看,在直之的「靈魂附體」狀態時,藻奈美是知道自己的肉體是在做什麼想什麼的。
在藻奈美進入了青春期,戀父情結的影響越來越弱,對同齡異性的好奇和喜愛也慢慢增強。這種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是掩飾不了的,不是中年婦女直之所能有的青春悸動。
平介的跟蹤、調查,讓青春期會出現叛逆因子的藻奈美感覺到反感和不受尊重。所以他們開始會有正常家庭的父女之間的爭吵,而非夫妻間的拌嘴。
在直之的娘家,外公提起的蕎麥麵,一下子讓藻奈美產生了挫敗感。她哭了,不是因為回憶起悲傷而哭,而是覺得自己確實沒辦法完美扮演母親,她失敗了,她想回到藻奈美的身份。
藻奈美向父親坦白了母親的靈魂逐漸在消失的事實,考慮到平介的心理承受能力,善良的藻奈美解釋道:
「其實我覺得那就是雙重人格的一種表現。由於受了事故的刺激,我體內產生了另一種人格,正是這人格把自己當成了媽媽。過去發生的那些附體事件,基本上都可以用這種理論來解釋清楚。他們所說的知道了只有本人才有可能知道的事,做到了原來做不到的事,這些都是很主觀的,根本不可靠。我從小就一直和媽媽在一起,所以模仿起媽媽來也算不上什麼難事。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的精神逐漸向大人發展,所以本來的人格就出現了,另一個人格也就消失了。這種解釋比起靈魂附體這種神話般的解釋更合理吧?」
還有其他的證據,比如藻奈美曾經對自己說「這樣一來,就可以時時提醒自己,我是你的妻子」。為什麼要提醒自己?因為在她的意識中,一直就把自己扮演成直之;再如藻奈美婚禮前向平介說的是「這麼長時間以來,真的是好長好長時間以來,多虧您的照顧。」正常邏輯來說,應該是從小到大的養育之恩,但是藻奈美說的是長時間的照顧,這種說法是基於那段二人共同生活的日子的感謝。
最直接的證據莫過於身體的接觸。因為不管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方面如何扮演,身體的反應騙不了人,那是最原始、最無法偽裝的感受。在平介觸摸藻奈美的身體時,書中寫得很詳細,那種緊張的顫抖是無意識的、無法控制的。說明了,藻奈美確實一直在扮演直之。
其實,讀者也跟著主人公平介一樣接受了這個事實。但是東野圭吾又在最後藻奈美結婚的時候,拿出了只有直之才知道的戒指,這讓平介瞬間明白,原來直之一直沒有消失,而是她要讓女兒恢復身份像正常人一樣的生活。
這又再次顛覆讀者的認知,陷入到底什麼樣的秘密才是真相。
我們知道藻奈美是個善良心好的女人,在結婚的那一刻,終究是要走入另外一個家庭中了。父親怎麼辦?孤孤單單的帶著痛苦和傷痕過一輩子嗎?
她不忍。用她自己度過悲傷獲得重生的經驗,藻奈美選擇了用洋娃娃作為隱喻讓父親知道了秘密。這樣用一種極致的直擊心靈的方式讓平介徹底面對現實,接受現實,才能完成自我救贖。是一種以毒攻毒下重藥,用反面效果刺激來達成目的,置之死地而後生。
也許這樣的解釋無法自圓其說,但是要知道東野圭吾是以平介為第一角度來敘述的。所以,這些情感的體驗基本屬於平介的內心感受。
站在平介的立場上,藻奈美能夠完美扮演直之,也是他內心裡無法接受直之已經死去的事實以及這個事實帶來的心理衝擊過大到需要無意識的避開,所以在他的眼睛裡看到的和心裡想到的都是模糊的直之,並不是精準無誤的直之,可以說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在意識上的補缺。
簡單的說,是平介在自我催眠,在心裡要將藻奈美當成直之。在這麼多年的生活中,他用各種疑問得到藻奈美的解答來驗證自己的意識是沒錯的,逃避內心的痛苦。就像書中所描寫的,當藻奈美沒有做到預期的直之行為時,他的第一反應是慌亂緊張。
真正有人格障礙的不是藻奈美,而是平介!
所以,這是東野圭吾用了一個巧妙的敘述技巧,將讀者帶入思維邏輯盲區,跟著平介生活在假象中,選擇性忽視那些真相。
如果跳脫出來,站在藻奈美的立場上呢?藻奈美想說的秘密正是這些年來,是自己一直在扮演母親,而且會將這段不倫的戀情一直保留在自己的記憶中,希望父親能夠了解到她的用心良苦和燃起對未來的希望。
要是靈魂附體,或者是雙重人格,藻奈美是不可能知道和記住這段以直之身份與父親相處相愛的過程的!
在我看來,《秘密》是東野圭吾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甚至於超過讓他獲獎成名的《白夜行》和《嫌疑人X的獻身》。當一個作家被定性為推理作家,這是他的成功之處也是局限之處。
東野圭吾顯然不會被拘泥於這種標籤。那一年,他與相伴14年的妻子離婚,秉持著自己的創作理念,醞釀這份濃厚的情感,將自己人生經歷寄予進《秘密》中。所以說,這書才更加東野圭吾。